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农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10-02 05:47:53

高等院校农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 开展农学专业英语教育,可以满足国家对农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结合教学实践,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改革策略。

Abstract: The talent resource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strategic resource in the building of our country'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the talent resources and improve their comprehensive quality, it is important to strengthen the teaching of agronomy specialized English course. Based on teaching practice and teaching experienc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s some detailed teaching strategy and analyses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such as selecting and arranging proper teaching contents, improving teaching mode, enriching teaching means, reforming assessment method etc.

关键词: 农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Key words: agronomy;specialized English;teaching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9-0226-02

0 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农业资源的利用与管理日趋国际化,社会对农学专业人才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国际合作项目策划、农产品出口、国际学术交流以及国外仪器设备使用等都不可避免地需与英文资料接触。在建设现代农业进程中,农业要想与世界接轨,要想融入世界经济就必须掌握交流沟通的语言工具。因此,时代的发展要求农学专业毕业生不仅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还应具有一定的专业英语水平。大学的专业英语是大学英语、专业课程的延续、交叉与融合,具有“科技英语”的特征[1-2],是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重要工具,同时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掌握并运用专业英语的有效途径是在系统学学英语、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融会贯通,熟悉专业知识的英文表达,掌握文献阅读技能及多种方式获取专业资料的方法。我校是一所地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学生基础、教学设施、教学理念等方面与重点本科大学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开展农学专业英语教学尚需深入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自2008年起,笔者开始农学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实践,并在教学内容设定、教学方式变革、教学手段选取、课程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将近年来开展农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些具体做法与国内同行分享,以期进行共同探讨,进一步提高农学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

1 优化教学内容

专业英语是通过英语讲授专业课程知识,进而获取专业知识的过程,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独立的查找和阅读所需要的专业英文文献资料,进行科学研究工作或获取相应的专业信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重视专业英语基本知识点的讲授,选取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出版、郭丽华等人编著的基础性与系统性较强的《English Course for Agronomy》为授课用书,从该教材中选择部分与专业基础知识相关的科技文献,系统地讲授专业英语的基本知识点。同时,通过上网检索或者到图书馆查阅选择最新专业研究热点的英文专业文献,从专业知识、语言特点和结构特点三个方面进行剖析,让学生熟悉专业英文文献的语言特点和篇章结构的安排,结合中文专业知识,学习相应地表达方式,让学生从全局上了解相关的专业研究热点和研究进展。另外,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需要出发,针对其学位论文的英文摘要写作和就业、研究生面试等场合所需要的专业英语方面的知识,在有限的计划学时下,适量的增加科技论文英文摘要写作、结合专业情况的英文自我介绍、研究方向介绍等方面的内容,提高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学习兴趣。

2 改革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的改革,从根本上说是指从传统教学方式向新型教学方式的转变。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并不是完全摒弃传统课堂教学方式,而是要强调、突出“动手实践、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教学方式的重要性,找回它们在课程体系中应有的中心位置,即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单纯的知识学习向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方向转化,从讲解、灌输的方式向以学生自主的任务式、功能式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式教学转化。

