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时间:2022-10-02 11:37:36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内容提要

自主创新是提升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也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意义十分重大。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党在思想理论上有新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有新提高、经济增长方式有新转变、体制机制创新有新突破、国民素质有新提高。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从强化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大力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加快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着手,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良好的条件和氛围。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

面向世界、把握未来的重大战略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国家的竞争力越来越体现在以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科技实力上。一个国家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越来越取决于其科技进步的速度与自主创新的能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就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境地。我国要参与全球经济的合作与竞争,就必须顺应时展潮流,从战略高度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这一关键时期,要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而要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就必须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如果我国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不能大幅度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就难以实现新的跨越。因此,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更加自觉、更加广泛地推动和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质的飞跃,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很好,但也面临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如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经济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等。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应通过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从资源消耗型经济向资源节约型经济转变;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实现由以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增长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增长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多年来,由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许多重要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大量依靠进口,在国际竞争中面临日益苛刻的技术壁垒,并带来日益严峻的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和军事安全问题。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从其自身的经济利益和国家战略出发,对转让技术持谨慎态度,尤其对那些关系国家安全或具有巨大市场价值的核心技术,更是实行重重限制乃至封锁。同时,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我国的特定国情决定了我们不可能选择资源型和依附型的发展模式,而必须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我们只有努力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具备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安全。

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出的新要求

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党和国家的工作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

党在思想理论上有新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始终坚持和依靠党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党在思想理论上的发展,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思想保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我国发展实践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文明进步新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自主创新能力有新提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也是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坚定不移地把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

经济增长方式有新转变。能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直接关系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如果仍按粗放型的增长模式发展,资源、环境将不堪重负,经济增长将难以为继。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只有把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我国经济实力才能不断壮大,我国经济竞争力才能不断增强。

体制机制创新有新突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完善这一体制的任务仍相当艰巨。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断开拓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努力消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体制保障。

国民素质有新提高。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科技创新的先决条件,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基础性、长远性意义。建设创新型国家,应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尤其应重视培养和树立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思想和科学的方法。

积极探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途径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从多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推进。

强化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使创新意识深深植根于全党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中,深深植根于全体人民的内心里。应积极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引导人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一切妨碍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革除一切妨碍发展的体制弊端;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亿万人民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智慧,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真正使创新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坚决破除各种障碍,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能够有效地提升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加强国家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等单位之间的合作,进一步形成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加快建设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科技创新规律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

大力推动科技自主创新。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应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着力解决当前和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在一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突破;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在能源、资源、环境、农业和信息等关键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在信息、生命、空间、海洋、纳米及新材料等战略领域超前部署,加强研究,增强科技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

加快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培养造就亿万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庞大的人才队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所在。应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积极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把现代化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的巨大能量充分释放出来;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树立和坚持科学的人才观,充分开发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重要环节,大力加强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的人才队伍建设,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使各类优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合理流动并充分发挥作用,进一步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优秀人才高度密集的执政党,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人才资源强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上一篇: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体制保障 下一篇: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