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急性颅脑外伤的诊断和治疗

时间:2022-10-02 06:59:48

【摘要】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的68例患儿中,男41例,女27例。年龄在40 d~2岁之间,平均年龄1年2个月。入院时间为患儿受急性颅脑外伤后的1 h~3周。 1.2 致伤的原因 在68例患儿中,有43例因...

婴幼儿急性颅脑外伤的诊断和治疗

[摘要] 目的 探究婴幼儿急性颅脑外伤的临床诊断治疗。 方法 随机挑选在2010―2013年在该院接受治疗婴幼儿急性颅脑外伤68例患儿,其中44例进行保守治疗,分别用抗生素、脱水剂、抗癫痫药、止血的药物等。对于昏迷时间长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应行气管切开,实施鼻饲饮食,对于高烧患儿进行亚低温治疗。经手术治疗的患儿有24例,其中有11例患儿进行了开颅血肿清除手术,4例患儿使用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4例患儿进行前囱侧角微创穿刺抽吸血肿,有2例患儿进行引流以及钻孔血肿清除,4例患儿凹陷性骨折整复术以及血肿清除术,1例患儿进行尿激酶冲洗以及脑室外引流,并在患儿治疗的后期应需要进行高压氧以及相应的针灸理疗等一些康复治疗手段。结果 经GOS标准判断临床效果显示,其中有7例患儿死亡为I级,有1例患儿植物生存为II级,5例患儿重度残疾为III级,10例患儿为中度残疾为IV级,45例患者状况良好为V级。结论 综合提高该院对婴幼儿急性颅脑外伤诊断和治疗效果,需要对病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才能够进一步改善患儿的预后问题。采取综合治疗的方式,防止并发症,提高对急性颅脑外伤救治的成功率。

[关键词] 婴幼儿;急性;颅脑外伤;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1(c)-0059-02

无论是在颅脑解剖方面还是在中枢神经病理生理方面,对于婴幼儿来说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对于婴幼儿颅脑外伤的治疗方式和成人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1]。为探究婴幼儿急性颅脑外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该研究选取在2010年6月―2013年5月期间该院入住治疗的68例2岁之内的婴幼儿的颅脑外伤的发病机制以及临床的诊治手段进行探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的68例患儿中,男41例,女27例。年龄在40 d~2岁之间,平均年龄1年2个月。入院时间为患儿受急性颅脑外伤后的1 h~3周。

1.2 致伤的原因

在68例患儿中,有43例因坠落致伤,有15例因车祸致伤,有4例因跌倒致伤,有3例钝器打击致伤,有3例利器刺伤[2]。

1.3 临床表现

住院时有19例患儿有头痛症状,有27例患儿躁动不安,有26例患儿昏迷,有29例患者存在呕吐的症状,23例患儿有抽搐,15例患儿偏瘫,35例患儿生命体征显示异常,10例患儿两侧瞳孔大小不同,3例患儿双侧的瞳孔散大,22例患儿前囱较为饱满。

1.4 临床诊断

在入院时,对所有患儿的头颅进行CT或MRI检查。有9例患儿是开放性颅脑损伤,其中1例是脑室穿通伤。有59例患儿是闭合性颅脑损伤,其中有11例患儿颅骨的单纯性骨折,有6例是凹陷性颅骨骨折,8例患者有单纯硬膜下血肿,2例患儿有硬膜外血肿,8例患儿有脑震荡的症状,18例患儿为脑挫裂伤,4例患儿为伴有硬膜下血肿,9例患儿为脑内血肿,2例患儿为多发性的颅内血肿,2例患儿为脑室出血,15例患儿为脑疝,1例患儿伴有脑外伤,2例患儿为腹部伤,5例患儿有原发脑干损伤,13例患儿伴有失血性休克,6例患儿合并四肢骨折。

1.5 治疗方法

对68例患儿的治疗中,进行保守治疗的患儿为44例,分别用抗生素、脱水剂、抗癫痫药、止血的药物进行临床治疗[3]。对昏迷时间较长并伴有肺部的患儿治疗中应行气管切开并进行鼻饲饮食,对高热的患儿进行亚低温的治疗[4]。经手术治疗的患儿有24例,其中有11例患儿进行了开颅血肿清除手术,4例患儿使用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4例患儿进行前囱侧角微创穿刺抽吸血肿,有2例患儿进行引流以及钻孔血肿清除,4例患儿凹陷性骨折整复术以及血肿清除术,1例患儿进行尿激酶冲洗以及脑室外引流,并在患儿治疗的后期应需要进行高压氧以及相应的针灸理疗等一些康复治疗手段。

1.6 疗效诊断标准

5分:恢复良好。能够正常生活,或存在轻度缺陷。4分:轻度残疾。残疾但能够独立生活,可在保护中工作。3分:重度残疾。清醒,残疾,日常生活不能够自理。2分:植物生存,具有最小的反应(具有清醒周期,能睁开眼睛)。1分:死亡[5]。

