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出来的工人模范

时间:2022-10-02 04:12:20

“烤”出来的工人模范

作为一名出色的修理工,张昆华不满足于被动维修,他还从洋机器上琢磨出人家的设计缺陷。

42岁的张昆华坐在记者面前多少有些腼腆,昆明人的某些特性在他身上有着充分的体现,“哪能自己夸自己呢。”

他戴着一副近视眼镜,高而黑瘦,话很少,有问必答。

其实,在红云集团,“张昆华”这仨字儿已经很不平凡。

1981年,张昆华进入当时的昆明卷烟厂工作,“我是最后一批经历3年学徒生活的工人,在我以后,这个制度就没有了。”张昆华回忆起26年前的经历显得兴奋了一些,“当时的工厂条件比现在差远了,但那3年正规的学徒生涯对我影响很大。”张昆华还记得当时的工资待遇很低,“我们属于二轻系统,学徒工第一年每月只有15元钱,一天三班倒,白中夜班连轴转。”

张昆华的眼光没有停留在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上,他对当工人的认识倒也简单,“工人就得学技术,就得有本事,没技术你怎么混?”一进厂,性格内敛含蓄的张昆华就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技术工人。

云南人喜欢说“苦”字,但不是通常的形容词语义用法,而是当动词用,最常用的是“苦钱”,就是非常辛苦、汗摔八瓣地去挣钱。张昆华的文化程度并不高,面对那些从外国进口的机器,张昆华把云南人这个一以贯之的人生哲学“苦”付诸自己的价值观中,“我不信有弄不懂的机器。”

抱着一个“苦”字迎着困难上,几年下来,MAK8R、MAK-95等几种机型被他使得烂熟,只要机器有故障,张昆华总是手到病除。

企业进口了先进的普罗托斯70型卷烟机,需要有自己的维修技术人员,厂领导想到了张昆华,安排他跟随外籍工程师学习维护修理技术。从安装调试开始,张昆华瞪大了眼睛用心揣摩技术,外籍工程师早已离开了,但机器至今运行正常。

不久,张昆华面临了更加艰难的挑战,领导调他去维护一种新型包装机。“对包装机我比外行多懂不了多少。”张昆华还是咬牙接受了新岗位。从此以后,在最初的两个多月里,他再也没有去过相距也就几百米的食堂吃过中午饭,“我急啊。我担心不能尽快掌握这种机器。”请教、学习、查资料、熬夜……同事说:“这样下去,你要死在机台上。”张昆华报之以憨厚的一笑。

几个月后,张昆华掌握了这种机器的维修技术,还带出了几个“徒弟”,这些年轻人现在都是车间的技术骨干。

作为一名出色的修理工,张昆华不满足于被动维修,他还从洋机器上琢磨出人家的设计缺陷。他在包装机上的局部技术改造项目被推广后,每年为企业节约成本近400万元。

2004年8月,云南省首届烟机设备维修职业技能竞赛,张昆华拿到了第一名;同年,张昆华再次获得普罗托斯70机型竞赛全国第4名的好成绩。

说到这次给了张昆华新的人生机遇的竞赛,张昆华说:“我是被放在火炉上给‘烤’出来的。”

赛前他曾经一度焦虑紧张,怕比不好对不起企业,对不起默默支持他的家人。不想妻子的一个电话使他改变了,妻子说:“知道你想法的,可以理解你考不好的原因;不知道的,还以为你牵不出圈门,你要认真考好。”张昆华一想有道理,自己代表的是企业的水平,不能让人看扁了。“再说了,2万多元的学费厂里都给出了,要考不好怎么对得起企业?”一鼓作气之下,厚积薄发的张昆华把自己送到了高级技师的门口。

2007年1月,他再次经过严格的考试,成为高级技师,结束了企业没有高级技师的历史。

上一篇:过激讨薪案频发应多问个为什么 下一篇:生命中不可承受之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