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与常规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研究

时间:2022-10-02 12:21:26

优质护理与常规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研究

【摘要】 目的 探讨和研究临床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可靠、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和方法。方法 9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随机分为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措施)和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 各49例。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患者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优质护理;常规护理;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6.31.100

研究认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说, 患者一旦发病后的病情较为危急, 患者的临床病死率较高[1]。如果临床的治疗措施和方法不得当, 不仅仅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 对于患者的临床后续治疗以及治疗后的恢复过程均极为不利。有临床报道认为:给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针对性的系统护理干预措施对于患者后续治疗效果的改善和提高均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2, 3]。鉴于此, 本文为了探讨和研究临床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可靠有效护理干预措施和方法, 选取了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临床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比较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研究选取的病例对象均为2012年12月~

2014年12月期间本院临床收治的9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男58例, 女40例, 平均年龄(30.23±5.43)岁, 平均体重(60.98±6.55)kg, 梗死部位分布情况为前壁梗死48例, 下壁梗死50例。根据患者临床护理干预措施的不同将患者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4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见表1。

1. 2 护理方法

1. 2. 1 对照组 本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护理措施和方法, 相关内容具体包括:针对患者的个体差异情况实施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法, 根据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给予必要的氧疗。同时给予镇静、抗凝、止痛等相关措施[3, 4]。

1. 2. 2 研究组 本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措施和方法的基础上, 给予患者以下优质护理措施和方法[5]。

1. 2. 2. 1 心理护理措施 针对患者的个体情况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和方法, 帮助其适应治疗过程, 对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疼痛以及突况事前告知患者, 结合成功病例帮助其树立信心。

1. 2. 2. 2 环境护理措施 保持病房环境处于适宜温度和湿度状态下, 定期进行通风、消毒。确保环境内的光线柔和, 严格禁止患者遭受强光刺激。对于患者家属探望的人数进行严格限制, 确保患者休息时间的充足。

1. 2. 2. 3 疼痛护理 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 对其疼痛程度进行系统的评价, 并有针对性的给予一定剂量的镇静剂或止痛剂, 密切关注患者个体情况的变化, 采取积极的抗疼痛应对措施和方法。

1. 2. 2. 4 护理 确保患者静卧, 采取适宜的姿势, 定期对患者压迫的部位进行适当的放松按摩, 确保患者血液循环的畅通, 肢体微血管循环不受到影响。

1. 2. 2. 5 便秘护理 指导患者科学饮食, 鼓励患者适当增加水果和蔬菜的摄入量。相关患者一旦发生便秘情况可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腹部局部按摩, 情况严重的患者可给予其低压盐水灌肠或使用开塞露。

1. 2. 2. 6 康复护理 针对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进行全面指导, 全面提升患者对心肌梗死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 提升患者自我管理和护理能力, 有效降低相关疾病发生率。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护理措施后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水平。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满意度调查表, 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率+满意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临床住院指标比较 研究组患者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患者中, 非常满意33例, 满意14例, 不满意2例, 满意度为95.92%;对照组患者中, 非常满意26例, 满意11例, 不满意12例, 满意度为75.51%。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对于临床的常规护理措施来说, 仅依靠医护人员的临床护理经验给予相关患者常规的方式实施全面护理工作。在这个过程中缺乏对于护理目标的进一步明确, 护理工作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护理工作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在实施常规护理的过程中, 忽视了对于患者心理上的感受, 无法给予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尤其是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说, 这种常规护理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6]。

在此背景下, 本院积极探索临床护理实践, 在总结临床护理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对文献资料的回顾研究, 在参考临床病例结果的基础上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措施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7, 8], 对原有常规护理措施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的优化, 提出了优质护理措施和方法。

本院提出的优势护理措施和方法主要包括了:心理护理措施、环境护理措施、疼痛护理、护理、便秘护理、康复护理等几个方面, 系统而全面的提升了整体护理工作的质量。从临床实践的效果上看, 优质护理措施和方法也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广泛认可。本次研究的比较数据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P床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 在临床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护理的实践过程中, 优质护理措施和方法的临床护理效果显著, 是临床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理想方式之一。

参考文献

[1] 何文姬, 鲁闻燕.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并发椎管内出血的护理. 中华护理杂志, 2013, 48(1):77-78.

[2] 朱晓萍, 鲁闻燕, 何文姬.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并发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的护理. 中华护理杂志, 2013, 48(12):1089-1091.

[3] 王小琴, 徐美春. 一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休克及电风暴患者的护理.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6, 32(14):1086-1088.

[4] 王素冬, 邢凤梅, 钟雪莲, 等.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相关护理指标的研究.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 29(5):31-33.

[5] 谢翠娥, 王海燕. 一例急性心肌梗死二尖瓣脱垂后体外膜肺氧合支持治疗患者的护理.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5, 31(30):

2301-2303.

[6] 姜慧文, 沈蕴之. 1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伴黄色瘤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4, 30(z1):147-148.

[7] 闻茜, 丁璐. 1例先天性左心室憩室青年患者术后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4, 30(31):41-42.

[8] 周莲, 江敏, 文玲, 等. 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 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15):1376-1378.

[收稿日期:2016-08-29]

上一篇:缺血预处理与维生素C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下一篇:长春市女性慢性盆腔痛的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