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三借”培养问题意识

时间:2022-10-02 05:40:06

巧用“三借”培养问题意识

【摘要】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张梅玲教授曾用一个十分生动的比喻揭示了一个很深刻的哲理:“人的一生就是和问号、句号打交道的过程。提出一个问题,产生一个问号,解决这个问题,画上一个句号。人的一生就是这样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关键词】小学数学 三借 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46-01

我们数学学习的过程,不也是这样一个不断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过程吗?过去课堂提出的问题多数都是教师精心设计的,学生的思维基本上是围绕着教师提出的问题一步步展开。虽然课堂中也不乏热烈的讨论,但结果是“孙悟空一个跟头翻了十万八千里,最后都没有逃脱如来佛的手心”。这样的课堂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影响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长久下去,学生必然是“等”“靠”。现代教学观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要充分挖掘孩子们的潜力,使之主动积极的学习,因此,我努力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巧用“三借”,使教学过程成为孩子们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借助教科书中富有情趣的场景图

如一年级有这样一幅图:

“看到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后和你的小伙伴一起讨论解答。”老师具有开放性的提问,引起了孩子们极大地思考兴趣,他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多种问题:

(1)有3个小朋友在浇花,又来了2个,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浇花?

(2)小朋友浇花,有3个女孩子,还有2个男孩子,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在浇花?

(3)小朋友们要浇14盆花,已经浇了10盆,还剩几盆买有浇?

(4)小朋友们已经浇了10盆花,还剩4盆没有浇,一共要浇多少盆?

(5)小朋友们浇花,有6朵蓝花,红花比蓝花多4朵,有几朵红花?……

同学们的思维被激活了,孩子们有兴趣的提出了不同问题,小伙伴们一起讨论解答。他们在观察中捕捉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又经过头脑中队信息的加工,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再通过与伙伴们的交流讨论,合作解决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一年级的小朋友都能这样做,这是不是给我们一个启迪,只要教师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潜力可以挖掘,相信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学好数学,就会在课堂上给孩子一个宽松开放的环境,让他们多一些自由的感受,使之愉快的学习数学。

二、借助现有的生活经验

孩子们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生活和学习中已经对许多问题有所感受和体验,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况且,孩子们具有利用现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可以推论出自己的独立见解。

如学习《年月日》的知识时,我让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年历卡片一边观察,一边向同学们介绍着自己的所知:“一年有12个月。”“一个月有31天的、30天的,还有29天的、28天的。”“我还听妈妈说过有的年是平年,有的年是闰年。”“我还会一首歌谣:一、三、五、七、八、十、腊,31天永不差;四、六、九、冬,30整;平年二月28,闰年再把一日加。”……孩子们饶有兴趣的交流着。“你们已经知道了有关年月日这么多知识,还想了解些什么?”一句简短的提问,又一次打开了孩子们的思维闸门:“老师,我不明白为什么我这张年历卡的二月份是29天,二他们的年历卡上的二月份是28天?”“老师,为什么二月的天数比其他月份要少?”“老师,什么叫大月?什么叫小月?” ……当教师把课堂上的时空让给孩子们的时候,他们不是无话可说,不是没有问题可问。孩子们心中藏着多少个问题,有多少个想知道的事情啊,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才是有效的!

三、借助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综合与实践”是新课程改革之后出现的一个新领域,《课标(2011年版)》明确指出:“综合与实践”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载体。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体验如何发现问题,如何把实际问题变成数学问题,如何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如何有效的呈现实践的成果,让别人体会自己成果的价值。

比如,第一学段学习“数的认识”时,可以引导学生收集生活中常见的数,并在课堂上列举出来,说明数的相关单位;列举与数有关的事物(如车票、钱币、收据、楼牌、车流量、纸张的剪裁、教室的黑板、洗衣粉的盒子等),在此基础上探讨数的现实意义(如大小、高矮、长短、价格、尺码等)。通过类似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事物的状态可以用数去刻画,体现出课程的人文精神和德育价值。

再比如,在学生学习了“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后,可以专门开展一项以“旋转”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先旋转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小旗,让学生观察形成了什么立体图形;再旋转直角梯形的小旗,并启发学生思考是以上底为轴、还是以下底为轴得到的旋转体体积大一些;最后让学生发挥想象,各自设计小旗,猜想、观察旋转出来会是生活中的那种物体。

素质教育的课堂呼唤人的主体精神,让学生学会学习最关键的一步是首先要在纷繁杂乱的问题情景中捕捉信息,并根据学生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对信息提出质疑,最后通过讨论交流,假设验证,证实提出问题的合理性。提出问题也就是学习的开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更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提问,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侯英.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 2006

上一篇:农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下一篇:多媒体技术让历史课堂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