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会计目标谈会计信息质量的加强

时间:2022-10-02 07:21:35

从会计目标谈会计信息质量的加强

摘要:目前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充斥着会计市场,如何更有效地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认为会计的“决策有用观”是会计的终极目标,相关性和可靠性是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标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措施应该从这两个标准入手。

关键词: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可靠性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会计信息是企业利益相关者评价企业财务状况、进行投资决策、防范经营风险等的主要依据。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较普遍的社会现象。笔者认为,要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首先必须明确会计是为谁服务的;这些信息使用者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信息;会计应如何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等问题。

1 关于会计目标的重新认识

会计目标是指会计想要达到的某种境地。它是会计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属,也是会计研究的逻辑起点。要研究会计信息的质量,首先要明确会计是为谁服务的,即会计的目标是什么。理论界对此有多种表述,如西方的《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第1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等都曾专门对会计目标做了讨论。但至今为止,人们对会计目标的认识仍未达成统一。长期以来主要形成了两大会计目标理论:“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

1.1 决策有用观(decision usefulness)。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的目标就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换言之,会计应当为现在的和潜在的投资者、信贷者和其他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利于其投资和信贷决策及其他决策的信息。决策有用观更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即要求信息具有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更关注与企业未来现金流动有关的信息。

1.2 受托责任观(stewardship)。受托责任观认为,会计的目标就是以适当的方式有效反映受托人的受托责任及其履行情况。换言之,会计应当向委托人报告受托人的经营活动及其成果,应当以反映经营业绩及其评价为中心。受托责任观更强调信息的可靠性,它在重视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上格外重视损益表。

“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两大理论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严重分歧。一些会计教材在论述会计的目标时常常将二者并提,即既要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又要反映受托者的受托责任。但笔者认为这两大理论都是描述某种环境定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特定需求,二者只不过是着眼点不同而已,是对会计目标不同层面上的表述,其实质内涵是一致的。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是决策的依据,受托责任必然导致相应的决策。如现代股份公司下股东“用脚投票”或“用手投票”就是根据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所作的决策。“受托责任观”是着眼于股东的角度根据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判断经理人的履约情况,而“决策有用观”则侧重于从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来评价会计信息。因此,“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两者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即都是各利益相关者根据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提炼出对自己决策有用的信息。相比之下,“决策有用观”是会计的最终目的,“受托责任观”反映的仅仅是其中一个方面。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也认为,可以把会计确定受托责任的作用看作从属于决策作用,它构成决策作用的一部分。因此,笔者认为既然“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二者的目标是统一的,“决策有用观”又是会计的最终目的,所以我们可以把“决策有用观”作为会计的终极目标,而将“受托责任观”作为“决策有用观”的一部分。

2 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标准

既然我们将会计的目标定位于“决策有用观”,那么什么样的信息才是有用的呢?这里就涉及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问题。关于衡量会计信息的标准,理论界也曾做过广泛的讨论。如《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认为衡量会计信息质量有4个标准:相关性、可验证性、无偏见性、可定量性。《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认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是一个体系。它将决策者放在该层次结构的最顶层,然后从普遍约束性条件、针对用户质量、针对决策的质量等几个层次构建了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对信息质量标准的规定在目标上是比较模糊混乱的,既考虑了使用者,又关心着会计的确认和计量。第2号公告从“决策有用观”的角度构建了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体系,应该还是比较有借鉴意义的。但该质量体系在层次划分上标准不是很明确,有些标准划分过细,如既考虑了信息提供者的成本效益,又考虑了用户的可理解性和决策性标准等。

笔者认为,对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确定首先要满足会计的“决策有用观”这一终极目标,偏离了这一目标,任何质量标准都是没有意义的。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分层次进行。首先设立一个基本的衡量标准,然后针对每一个标准再分设指标,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质量特征体系。一般来说,信息使用者最关心的会计信息的质量主要有两点:一是这些会计信息是否是真实的,二是它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中哪些对自己有用。归纳来说,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可靠性与相关性。所谓可靠性就是指会计信息应能如实表述所要反映的对象,即所表述的信息应该是真实客观的。可靠性是信息使用者据以决策的前提。所谓相关性通常是指与决策相关的特性,即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否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做出判断。基于“决策有用观”,信息使用者判断信息的优劣时首先关心该信息能否对自己做出决策有帮助。可靠性和相关性是衡量会计信息是否有用的基本特征。如果不具备这两种质量中的任何一个,那样的信息将是无用的。相关性和可靠性越高,这样的会计信息质量越高,对决策才更有用。基于这两大标准,在每一标准下再分设各层次的分标准,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指标体系。

3 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有效的措施

既然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标准是可靠性和相关性,那么,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有效的措施也应该围绕着这方面展开。

3.1 保证会计信息可靠性的有效措施

为确保企业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除了要有严格的制度规范和监督外,从目前企业提供虚假信息的情况来看,笔者认为,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1 加大虚假会计信息的处罚成本。通过对目前会计信息造假的动机分析发现,之所以会计信息失真屡禁不止,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其处罚成本太低,收益远远高于付出的成本。所以要消灭会计信息失真的动机,首要的是加大虚假会计信息的处罚成本,使造假付出的成本远远高出造假收益,从而杜绝信息造假者存在的侥幸心理。不过为了给信息造假者一个接受的机会,可以采取积分累计制。如规定5分为满分,违规数额超过一定的标准累计1分,如累计达到5分,则直接撤销营业执照,使造假者没有翻身的机会。采取累计积分制既提前给了造假者警告,又可以给他们一个改正的机会。

3.1.2 建立会计信息保险制度。会计信息保险制度源于车辆和人身保险。基本思路是:首先,接受审计的企业交纳一定的保费给保险公司,保险的范围涉及由于对会计信息的虚假陈述所引起的对股东的保险赔付和对审计费用的赔付;然后,保险公司选择合适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并支付审计费用。保险公司可以将受审企业的投保金额和保费予以公布,那些投保金额较高而保费相对较低的企业将是最好的。(3)改变审计的委托人。目前我国对一些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要求每年必须接受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然而对审计的过程却不加干涉。即让企业自己去寻找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自己付费。这种方式无疑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因为会计师事务所要生存下去,必须有企业委托其审计。这样会计师事务所是依赖于企业而生存的,二者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利益关系,根本不能做到独立客观的审计。因此,要想让会计师事务所客观公正地审计,必须断绝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采取的办法可以是让企业将审计费用以费用的形式上交给当地的财政部门,然后由财政部门委托当地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或是采用信息保险制度,由保险公司委派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

参考文献

[1]王竹泉.利益相关者会计行为的分析[J].会计研究,2003(10).

[2]吴联生.会计目标:信息需求论[J].财会通讯,2001(8).

上一篇:当前公路工程造价管理及存在的问题刍议 下一篇:联通公司一线员工激励机制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