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不讲“小资”

时间:2022-10-02 07:00:18

原以为,星巴克是有钱人去的考究地方,至少也得是白领才去那里;来加拿大一看,原来是很多无家可归者去的地方。

“前小资”不敢到时尚地带随便喝茶了

小时候很羡慕马克思一家人围着壁炉听大诗人朗读新作的那一幕,用今天的话来说,很“小资”。来了加拿大以后,住过的每一处房子都是有壁炉的,却并未听当地的人说起“小资”。我们所想像的“小资”情景,原来就是人家当地日常的生活,所以人家也不会刻意。

如今国内,一方面还有很多人不曾喝过咖啡、不曾尝过巧克力;而另一方面,“小资”已经流行得似乎人家都懒得多说了,如今"都市新贵族"已经很不屑于“小资”了。按照“小资”的标准是没有私家车的,“小资”是打的的;但现在很多人已经越过“小资”阶层直接开私家车上路了,尽管总是堵在路上。相比之下,北美就显得太朴素了,你“小资”不“小资”,"贵族"不"贵族"都没人在意你。

如果说五年前,我还算是个蛮合格的“小资”,但现在回国去就落伍于当今国内的“小资”水准了。上个月回国探亲被朋友约到那个旧石库门改造成的“新天地”,这是当今上海最具亮色的时尚地带。坐在露天喝一壶茶,一百块!还不能两人共享,两个人就得点两壶。我吓了一跳,强烈感觉那里不是我这个“前小资”随意喝茶的地方。

是我落伍了吗?被“新天地”一百块一壶的茶就给吓着了,显然是太老土了。

温哥华酒店的下午茶与上海宜家门口的眼光

怎么也不明白“新天地”的茶怎么就那么贵?比温哥华五星级酒店的还贵得多。坐落在温哥华市中心的加拿大著名的费蒙特酒店集团旗下的HOTEL VANCOUVE,去那里享受一个有三四层点心和咖啡、钢琴伴奏配套的HIGHT TEA(正式的英国下午茶),那一整套华彩乐章似的下来,也才二十一块五毛加元,若和朋友一起分享,也就再加四五块钱添一份咖啡或红茶。两个人享受一个优雅华丽的午后,连税和小费加起来,折合人民币也不过是两百多块。

奇怪的是,并没有多少同胞去享用,大多数华人还是喜欢到KINSWAY和RICHMOND那些华人集中的地方,一是对那里的价格有底,二是满耳乡音,而一些喜欢情调优雅之类的华裔"前小资"们,也是喜欢聚到港台人开的咖啡店里喝下午茶,其实价格比我说的五星级酒店贵多了。不过在那里常常可以碰到熟悉的面孔,未必彼此打招呼认识,不过似乎就有种被人多看一眼的满足。

而在那个多是洋人面孔的五星级酒店里喝下午茶,就像演员没有观众一样是寂寞的。尽管洋人的服务比港台店里的华人面孔生动、幽默,客人之间不相识也会哈罗哈罗。但没人会因为你是来这种地方喝下午茶,就觉得你跟一般的劳动人民有所不同,就让你获得被高看一眼的满足。

曾经在上海的宜家买东西,一出宜家的门,等候在门口的好几辆出租车司机就上来热情招呼,小姐,上车!上了车子,司机就说,小姐,你蛮有钞票的呀!我一愣,何以见得?司机就很笃定地说,到宜家买东西的都是有钱人。

事实上宜家并不是什么高级的家居用品店,在北美属于一般工薪族消费水平,在国内比较受年轻白领青睐。记得当时听出租司机那么说,一方面是好笑,一方面自己心里还是有点小得意的。以后,来了加拿大,去IKEA就全然没有在上海那么好的感觉了。想来我还是在乎了社会的眼光,那出租车司机便是代表了一种社会的眼光。

中国的社会眼光总是把人不自觉地划分成三六九等,因而,有时自己难免做一点伪装,以便被那眼光放到某一种自己希望的位置上。所以中国人总是说:活得累。而加拿大人就轻松多了,因为这里没有那样的社会眼光。然而,国内出来的新移民似乎是这样一种矛盾:愤恨那眼光,又离不开那眼光。比如“小资”,在失去了那把你当做“小资”的社会眼光里,你虽然过着“小资”的生活,却也没有了“小资”的感觉。加拿大很容易地就给了你“小资”的生活,却把你以往追求那生活所要得到的感觉拿走了。

北美的星巴克好比上海的豆浆店

常常听到从国内来的人说,北美住久了就找不到“小资”的感觉了。也是的,八十年代出来的那批人,是很强烈地感受到这里与祖国的差别的,毕竟那时候国内普通老百姓家里有独立卫生间的人家还是极少数。虽然现在国内仍然有很多人家并不一定有完善的卫生间,但是能够移民出来的人,多是已经在中国提早“变修”了的,所以反倒觉得在国内比在加拿大更有“资味”呢。而且一些在国内时候感觉比较有生活品位的东西,加拿大人就很不当一回事了。像原本在国内时感觉属于“小资”的咖啡、巧克力和下午茶,这里的社区竟免费提供给流浪汉,流浪汉与那些东西一搭配,哪里还有什么“小资”的感觉?

