杭州运河文化剪影

时间:2022-10-02 04:25:20

杭州运河文化剪影

流淌了一千四百多年的大运河,见证着杭州的成长与变迁,奠定了城市格局,繁荣了都市经济,丰富了城市文化。京杭大运河,是杭州一个响亮的城市品牌、一张珍贵的世界名片,它不仅是“国之瑰宝”,更是杭州的“城之命脉”。

河底挖出一个博物馆

2004年夏,杭州大关桥北附近的运河清淤,在水底挖出一个大水缸,里面藏着满满一缸锈迹斑斑的古铜钱。经过清理,总数近四万枚,清一色都是唐代的开元通宝钱。这是当年运河沉船遗落的宝货,还是人们为了躲避战乱之类而有意埋下后又不及取走的?……这一水缸的古铜钱引发了人们无限的好奇与遐想。

这数万枚开元通宝铜钱,连同其他一些从杭州运河里打捞出的文物,如春秋时的青铜直内戈、宋“宣和六年”铭城砖、宋代陶油灯和铁剪、明清时期的骨制银制铜制发簪、石制和陶制的网坠和砺石等,如今都一一陈列在拱宸桥畔的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里,供游人观瞻,琳琅满目,不胜枚举。观众大开眼界之余,惊呼“河底挖出一个博物馆”!

说得没错。流淌千年的京杭大运河,就是一条文化的长河,闪烁的波光里,映照着多少流金岁月的璀璨印记。而其中杭州段运河的历史与文化,更是可圈可点的厚重与辉煌。

真正意义上的大运河的贯通是在隋朝。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开通济渠,从洛阳通扬州,同年,又重修邗沟(当时叫山阳渎);时隔三年,修永济渠,从洛阳通涿郡(今北京);大业六年(610),重开江南运河,从镇江到余杭(今杭州)。这样,以东都洛阳为起点,以北京和杭州为北方和南方的终点的隋唐大运河全线贯通。这条运河史称南北大运河,全长2700多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到元代,因定都大都(今北京),政治中心北移,遂对大运河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里程缩短了许多,大约是1794公里,奠定了现今京杭大运河的格局。

从公元前486年春秋时铲起邗沟的第一块土,到一千年后隋炀帝开通南北大运河,再到十三世纪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中华民族为开凿运河奋斗了近两千年。大运河的波光,折射了这一页页历史。

大运河:杭州的繁荣之河

杭州城的兴起,与大运河的贯通休戚相关。完全可以说,如果没有大运河,就没有杭州的今天。

虽说杭州是中华史前文明的一块热土,从考古发现来看,早在八千年前,就有先人在这一带繁衍生息(萧山跨湖桥文化),到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时,这里已经孕育了高度发达的史前文明。但在隋炀帝开凿江南运河之前,杭州的发展步履并不算快。到了隋代,开皇年间改钱塘郡为杭州,从此“杭州”地名一直沿用至今。尤其是隋炀帝开凿江南运河,直抵杭州城北,又“穿钱塘市而入江”,与钱塘江相通,使杭州与隋朝京城洛阳直接相连,城市地位显著提升,杭州一举成为运河名城。隋朝又营建杭州城垣,当时依凤凰山建造州城,城虽不大,却是杭州历史上最早建城的记载。自此僻处一隅的钱塘,一变而为江干的杭州――水居江海之会,陆介两浙之间。杭州从此成为“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辏”的大郡。杭州的繁荣,自此拉开了帷幕。

杭州成为大都会的基础,到隋代业已具备。唐贞观年间,杭州居民已达十余万户,出现了“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的盛世之景。迨及吴越王朝,经过钱氏数十年的经营,杭州“市列珠玑,户盈罗绮”,“参差十万人家”,一派繁华景象。南宋定都杭州,南宋王朝的巩固系于大运河“漕运”一脉。所谓“东南财赋地,江南人文薮”,之所以如此,正是因为杭州与北京有京杭大运河相连接,以致一直保持着江南名城的地位。

