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农用地定级方法对比分析研究

时间:2022-10-02 02:57:51

山区农用地定级方法对比分析研究

摘要: 农用地定级是国土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全面掌握山区农用地质量状况,特别是在更好精度尺度上评价得出针对具体耕地质量状况的有关农用地级别差异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以云南省山区X县为例, 着重探究了因素法农用地定级单元划分和因素选取以及定级指数计算还有级别划分的方法,并与修正法比较,从定级特点、原则、成本等方面论证了因素法在山区农用地定级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Abstract: The agricultural land classification is an important work of Land and Resource Management, fully grasp the quality of mountainous agricultural land, especially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and urgent to understand the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land and the difference of the agricultural land's levels for every county in the better precision scale evaluation. Taking X County Yunnan Province for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artition of grade cells, selection of factors, division of grades in the factors method, compares it with the modification method, demonstrates the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its usage in factors method grading from characteristics, principles, factors and other aspects.

关键词: 农用地定级;因素法;修正法;对比分析

Key words: agricultural land classification;factors method;modification method;comparative analysis

0 引言

农用地又名农业用地,指的是直接抑或是间接的被农业生产所利用的土地。以使得土地易发生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以及自然因素的构成还有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为参照,在行政区范围内所进行的农用地质量评定。就我国已经完成的农用地分等成果而言,农用地分等工作是在全国农用地整体系统内部的相对体系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它主要就全国农用地整体质量的相对差异进行了测算与把握,并没有针对各县域的具体土地环境条件进行更深入详细地状况指标考虑,而最终将各县域内部的土地综合质量差异级别精确地核算出来。因此,全面掌握县域层次上的农用地质量状况,特别是在更好精度尺度上评价得出针对具体县域耕地质量状况的有关农用地级别差异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

以《农用地定级规程》为依照,有有三种较为常用的农用地定级法:因素法、修正法和样地法,下面对其进行分别说明:以土地的利用需要为具体参照,对其相应的因素进行选择和分析,确定各因素体系及权重,以此对农用地级别进行相应的评定,这种方法是因素法;基于农用地自然指数上,对其土地利用和经济以及自然这些因素的具体影响进行综合分析,系数修正分等成果,以此来进行农用地级别的评定,这个方法是修正法;选定已知参照标准样地,通过比较计算各种因素而评价土地质量并评定级别,这种方法是样地法。

为深入理解因素法在农用地定级中的可行性,本文以山区X县(以下简称“研究对象”)为例,分别采用因素法和修正法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从而选定定级山区农用地的最优的方法。

1 研究区域概略

研究的区域为云南省的东北部,属高原山地地区,依据土地调查结果,研究对象土地总面积369551.33公顷,其中耕地总面积140348.0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7.98%;园地1387.7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38%;林地16087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3.53%。

2 运用因素法定级

2.1 定级单元划分 以实际资料的情况以及《农用地定级规程》要求为参照,此农用定级所使用的是1:10000的比例尺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底图,满足农用地定级的精度要求,采用地块法划分定级单元,将面积较小的图斑进行地类合并,处理后共划分出19361个定级单元。

2.2 定级因素体系及权重的确定 根据定级因素确定原则,由于研究对象农用地分等成果已经针对耕地考虑过有关温度、降水量、剖面模型、土壤PH值等指标且计算了土地利用和经济指数,为了更好地与分等成果进行有效衔接,可通过直接采用农用地分等结果作为因素参与计算来结合特尔菲法以及成对比较法来分析(保留分等中没有进行考虑的却实际上影响了农用地级别因素和在满足定级精度要求之下),具体见表1。

2.3 定级因子指标化处理 以每个因素因子对于农用地质量的影响作用方式为参照,选择适当的赋分函数模型对应编制“定级因素-质量分”关系表,对15个因素因子分别进行其作用分值的计算,再结合定级单元进行空间叠加与关联处理,即可得到各个定级单元的相对于定级因子的相应得分。所有因素因子量化和作用分值的计算工作均采用GIS空间处理完成。

2.4 计算定级指数 依据《农用地定级规程》(TD/T1005-2003),计算定级指数有加权求和法、限制系数法以及几何平均法等几种方法。

以研究对象的状况为参照,该定级指数计算选定加权求和法。计算的公式为:Hi=■wj・fij

其中:第i个定级单元的定级指数为Hi;定级单元编号为i;定级因素因子编号为j;第j个定级因素因子权重为wj;第i个定级单元内第j个定级因素因子的分值为fij。

选用GIS空间叠加还有空间统计汇总功能在计算机中实现,经处理后得到19361个农用地定级单元中,定级指数最大值为86.03,最小值为38.13。

2.5 级别划分 根据《农用地定级规程》的要求,选择总分频率曲线法来对研究对象定级范围当中的农用地的级别进行划分。根据上述计算得到的各单元定级指数,利用计算机数据统计功能并绘图。可以得出,有三处频率曲线较为明显的突变处,从统计意义上可以认为突变处所对应的横坐标分值即可作为土地定级的临界点,即可将研究对象农用地划分为四个级别,如图1所示。

