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校区景观设计

时间:2022-10-02 06:05:30

高校新校区景观设计

摘要:高校是一个特殊的单位,校园景观设计应区别于其他建筑景观,担负起积淀学校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取向的重任,形成一种文化上的认同感,展现校园典雅、简朴的品质,表现新校区景观建设的时代精神。从分析高校新校区景观设计的特点和基本要求出发,结合工程实例探析新校区景观设计的原则和构思,探讨关于新校区景观设计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新校区;景观设计原则;设计构思

中图分类号:TU2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0)07-0007-03

1 引言

随着社会快速的发展,对于高层次、高素质人才需求不断增加,随着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相关文件的出台,大学教育逐渐进入大众化教育,入学人数激增。原来的校园不能负荷教学压力,不得不另寻场地新建校园。新校区建设中怎样合理的把景观设计和学校办学特色完美地结合起来十分重要。高校是一个特殊的单位,高校校园景观的设计和建设应区别于城市建筑景观,应担负起积淀学校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取向的重任,有人将其称之为隐性课程,这种隐性课程蕴含着巨大的潜在教育意义。通过解读校园景观,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1]。

2 高校新校区景观设计的要求

20世纪末以浙江大学新校区规划设计为代表,开创了我国新校区建设的建设热潮,经近10年的发展,虽然新校区建设方面积累有一定的经验,但是每个学校都有自身特点,不可照搬照抄。所谓新校区,“新”首先指相对于老校区而言,新校园,新地点,新环境;其次是建设的新,即新校区建设要富有创造性,没有固定的格式可套,要创造出自身的办学特色。如何对校园空间环境进行深化、细化和调整,对校园独特文化和地域性特征价值的发掘和积累,营造绿色校园,如何在新老校园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形成一种文化上的认同感,展现校园典雅、简朴的品质,同时,也要表现新校区景观建设的时代精神,就要求在设计创意上不断尝试新思路、新手法,力求塑造21世纪中国大学校园的新形象。[2]

因此新校区景观规划设计思想应从场地选址、场地规划,场地设计、建筑设计等过程都要有所体现,从校园的生态、历史、人文方面满足师生们的需求。新校区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在校园景观设计时要遵循的整体性、舒适性、生态性、人文性原则[3]。总体构思上应着重突出校园特色文化。努力挖掘校园文化特色,注重地域文化与时代的融合,地域性是大学校园景观形成的自然基础;突出以植物衬景,形成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特色景观,努力做到景观与建筑的协调一致。

3 新校区景观设计案例探析

3.1 工程概述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浦口新校区位于顶山镇,西北为浦珠大道,东南临中心大道,西南有纬三路过江通道等城市快捷交通,东北与浦津铁路正线紧邻。整个校区南望长江,北观老山。新校区占地65.42hm2,坐落在长江河漫滩上,地势平坦、开阔。用地现状为基本农田及农村居民点,还有大量鱼塘、藕塘、果林地等,自然环境较好,无工业及居民生活污染。

3.2 设计原则

以学院的专业性质和办学历史为出发点,结合建筑功能同时统筹考虑新校区整体建筑的形体颜色,用经过反复筛选的乔木、灌木、草坪及精心设计的硬质景观、铺地和特意斟酌的水系统,创造出与建筑物相得益彰且亲切宜人的室外空间场所,为学校师生提供一个素雅、静谧的学习环境。[4]整个校区文化景观的规划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后续文化景观留有创作空间。

3.3 设计构思

3.3.1 设计理念

学院新校区景观方案设计的目标在于寻求既满足校园环境在精神功能方面的要求,又能满足校园环境景观在生活功能方面的要求,即达到校园整体环境的文化生态和自然生态两方面的理想平衡状态,既能体现“以人为本、崇尚科技与创新和与中国铁路同行”的办学理念,又能体现“根基在行业、特色在铁路、质量是生命、创新是动力”的办学思路,因此设计理念主要考虑学院的专业性质和办学历史,校园景观在学府这种特定的环境中,必须考虑中国传统的文化的精神精髓所在,充分体现中国传统的审美品位,同时应注意景观本质(主要指硬质景观)和周围建筑形态的和谐性。