“小资”要配的是咖啡。星巴克的咖啡馆刚刚在上海开出来的时候,生意火暴,是“小资”们经常出入的场所,国内时尚杂志上列举的若干“小资”标志有“去星巴克”这一条。

出国以前,我也偶尔去星巴克,那里似乎都是当代时髦的青年,不年轻的到星巴克里也觉得年轻了,因为去那里就仿佛跟进了时尚的脚步。记得淮海路上巴黎春天百货边上的那一家星巴克,墙壁上的画就跟涂鸦似的,人家说那是“后现代”。反正我是不喜欢。有一次,同一位写作的女友碰面,她很执意要去那家涂鸦的星巴克。如果我继续滞留在起初选定的那家老派的安静的咖啡馆,就显得很不与时俱进,与杂志上说的“小资”标志不符合了。不想扫了女友的兴致,便随她去了星巴克。

来北美以后,我看到STARBUCK(星巴克)比上海的豆浆店还多。在STARBUCK,穿着短裤的、胡子拉碴的,什么人都有。那是个歇歇脚,随便吃点喝点的地方,就跟在上海逛马路逛累了饿了,钻进豆浆店里随便要碗小馄饨雪菜肉丝面一样。所不同的是,在上海的豆浆店里,恐怕不能要一杯豆浆就在那里没完没了地坐下去。但在北美的STARBUCK,你爱在那里留多久也没人撵你走,除非人家要打烊了。

很多流浪汉喜欢留在STARBUCK。其实他们也可以去五星级酒店喝咖啡,那里的咖啡并不比STARBUCK贵,只要他们进去,人家照样待若上宾。只是流浪汉们不喜欢那里,那里个个都穿戴考究,说话如窃窃私语,不舒服不自在。他们在STARBUCK可以大声说笑,可以跟女人打情骂俏说些粗话。

北美的STARBUCK并没有很固定的某一个阶层的顾客,几乎每个人都不止一次地做过它的顾客。怎么北美的大众咖啡店一到中国就身价陡增?如果你跟当地的洋人说那里应该是“小资”们的去处,他们一定瞪大了疑惑的眼睛。首先他们不明白“小资”是怎么回事。

其实我也不明白,“小资”不是应该很讲究精致吗?星巴克可算不上精致呀。记得当年一位复旦新闻系的实习生告诉我,星巴克是很美国味的,那种粗糙也是时尚啊。想起麦当劳和必胜客刚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落户时对于许多中国老百姓来说那也是高档场所。当年一位从美国回国的朋友请人吃饭,问客人吃点什么,回答麦当劳。一顿麦当劳快餐竟使得客人大为满足。是口味上的满足还是别的满足就不清楚了。现在想来也是一种时差。

“小资女人”与红烧肉

在国内,有很多人喜欢把自己装扮成“小资”。不过事实上,“小资女人”在背地里往往是很勤劳的。最近,我跟国内一位时尚女性刊物的编辑在网上有这样一段对话谈到“小资女人”:

YX:我说其实小资女人很勤劳,小资女人常常在人背后是很劳动人民的,因为她们往往不是大款太太或小秘,她们基本上要自力更生,她们没有足够的钱可以肆无忌惮地达到自己的梦想,她们喜欢的情调优雅需要自己花心思也花力气去达到,你说呢?

风背阳光:对,完全赞同!小资女人的奢侈是除了你之外,没有人能看出你的奢侈。

YX:我脱下胶皮手套看到手背上的青筋都暴出来了,那绝对不是小姐太太的粉嫩的手啊,只有劳动人民才有这样暴突的青筋。

风背阳光:呵呵,我看到自己的手也会这么认为。

YX:不过,小资女人一定要赶紧在干了活之后,把可怜的手浸泡在温水里,加点白醋之类,再用可以去角质和软化手部皮肤的护理霜按摩,然后再涂上专门的膏体。这事后围绕着手的额外工作就不像劳动人民了。这可能就是“小资女人”与真正劳动人民的不同吧。

风背阳光:偶可能属于劳动人民。

YX:根本上也是。呀,我要离开一下,有股焦味了……

我不得不中断网上聊天,因为炉子上正在炖红烧肉。忘记在哪个刊物上看到一篇文章讽刺“女小资”的文章,文章说某女小资如何表面装优雅,半夜里偷着起来吃红烧肉。由此看来红烧肉跟“小资”是很不相称的。

亏得温哥华能买到各种中国佐料,使我住在北美还能够经常吃红烧肉。以那篇讽刺小资女人的文章看来我现在真的很不“小资”。其实以前在中国被人家当做“小资”的时候,我的冰箱里总是有一锅红烧肉的。钟点工怕麻烦,做起来慢腾腾,两个钟头都折腾到那锅肉里去了,算算给她的工钱又够两锅红烧肉了,就在写文章的间歇自己烧吧。

摘自《一个上海女人的温哥华》

上一篇:日本男性为救婚姻出奇招 等 下一篇:躲在壁柜里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