2.1 小组合作与课堂展示相结合的实践性教学 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组时,教师应当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的差异进行分组,保障组与组之间相对平衡,并适当兼顾组内同学之间的可接受性。小组以4-6人为宜,并选出各组的组长,负责学习情况的报告。合作小组就老师给定的学习项目(任务)进行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点的互合作学习与交流活动[3]。学生通过组内合作与小组间的交流,按照分工完成小组的项目活动,然后根据主题和完成的情况制作成可以展示的作品。如在学习“Carbon dioxide is nature’s hidden yield enhancer”这一课时,笔者设计了Learning by Doing 板块,教师首先简要向学生介绍相关专业背景知识以及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以使学生获取基本信息,为进一步的合作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然后以“Effect of Carbon dioxide enrichment on crop's yield and quality”为主题,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学课文、利用网络资源查阅获取相关信息,把所查资料和获取的信息按照一定的顺序综合到一起,集中讨论并增减相关内容,使其内容条理化,小组同学再一起完成汇报PPT的制作,然后以课堂展示的形式进行陈述。教师根据每个小组ppt制作情况和展示情况,给每个小组打分,每个小组的得分作为每位成员的平时成绩并记录下来,这种形成性评价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小组课堂展示结束后,教师要进行总结,对小组的表现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并提出一些相应的改进措施。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通过专业知识检索与文献研究锻炼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堂上的小组演讲,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2.2 教师讲授与小组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探究性教学 在每一次新课开始前,教师设计具体的预习提纲让学生提前预习,预习的目的是在阅读之前构建学生关于某一话题的背景知识,激发他们阅读课文的兴趣,为他们提供一个结构性的内容预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通过讲授有关段落,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另一方面,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运用已学的专业知识,陈述自己的观点,参与讨论,在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的基础上,夯实专业知识。因此,小组讨论贯穿于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在确定好课文的结构划分后,让小组成员需要就每部分的内容进行讨论,这种讨论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首先,教师需创设一种类似学术研究的情境,即根据每部分内容提出与课文理解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然后通过做出猜想、讨论交流等探究活动解决问题。其次,教师把可能会影响学生理解内容的难点、重点句子、短语及单词展示出来,作适当的释疑,教师要参与小组讨论的过程,以便对他们进行适时适当的点拨。所有这些活动结束后,老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再进行重点讲解剖析。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的课堂学习有的放矢、针对性强,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动机被激发,创造出一种师生交流、和谐融洽的课堂学习氛围。

3 丰富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中,丰富、具体、生动、直观和形象的教学手段,将使学生较好地建立牢固的感性认识基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活跃学生思维,有助于学生的技能掌握和智能发展。农学专业英语的教学可采用多媒体、互联网、实物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侧重点是专业知识的丰富与展开,在专业英文知识点的学习上,通过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学生可以形象生动地了解相关专业英语词汇所对应的专业过程,增加信息容量,培养学生用英文准确描述专业问题的能力。利用互联网手段可以将国际最新的研究动态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了解国际著名大学农学专业的最新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教师可对其近期学术报告进行分析和讨论,同时通过引导学生浏览国外著名大学和英文专业期刊网站,可以让他们学习到原汁原味的专业英文表达方式,又可对专业英文文献的阅读和英文摘要的写作提供最切实可行的指导。根据教材内容,准备一些实物、照片等教具在课堂上演示,也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愉快、积极学习兴趣的一种常用教学手段,例如,在讲到“flower”这一节时,把教室模拟成花卉种植园,展示出不同种类的花卉实物或图片,分给不同的学习小组观察,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用英语介绍花的结构和特征等。利用这些实物或图片使学习内容与相应的情境相结合,能对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产生再强化作用,有助于学生从整体结构上感知和把握学习内容。

4 改进考核方式

针对课程的教学方式改变,我们对课程成绩评定的方法也相应做了调整:结合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进行综合评价,并增加平时考核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我们注重课程平时考核,使平时成绩构成多样化,平时成绩由合作小组课堂展示情况、课堂参加讨论情况、课堂回答问题情况等构成,注重考察学生运用英文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的能力。期末考试主要由专业词汇、专业文献翻译、摘要写作等构成,注重考察学生运用专业英语的综合能力。课程的最终成绩由平时考核成绩(50%)和期末考试成绩(50%)综合评定得到,实践证明,采取这一考核方式可以保证成绩统计的合理性与客观性。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农业专业英语教育应逐步与国际接轨,加强农业专业英语教学是我国培养具有国际化素质的农科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教育工作者应当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充分考虑农科的教学特点和培养目标,立足学校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手段,改进考核方式,建立一套科学的教学模式,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复合型农科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杨瑛.科技类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9(16):115-116.

[2]郭宁生.关于专业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2):50-52.

[3]郭书法,曹凤龙,严发萍,熊春华,明泽.合作学习在医学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1 (10): 50-51.

[4]王亦兵,黄岩,承欣红.专业英语阅读课教学内容与形式的研究——外语系教学改革立项初探(下)[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8(3):91-93.

[5]孙茉莉,马莹.高职院校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0(S2) :403.

[6]王巍.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对策[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9,11(2) : 90-92.

[7]杜立红.高职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11,13(6):52-53.

[8]张玉芝.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0(15):216-217.

上一篇:从馆藏专业文献的利用率看学科文献资源建设 下一篇:SOA下多级策略访问控制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