3.3.2 功能分区

共分为7个区,包括教学区、运动区、行政区、实训区、食宿区、休闲区、公园区。

3.3.3 种植设计

以乡土树种为主,在树种选择和种植方式上采用统一中求变化的原则,搭配少量观花的树种和灌木以突出春秋两季的景观,乔木采用规则与自然式种植相结合的方式,灌木采用同种植物成片的种植方式[4]。从新校区往入口处景观大道以银杏为主,教学楼两侧用香樟、银杏。其间点缀白玉兰、碧桃、海棠及迎春花等,以营造春秋植物景观的变化。教学区及其他小区域如落水庭院,则以梅花为主,莲池边缘以荷花为主,以活跃区域气氛。学院主干道绿化树种以法国梧桐为主,因其速生、遮荫效果好、价格经济。松涛园以南京市树雪松为主,配合起伏的地形,起到将教学区和运动区隔离的效果。

3.3.4 竖向设计

根据校园道路设计标高和建筑设计标高确定景观设计场地的标高。原地形基本为平地,由于绿地面积很大,为增加景观的趣味性种植和种植的层次感,对竖向做微地形的塑造,在高处控制在8m。

3.3.5 主要景点设计赏析

景观轴线以涓涓细流为媒介,总领全局,展现学院承上启下的整体文脉意象。

(1)詹天佑塑像。为了传承百年津浦的熙熙脉络,追朔铁路文化的历史印迹,以中国近代工程之父――詹天佑塑像为景观轴线出发点,旨在点明学院专业属性和重材施教的学术氛围。同时也与本部校内的景观相呼应。

(2)龙之跃。顺水南下,承百年津浦之脉络,其时代飞跃之历程,为体现历史的飞跃与转折,龙之跃景点,如图1。以古代计时量具“铜壶滴酒”龙之跃为原型,复合以“鲤鱼跳龙门”的飞跃意象,象征学校跨越式的发展机遇,同时与我国的轨道交通飞跃发展的历程相一致,腾空跃起的水花,象征莘莘学子惜时如金、活力四射、力争上游的进取心。

图1 龙之跃

(3)驿之林与九宫图。中央景区从平面上看是以九宫为基础,与我国的传统百结扣图形相结合,借喻我国铁路网四通八达的发展目标。百结扣,既有传统文化的内涵,又使纵横交错的铁路特性得到诠释。从立面上看,秉承我校“以人为本、崇尚科技与创新和与中国铁路同行”的办学理念,驿之林,用首尾相接的铁路专属符号钢轨为介质,用提炼的写意树形,用不同的3个立体结构形式代表3个时空空间,材质采用微晶石、不锈钢,联系3个空间的线形造型,寓意着轨道交通的特征,紧紧将过去、现在、将来联系在一起。基座与水系相连,动静结合,整个主体体现承上启下、生机勃勃的美好愿望(图2)。

图2 驿之林

(4)校训石。止水澄波,景观轴线的终结点也是起始点――校训石,以驿之林景观为背景,以文字实体载体,石周围两侧刻以涌动的浪花,寓意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潮流,积极体现“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技兴校、开放办校和特色扬校”的发展战略。

(5)荷之苑、莲池、梅俏园。为营造特定的校园文化氛围,根据特定的空间设计不同的景观小品,用梅、荷、松、桂等植物配置把个性化元素不同层面的体现出来。同时荷之苑和莲池还有调蓄水的作用,供给景观补水。