水城门・富义仓・拱宸桥

至今杭州市内的一些街道地段,以桥、坝、潮、塘命名的不乏其例,这些都是昔日水道或市区运河的遗迹。虽然自明清以来市区运河大部分已淤塞不通,但还是弥足珍贵地留下了零星遗迹,建于元代的凤山水城门即是一例。藏青色的石砖古朴厚重,颇有沧桑年代感。城门两边都已断头,只剩中间拱形的一段,顶部还是城墙的形状。南面拱门上方刻有“凤山水门”四字。元至正十九年(1359),张士诚在杭城设陆门十座、水门五座。其中,南宋故宫之和宁门为城的南门,取名凤山门。凤山门旁的中河上,设水门,也就是凤山水门。辛亥革命后,杭州的古城门先后拆除,只有凤山水门拆去了大部分城墙,留下了石砌拱形水门。

当年修凿运河,其首要之务是运输漕粮,运河也因之被称为漕河。杭州地处古运河南端起点,又是江南富庶之地,可以想见其时杭州运河之重要。从古籍插图及老照片看,当年运河上帆樯林立,舳舻千里,一派繁忙景象。因运粮之需,河边亦多漕运码头和粮仓。沧桑千年之后,如今运河沿岸的昔日粮仓已寥若晨星,但在今杭州卖鱼桥畔的富义仓,却难得地历经劫尘而保存尚好,被誉为“最后的天下粮仓”。

富义仓始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浙江巡抚谭钟麟因当时杭州粮食告急,遂令杭城士绅购粮十万石分别储存于原有的两个粮仓。因原仓库不敷存储,购买霞湾民地十亩,再建仓廒。清光绪十年(1884)七月,历时四年粮仓建成,共耗白银一万一千两,仓房共四排,可储存谷物四五万石。同年冬天,谭钟麟调任陕甘,临行前将仓库命名为富义仓,取“以仁致富,和则义达”之意。

当时富义仓内共有五六十间粮仓,还有砻场(去稻壳的碾坊)、碓房(舂米的作坊)、司事者居室等。这里是杭州百姓最主要的粮食供应地,也是江南谷米的集散地,当年的朝廷贡粮也是从这里开始北运。富义仓是杭州现存唯一的一个古粮仓,其仓储功能几经变迁,但作为“天下粮仓”的重要一员,运河文化、漕运文化、仓储文化的实物见证,富义仓依然屹立在运河最南端。

除了漕运,运河也是封建王朝维系政治统治的重要命脉。京杭运河作为联系北方政治中心与南方经济富庶地区的重要纽带,国家通过这条运河行使行政权力,派遣官员,命令,向边防军队供给补养。历史上,当一个王朝处在相对兴盛的时期,最高统治者――皇帝便往往有巡幸之举。清代康熙、乾隆皇帝多次南巡,都不是纯粹的游玩,而主要是借助运河的方便交通巡视地方,为巩固政权寻找有效办法。如今被视为运河南端标志的“运河第一桥”拱宸桥,其名之由来传说即与乾隆帝南巡有关。

拱宸桥位于大关桥之北,桥长98米,高16米,始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是杭州城内古桥中最高最长的石拱桥。在古代,“宸”是指帝王住的地方,“拱”即拱手,两手相合表示敬意。每当帝王南巡,这座高高的拱形石桥,象征对帝王的相迎和敬意,拱宸桥之名由此而来。

拱宸桥横跨大运河,一向被目为京杭大运河到杭州的终点标志。桥身用条石错缝砌筑,上贯穿长锁石,桥面呈柔和弧形,为三孔薄墩石拱桥,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桥形巍峨高大,气魄雄伟,是杭州城区最大的一座石拱桥,同时也是拱宸桥地区的标志性建筑物。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从西到东,由南往北,历史上开凿了无数条运河,其工程之浩繁、技术之高超,在世界运河史上也是不多见的。经历代疏凿延续至今的京杭大运河,则是历时最久、线路最长、功效最大且至今生命力旺盛的一条运河。

悠悠流淌的大运河滋润着杭州的土地,繁育着杭州的人民,塑造着杭州的文化,见证着杭州的发展。从上世纪末以来实施的沟通钱江、两岸驳坎、疏通清淤、截污处理、引水配水、绿化美化、拆违迁厂等工程以及新世纪以来杭州实施的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再一次焕发了古老的大运河的勃勃生机和无穷活力。

上一篇:山下阳,一座原生态的艺术迷宫 下一篇:浅谈地域主义与现代主义建筑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