1.7 统计方法

通过SPSS1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进行检验。

2 结果

经GOS标准判断临床效果显示,其中有7例患儿死亡为I级,有1例患儿植物生存为II级,5例患儿重度残疾为III级,10例患儿为中度残疾为IV级,45例患者状况良好为V级。在68例患儿中合并失血性休克以及外伤性癫痫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其他患者。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婴幼儿因创伤死亡以及致残大多都是由于颅脑外伤。通常状况下,婴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差,活动多,危险意识差经常会由于某种因素造成颅脑外伤[2]。在该调查的患儿中因坠落致伤的患儿占63.2%。颅脑外伤的造成主要由于婴幼儿自身的神经系统并不完善,协调性非常差以及家长的照看忽视等原因,要加强防范进一步控制婴幼儿患得颅脑外伤。

在临床特征方面,婴幼儿较成人的症状更为明显,植物神经紊乱也是较为多见,但很少出现颅内压增高所造成的典型的柯兴反应。大部分的原因是由于2岁之内的婴幼儿,其颅缝以及囱门没有完全闭合,但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从颅缝和囱门中得到相应的代偿,这样在颅内压达到特定的阈值,病情会非常的不乐观,如果对患儿的检查力度不够,柯兴反应一旦发生,就表明颅内压持续升高,颅脑外伤已达到晚期[6]。因此及时有效的诊断对患儿抢救具有重大的意义。对该组68例婴幼儿急性颅脑外伤患儿,经过手术治疗为24例,保守治疗为44例。经GOS进行分级,有7例患儿死亡为I级,约占10.3%;有1例患儿植物生存为II级,约占1.5%;5例患儿重度残疾为III级,约占7.4%;10例患儿为中度残疾为IV级,约占14.7%;45例患者状况良好为V级,约占66.2%,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同时治疗的效果还会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在患儿住院后条件允许的状况下,应对患者行头颅CT以及MRI进行早期的检查诊断。②在了解患儿头颅CT或MRI的基础上,制定出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总方案。在该组研究患者中,10例患儿的双侧瞳孔不等大,经过早期的诊断和治疗,9例患者治疗成功,1例患儿死亡。3例患儿双侧瞳孔散大,其中2例患儿住院时间较晚,失去了最佳抢救时间,直接影响了患儿的预后,最终1例重残,2例死亡。③深入了解婴幼儿颅脑外伤的特点,可最优选择微创手术。如果想要在手术期间进行开颅手术,则要在手术之前备血,手术之后及时止血,进而降低手术中的出血。④进行开颅血肿清除术之后,应最好不去骨瓣减压。对于婴幼儿来说,颅骨处于发育阶段,不应对颅骨进行修补。患儿长期的颅骨缺损会存在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在该组4例患儿需去骨瓣减压中,1例患儿治愈,1例患儿死亡,另2例患儿由于病情加重,进行清除血肿去骨瓣减压,1例患儿由于多种器官衰竭死亡,1例患儿重残。⑤经过积极合理的处理合并症,有效预防并发症。在该组研究患儿中,6例患儿合并四肢骨折,2例患儿为腹部伤,失血性休克死亡5例,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并发症是非常重要的。对于长期昏迷的患儿要将气管切开,进行鼻饲饮食。对患儿自身的电解质。血糖,渗透压,肝功能等进行动态监测,保障患儿内环境的稳定,有必要在治疗的后期给予,针灸治疗等。

婴幼儿相对于成人来说,大脑皮质的发育并不完善,缺乏脑皮层抑制力,但是皮质下的系统以及中枢兴奋性都已接近,因此就使得婴幼儿在患得颅脑外伤时的临床症状较为明显,其中除了包括偏瘫,癫痫还包括一些明显的血压不稳,呼吸急促不规则、呕吐、口唇发白等症状。由于婴幼儿自身的含血量低,身体调节能力以及失血的耐受性都比较弱,使得容易出现一些循环衰竭和失血性休克的症状。有研究表明[7],当颅内有血肿症状的时候会有高于60%的概率发生贫血。当了解到患儿的身体其他部位没有出现伴有出血症状的时候,就可以诊断婴幼儿是否患得颅内外伤。

在深入了解婴幼儿的颅脑外伤的致病原因之后,更要深度的加强对婴幼儿的防护,控制住颅脑外伤病症的发生。对于婴幼儿来说,神经系统处于发育成熟的过渡期,这时的恢复能力是比较强的,对于及时有效的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能够大大的提高婴幼儿颅脑外伤的治愈率,甚至其愈后效果比成人更加突出。

[参考文献]

[1] 宋建立,方川,王佳良,等.活血法配合西医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昏迷的临床观察[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131-132.

[2] 张勇,徐进友,李伟.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36例临床观察[J]. 江苏中医药,2010(8):39-40.

[3] 杨万章,张志兰,刘金,等.颅脑损伤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10):1243-1245.

[4] 刘新宇,罗永军,冼建平.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对照研究[J]. 当代医学,2011(2):11-12.

[5] 欧建英,吴巧云.重症颅脑损伤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早期吞咽训练的疗效观察[J]. 社区医学杂志,2010(2):24-25.

[6] 桑林,郑重,周峰,等.经皮胃镜下胃造瘘术在颅脑损伤后昏迷伴吞咽困难患者中的早期应用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2(21):2473-2475.

[7] 林俊杰,刘泽洪,孙建中.颅脑损伤继发脑心综合征的临床分析[J]. 浙江创伤外科,2010(1):83-84.

(收稿日期:2013-12-21)

上一篇:不同性别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特点及发病危险因... 下一篇: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对新生儿发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