景观轴线陪衬的绿化,由富于变化的绿篱组成,林荫路穿插其中,炎炎夏日遮挡阳光,同时调节局部气候,既满足功能需要,又保证景观轴线的视野开敞。景观轴线两翼,下沉广场的绿化,通过绿地和广场之间的自然过渡实现空间转换,同时为学生课间休息、集散活动的主要空间,绿植以营造亲切的田园风格为基调,使整体环境活泼而富于生气。新校区各景观工程既可独立成体,又可连成一片,既注重生态环境,又能形成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5]。环形主干道及放射形支路与广场、节点的联系体现了粗犷动态之美;院落、水榭、绿化、小品体现了娴静阴柔之美。动与静逐层过渡,引人入胜。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4 高校新校区景观设计的建议

4.1 继承和发展老校区历史与文脉

新校区地域广,没有基础景观的制约,在设计方面如何既体现老校区的特色,又考虑到新校区景观的继承,既不能盲目的照搬照抄,又不能一味的追求创新。重建不是指翻版,而是用新的理念来设计校园景观,延续校园的历史与文脉。一般可从校园的历史沿革中挖掘历史文脉中有特色的符号,作为设计元素,投入到新校区的环境设计中来,创造有本校园历史特点的景观,尊重校园成长周期所具有的特性。

4.2 创造和谐的现代化生态校园

新校区建设一般采用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建筑、道路、市政设施施工-景观规划设计的模式,结果容易造成原始生态的破坏,本文倡导新校区景观规划从城市规划开始着手,最佳效果是景观设计同时应该考虑到原始地被、地貌的保护和利用,园林小品铺装或者水榭亭台的布置,应根据自然条件为主体原则,依地势傍景观,达到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融的意境。

4.3 巧妙利用个性化文化元素

个性化的文化元素是校园景观文化性区别于其它场所景观的标志之一。新校区特色应通过与学校文化、历史相关的景观小品得以实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人化”的心理将很多植物赋予了人性化特征[6]。美誉为“花中四君子”的梅、兰、竹、菊和十大名花“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荷等植物,体现致人胸襟风度品格趣味于高尚之品性,富有教育意义。利用这些常见植物配置景观,来潜移默化的创造无声的校园文化。

4.4 创建节约型新校园

整体规划首先强调布局科学合理,分区清晰明确,功能齐全完善,环境优美协调。土地合理利用和校园功能科学定位就是最大的节约。合理布局,减少资源空间的浪费,节约资源,建设精品工程,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在设计中尽可能的使用新材料、新能源,设计方案要通过不断的论证,确保最优的设计方案,避免二次设计或者工程变更造成的投资增加或者工期的延误。

4.5 实现景观建设组团化、分区化

新校区建筑具有群体化的特点,要求每个景点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建筑物的群体、形体与颜色,统筹兼顾绿地、水系、景观与建筑群体的围合界面,特别是建筑组团内的空间,要营造小巧精致,与各空间相互交融;建筑组团之间的空间,以各建筑组团为依托,形成各组团的环境景观中心。在空间上,针对主教学区、实训区、生活区、运动区使用广场、庭院、道路等要素的使用特点进行渗透、联系。

4.6 树立正确的景观设计理念

景观从城市规划开始着手设计,追求完美,追求看得见的风景,但是和谐的景观建设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大树大草坪效果固然很好,但材料和养护费用较高,特别是新校区工程建设比较集中,自筹资金,资金利用相对紧张,为科学地掌握工程造价,打造亮点工程时,就要求在景观设计上预留一定的成长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展川.论高校情感化校园的环境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07(1):47~49.

[2] 付 潇,孙 明.浅析大学校园景观中的文化体现[J].山西建筑.2008(12):44~45.

[3] 张 斌.浅论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J].滁州学院学报,2006(2):126~128.

[4] 张晓东.浅谈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5):111~114.

[5] 秦文军.浅谈大学校园外部空间设计中的人文关怀[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7(9):17~18.

[6] 毛学农.高校校园景观的教育功效[J].理工高教研究,2002(12):65~66.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研究 下一篇: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古北校区的绿化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