开展各级别面积统计和汇总工作的基础是研究对象耕地面积,统计汇总后各级别的面积统计还有结构如表2。

3 修正法定级

基于农用地自然指数上,对其土地利用和经济以及自然这些因素的具体影响进行综合分析,系数修正分等成果,以此来进行农用地级别的评定,这个方法便是修正法。

3.1 分等成果 研究对象农用地分等选取有效土层厚度、表层土壤质地、剖面构型、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pH值、障碍层距地表深度、排水条件和地表岩石露头度等,以及温度、积温、降水量、蒸发量、酸雨、灾害气候(风、雹等)、无霜期等指标作为分等因子,分等成果质量等别指数分布于Ⅳ至Ⅸ等,其中水田分布在Ⅳ、Ⅶ、Ⅷ、Ⅸ等,分别占全县农用地的0.2%、0.004%、0.08%、0.15%;水浇地分布于Ⅷ、Ⅸ等,分别占全县农用地的0.004%、0.1%;旱地分布在Ⅳ、Ⅴ、Ⅵ、Ⅶ、Ⅷ、Ⅸ等,分别占全县农用地的3.9%、1.4%、0.17%、15.12%、74.67%、4.2%。

3.2 修正因素、因子及权重的确定及量化 修正法定级修正因素参照研究对象的状况,将那些明显影响了区域土地级别效应的因子进行选择和提取,针对所研究的对象的条件,对土地区位因素进行选择和提取,将土地利用状况因素还有耕作便利条件作为修正因素。在进行权重的确定时,分三轮来实行因素的选择还有权重计算,分值结果满足统计分析方法的收敛性要求:

可以将修正因素因子指标的量化为这些类型:

点状因素因子以及线状因素因子和面状因素因子。点状因素因子以及线状因素因子可以经由指数衰减抑或是线性衰减来进行量化而面状可经由直接抑或是间接指标量化。

3.3 定级指数计算 选取修正法来对进行研究对象农用地的定级指数的运算,对于农用地自然质量指数进行修正:Hi=Ui*Pli*m1*Pfi*m2*Pwi*m3

在上述的公式当中,第i个单元的定级指数是Hi;第i个单元所对应的自然质量等指数是Ui,第i个单元土地区位修正系数是Pli;第i个单元耕作便利修正因素是Pfi;第i个单元土地利用状况修正系数是Pwi;区域内第i个单元是i;各个因素的影响权重是m1、m2、m3。

3.4 级别划分 将每个分等评价单元的自然等指数等加以利用,经由区位以及耕作便利条件还有土地利用状况的修正,进行定级指数的运算。因为研究对象农用地自然质量这些指数在626-1770间,便选用等间距法划分级别(以《农用地定级规程》为参照),把研究区域农用地划分为四级。

4 比较及分析因素法与修正法

4.1 成果比较分析

4.1.1 对比分析定级面积分布 如图2所示的对比图是依照因素法以及修正法的各级别面积相对比率而制成的,可以得出,因素法级别面积比率分布基本成正态分布,修正法级别面积比率分布具有不稳定性,从而根据正态分布的原理可知,因素法比较合理。由此可见,对于同一农用地,运用不同的定级方法进行定级,所分析出的成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4.1.2 对比分析定级级别验证 在上述定级实例分析验证中,随机选择20个样点,以同地区优质样地为标准,根据专家经验及县志等历史资料判断农用地等级级别,分别对因素法和修正法定级结果进行验证,验证后16个样点与因素法定级结果相吻合,18个与修正法定级结果相吻合。

4.2 方法比较分析

4.2.1 比较分析定级原则 因素法是选取对土地级别影响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所选取的因素具有相对稳定性,因素对不同区域的影响有较大的差异,变化区间较大。修正法是通过宏观分析,对农用地自然等指数进行区位、耕作便利和土地利用等方面修正,计算定级单元的土地质量差异指标,以此实现农用地定级。

4.2.2 比较分析定级特点 因素法定级的特点在于独立性强,体系相对来说具有独立性,易于操作。修正法定级特点是与分等成果的衔接性好,但受等别指数的制约性大,且分等成果与定级要求往往不在同一比例尺精度要求,尺度转换的误差不便于控制。

4.2.3 比较分析定级因素 因素法定级不受农用地分等的影响,而修正法定级是在农用地分等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虽然定级时只需要增加部分自然因素及区位、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因素,但对没有分等成果的山区定级来说,繁琐程度远大于因素法。

4.2.4 比较分析定级成本 鉴于因素法定级是与农用地分等的衔接运用,二者既相辅相成又相互独立,相比较建立在农用地分等成果上的修正法而言,若需要在某一未知农用地分等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农用地定级工作,不论是在数据采集、野外勘测还是室内资料整理和分析等方面,都大大减少成本的投入比例。研究对象两种方法的成本控制分析对比见表4。

设该研究对象的农用地定级工作成本费为100万元,根据表4影响因素权重关系,选择因素法和修正法进行农用地定级工作,可以计算出研究对象农用地定级工作所需要的工作成本分别为42万元和60万元。因此,可以看出,研究对象选择因素法进行山区农用地定级比修正法更加节约成本。

5 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修正法定级虽然能够很好地与分等成果衔接,但由于山区农用地环境比较复杂,受等别指数的影响较大,因此只适用于已具备分等成果的地区。因素法定级在山区农用地定级中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在定级工作中,兼顾与分等成果运用衔接,将分等指数作为定级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并根据其它自然环境、土地利用、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指标、人口因素等实际情况,定级结果具有现实性。因此,因素法定级结果能够较好反映山区农用地定级结果,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TDT1005-200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行业标准[S].农用地定级规程,2003.

[2]邱健旺.农用地定级方法研究探讨[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04.

[3]罗璇,等.农用地定级中样地法和修正法的比较研究―以上高县为例[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

[4]温修春.运用样地法进行农用地定级相关问题分析探讨[J].土地经济与管理,2005.

[5]刘燕红.农用地因素法与样地法分等对比研究―以重庆市都丰县为例[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6):8-11.

上一篇:梯度折射率减反射光伏玻璃的相关研究 下一篇:基于ANSYS的液压支架侧护板销轴载荷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