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七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和对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时间:2022-10-02 11:05:00

项七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和对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摘要:目的观察项七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和对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 将病人随机分为项七针组38例和颈夹脊组34例,进行症状评分和经颅彩色多普勒检查椎―基底动脉血流速指标。结果 经治疗2个疗程后,项七针组总有效率为89.47%,颈夹脊组为76.4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针刺疗法;项七针;夹脊穴

中图分类号:R543.4 R2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349(2007)05―0394―02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颈椎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发病率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好发于中老年人,近年发病年龄有降低趋势。项七针为单秋华教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经验法,为了探讨针灸治疗本病的最佳配方,现将项七针组与颈夹脊穴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72例病人均为2003年1月-2005年8月的门诊病人,其中男30例,女42例;年龄18岁~65岁(45.63岁±12.54岁);病程3个月至17年(4.12年±2.35年)。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项七针组38例和颈夹脊组34例。两组一般情况详见表1。

1.2诊断标准参照1993年第二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制定的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拟定。①颈性眩晕,可有猝倒史;②旋颈试验阳性;③X线正、侧、斜位片显示颈椎节段不稳或钩椎关节增生或椎问孔变形;④多伴有交感症状、视觉症状或神经根症状;③以颅彩色多普勒(TCD)显示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1.3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且符合以下条件:①年龄18岁~65岁,性别不限;②此次发病未经药物治疗;③能接受治疗及检测者。

1.4治疗方法

1.4.1项七针组取双侧的风池、天柱、完骨及风府穴。病人取俯卧位,进针前先按揉各穴片刻,欲令气散。穴位常规消毒后,用30号1.5寸华佗牌针灸针刺入风池、完骨、天柱6个穴位0.8寸~1.2寸,风池针尖向鼻尖方向,天柱直刺,完骨向下直刺,风府直刺0.8寸~1.0寸,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使酸胀感扩散至颈项部。留针30 min,每日1次,6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 d,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4.2颈夹脊组取双侧的颈(4~6)夹脊穴(棘突旁开(0.5寸),共6穴。病人取俯卧位,进针前先按揉各穴片刻,欲令气散。常规穴位消毒后,用30号1.5寸华佗牌针灸针直剌各穴0.8寸~1.2寸,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使酸胀感扩散至颈项部。留针疗程同项七针组。

1.5观察指标症状和功能评分采用《颈性眩晕病人症状与功能评估的初步研究》标准,各组病人治疗前、疗程结束后3 d内分别进行症状评分,并做好记录。TCD检查采用德国EMETC2020型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3 d内检测病人椎一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MV)、血管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的变化情况。

1.6疗效评定标准根据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的总和计算百分率,治疗后100%为治愈;≥50%为显效;50%~21%为有效;≤20%为无效。

2 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见表2)

2.2两组症状积分比较(见表3) 两组病人治疗后症状积分均得到改善,但改善的程度以项七针组为显著(t9

2.3两组病人眩晕等症状评分及消失时间 治疗后对眩晕的改善项七针组优于颈夹脊组(P

项七针组的起效时间为(2.12±1.76)d(从治疗开始至可判定出有效的天数),颈夹背组为(4.11±2.56)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两组椎一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见表5)

3 讨论

项七针中风府为督脉穴位,风池、完骨为足少阳胆经穴位,天柱为足太阳膀胱经穴位,配伍应用,符合循经和邻近取穴的原则,有疏通经络、调整气血、清脑益髓、止晕定眩的功能。夹脊穴位于脊柱两侧,与督脉、足太阳膀胱经邻近,又与督脉之别关系密切,可知夹脊穴与多经经气相通。取颈夹脊4穴~6穴,符合局部取穴的原则,有疏经通络、补益脑髓的功能,从而达到荣养脑窍、筋脉而止眩晕的目的。两种方法均可以明显改善眩晕、头痛、颈肩痛等症状,提高病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以及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比较起来,经穴项七针的治疗疗效优于奇穴颈夹脊,项七针以补益脑髓、调整气血见长,对眩晕症状有较好的治疗作用;颈夹脊以通经、活络、止痛见长,对颈肩痛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TCD可以敏感反映脑血管和脑血流情况,发现血流速度异常、血管痉挛、硬化等情况,是评价CAS的血管状态和脑血流量的有效方法。两组病人治疗前椎 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降低(低于正常下限值),血管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为反映脑阻力血管变化的可靠指标,其增高说明动脉硬化、弹性降低、阻力增加,治疗后项七针组明显降低(P

项七针和颈夹脊治疗CSA,两者在临床均常用。两组穴位结合运用后是有协同作用、还是拮抗作用?这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探讨。

作者简介:贾红玲(1969-),女,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现工作于山东省枣庄市中医医院(邮编:277101);单秋华、张永臣,工作于山东中医药大学。

上一篇:代谢综合征病人血浆脂联素水平变化的初步研究 下一篇:益心脉颗粒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