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金融业发展状况浅析

时间:2022-10-02 04:51:49

合肥市金融业发展状况浅析

【摘要】现代经济发展中,金融是国民经济各环节的纽带,连接着各部门、各行业、各企业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联系着居民的投资和消费,是政府管理、监督和调控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工具,还可以通过金融的乘数效应,带动其他行业快速发展。金融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对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对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促进现代经济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助推作用。

【关键词】金融业 国民经济

一、合肥市金融业发展情况

近几年来,合肥市金融业快速发展,金融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作用日益显现。

金融业总量不断增加,占GDP及三产比重稳中有升。随着全市经济的健康发展,我市金融业增加值快速增长。2000年金融业增加值仅17.55亿元,到2008年突破百亿元,2012年已突破两百亿元,达到214.6亿元,是2000年的12.2倍。十三年间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1%,比GDP年均增速快0.9个百分点。

在全市金融业增加值总量不断扩大的同时,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中有升,2000年这一比重仅为3.9%,到2007年达到6.1%,之后这一比重稳定在5%左右,2012年达到5.2%。金融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也呈现快升之后趋稳走势,2000年这一比重为8.9%,2007年达到13.7%,此后几年一直保持在13%左右,2012年为13.2%。近年来金融业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金融业快速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突出。2012年,全市实现金融业增加值214.6亿元,按照不变价格计算,较去年同期增长17.6%,增速快于GDP增长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2%,在第三产业中,贡献率仅次于批发零售业(贡献率6.3%),位居第二,拉动经济增长0.8个百分点。

我市金融业占GDP比重为5.2%,高于全省1.7个百分点,占全省金融业增加值比重达36%,为全省十六个市之首。

金融业增加值增速位列中部省会第一。与中部省会城市相比,2012年我市金融业增加值增速位居第一,高于武汉2.6个百分点,高于长沙6个百分点,高于郑州5.2个百分点,高于南昌13.1个百分点,高于太原3.2个百分点;占GDP比重位列中部第四,分别低于太原、武汉、郑州5.2个、1.4个、1.1个百分点,高于南昌、长沙0.3个、1.6个百分点。

金融业存贷规模迅速扩大。截至2012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7075.18亿元,同比增长21.5%,高于全国7.4个百分点,本外币贷款余额6462.5亿元,同比增长17.2%,高于全国1.6个百分点。当年本外币存款余额比年初增加1252.15亿元,同比多增381.13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950.05亿元,占全省35.9%,同比少增7.65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879.3亿元,同比增长16.7%,高于全国2.6个百分点,在中部、华东省会城市中均排名第一。

金融业经营业绩明显改善。2012年,全市金融业实现营业收入402.23亿元(营业收入仅含银行、保险、资本市场),比上年增加81.75亿元,增长25.5%,实现利润总额165.11亿元,比上年增加17.45亿元,增长11.8%。金融业效益的改善,保持了对经济增长的良好支撑作用。

二、加快合肥金融业发展的对策

近几年来,合肥市金融行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金融发达城市相比,尚有很大差距,金融规模有待提高,金融体系仍需完善,县域金融业发展仍需加强。

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发展壮大金融业规模。扩大金融规模,一方面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增加信贷规模,在做好金融风险防控的前提下,鼓励各商业银行增加信贷投放,进一步提高存贷比,这不仅有利于改善银行的经营状况,也有利于充分使用资金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裕的资金保障。另一方面,大力发展资本市场规模,在确保间接融资平稳增长的同时,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打通境外融资渠道,大幅提高全社会融资规模,从而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完善金融体系,打造区域金融中心。“十二五”期间,加快建设滨湖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规划建设瑶海中小金融机构创新园,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在落实、执行《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促进服务业发展若干政策(试行)》及《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的实施意见》的基础上,持续加大金融业的政策扶持力度,采取切实的方法,吸引更多国内外金融机构来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支持和引导中小型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以及农村信用联社、村镇银行、农业保险公司等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强化金融创新,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积极发展债券、票据、风险投资、产权交易、信用担保、期货、信托、典当等业务,提供多元化金融产品与服务,丰富和活跃我市金融市场,营造功能齐全、竞争充分的现代金融组织体系,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

加快县域金融业发展,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县域经济是我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县域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金融业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加快发展县域金融业,已成为当前和未来经济发展一项重要内容和重大决策。现阶段,我市的金融业务活动主要集中于市区,县域金融业发展规模相对较小。仅以2012年为例,我市五县(市)人民币存款余额仅占全市的14.8%,贷款余额仅占全市的9.4%。保险业、证券业覆盖面更小,在资金供应、保险和证券业服务上仍然不足。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县城金融业,加大金融业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抓紧构建由政府政策为引导,银行、保险、证券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金融为补充的县域金融体系。在保持原有业务基础上, 开发一些新型的适于农民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业务。在增加对农村信贷支持的基础上,鼓励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开设县级分支机构,实现农村资金保值增值,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加快推进金融创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强化金融风险防范和控制,完善金融监管体系,进一步推动我市金融业全面、持续、健康发展。

上一篇:莱芜市乡镇人力资源开发现状研究 下一篇:O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condLangu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