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计划”实施背景下高等工程本科教育改革探析

时间:2022-10-02 08:01:13

“卓越计划”实施背景下高等工程本科教育改革探析

[摘要]基于“卓越计划”,本文着重从社会资源的利用与教师工程素养的提高;以实践为基点,整合教学内容,完善教学体系;利用网络化等先进实践教学管理平台,加强教学质量的管理与监控;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制定本科阶段卓越工程师发展规划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当前高等工程本科教育改革的基本概况。

[关键词]“卓越计划” 高等工程 本科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6-0122-02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教育部根据我国现阶段工科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家产业发展与调整对人才的需求关系,为高校工科教育改革指明了重要方向。“卓越计划”的目的是培养现场生产服务型工程师、设计开发工程师和研究型工程师等多种类型的工程后备人才。基于“卓越计划”的高等工程本科教育改革核心是引导学生尽早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基于此,高等工程本科教改工作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

一、社会资源的利用与教师工程素养的提高

由于企业以效益为核心,实施“卓越计划”必须强调学校的主体意识,在利用社会资源的同时必须不断提高教师的工程素养。可通过以下教改措施协调两者关系,使学校教师和社会企业的主客体作用都得到充分发挥。

1 结合教学培养需要,通过校企双方有效沟通,将校外资源建立起核心-联合-辅助三个不同层次,为校企联合培养的精细化提供保证条件。在发挥学校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丰富优质的社会资源,根据校外资源水平、企业实力状况建立校外人才培养资源层次明细图库,针对不同学科与工程实际结合程度,构建校外资源与专业学科之间的框架关系图表,并制定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方式细则。

2 根据社会和企业实际需求,加强实践性课程设置。深入理解“卓越计划”的实质,将实践、交流和调研等多种教学手段应用于本科教学实践,充分利用单位实习的实践过程将实习与就业紧密结合,不断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工程素质的提高,达到全面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

3 创新毕业成果的完成方式。利用企业实际项目完成毕业成果或者提倡在单位进行毕业设计,这种变被动为主动解决毕业与择业、就业之间时间与精力上冲突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就业后很快适应工作节奏,另一方面使企业通过毕业设计进一步了解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工作水平,以决定是否录用毕业生,使得到录用的学生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实现社会企业与学校教学的双赢。

4 为提高青年教师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搭建平台。一要发挥具有工程经验老教师的实践专长,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二要制定有关教师评聘与考核、兼职教师聘任、教师工程经历培养等制度;三要采取课堂内外一体化、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双导师制等方式,以最大限度开发社会资源,实现校内外资源有机结合、资源共享、教学相长。

二、以实践为基点,整合教学内容,完善教学体系

1 加强学习指导。一要加强卓越工程师的规划教育,将不同专业有关职业和法规的相关课程进一步整合为职业生涯发展的系列内容;二要从低年级开始进行职业规划,通过课程设置使大学生了解不同年级专业知识的学习目的以及各阶段专业课程的相互关系,避免盲目学习;三要确立理论课与实践课的交叉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理论课与实践课紧密衔接。

2 优化教学内容。一要设置体验式教育和必修选修课程,让学生了解行业动态,探索个人职业方向;二要增加专业实习教学课时,使学生了解社会职业环境,体验设计实践;三要通过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方式增强教学的实践性与科学性,最终形成以卓越工程师为核心目标的教学培养方案。

3 革新教学方法。注重社会与企业实践,面向市场,导人实践技术和业务管理等专业知识;在优化传统教学手段的同时,充分调动各种因素,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自主学习和创作的动力与能力,在专业知识讲解的基础上增加案例分析,补充教师参与的实践项目,使学生获得有关实践前沿的信息和知识。

4 完善教学体系。一要打破以往按照学科知识体系设计的课程,突出工程能力培养,突出实践教学,按照能力主线重新调整课程;二要围绕工程能力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以递进式的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专业能力体系;三要从社会现实条件出发,通过校企合作、实习基地、教师工作室等多种实践模式建构“卓越计划”的教学框架;四要根据市场、企业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调整部分课程的学分、课时和教学顺序;五要通过修改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建立以“卓越计划”为核心的新型教学体系。

三、利用网络化等先进实践教学管理平台,加强教学质量的管理与监控

1 基于“卓越计划”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教学方式可以收放自如,但阶段性成果必须加强监控。为此,要完善具体的操作方案和规范化的管理手段,保证校外学习阶段的真实性和可操作性;利用网络化等先进实践教学管理平台,保证利用社会资源办学的质量,达到保证学习效果的目的。

2 采用企业与学校双导师制,树立突出企业、强化学校的意识,强化学校在教学管理环节的监控作用,突出企业在实践环节的技术作用,学校在尊重和重视企业作用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和考评体系,形成可操作的、可持续的、有效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3 为了保证利用社会资源办学系统化、制度化,采用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科研成果优先转化、优秀毕业生推荐等方式建立校企之间互利互惠的合作模式,使各类社会人才组织成为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促进教学、生产与科研共同发展。

4 运用讲座、论坛等方式聘请行业专家,邀请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的专业人士,通过学术报告和交流学习走进课堂、走进校园,让学生真切体验到社会多元化发展对专业人才和专业知识的现实需求。同时,建立实习基地和校外导师制度,加强学生有关工程素养的培养和实践知识的学习。

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制定本科阶段卓越工程师发展规划

1 “以生为本”,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学习意识。一要加强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系统梳理,帮助学生建立专业知识的整体框架;二要让学生明确掌握与工程实践相应知识的重要性,使其毕业后能更快更好地迈出职业生涯的第一步;三要从学生的个性品质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人手,在实践中发现学生的不同特质,建立不同的目标体系;四要关注个体差异,建立层次目标,帮助学生发现自我,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制定卓越工程师长远发展规划。

2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创建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的模式,研究结果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从现实出发逐步解决问题。同时,运用团队的合作交流、动态考评学生成绩等方式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就业压力与学习动力紧密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3 当前各专业学生所要从事的具体工作都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毕业生在择业时难免存在困惑与迷茫,通过实施“卓越计划”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本专业的发展,拓展学生的阅历和社会知识,加强学生与社会的交流与沟通,以便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上一篇:《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教学设计 下一篇:基于新课改视野下的初中英语教学质量提升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