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物理课堂小实验的实践体会

时间:2022-10-02 03:34:28

谈物理课堂小实验的实践体会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活动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各种类型的物理实验具体形象地展示了物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实验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现在的物理教学中,很多教师不愿意带学生做实验,甚至连一些简单的演示实验都用多媒体仿真实验代替,这种快捷的“实验”方式,看似方便,实则是对物理学习的伤害,“仿真”者、“模拟”者,终究不是真实的,学生失去了亲身体验的机会,必然导致学习兴趣的下降,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了。

面对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越来越普及的今天,物理教师应该冷静下来,改变观念,让实验回归物理课堂,特别是一些取材简单、操作简便、效果优良的小实验,我们将它穿插到物理教学中去,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运用小实验,创设物理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没有学习愿望的话,我们所有的想法、方案和设想将化为灰烬。”在教学中不断地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应是我们每个教师都必须重视的问题。如能以简单的生活器材,精心设计小实验,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往往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我利用一根铜导线,一个大号电池,两个喇叭上拆下来的永磁体,几枚1元硬币自己做了个简易电动机模型(如图):实验时把两个环形磁体叠放好,几个硬币叠加放在磁体上做电源负极的接触环,再在硬币上放上大号电池,把铜导线弯成螺旋状,一端挂在电池的正极,另一端和电池负极的硬币相接触,适当调整导线的形状,使导线和硬币始终能接触良好。学生看见导线从静止开始转动起来,而且速度越来越快,都显出不可思议的神情,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都迫切希望了解其中的奥妙。一个成功的小实验,把学生带到所创设的物理情景中,带着疑问和思考去探究问题,也就打开了思维之门。

二、运用小实验,加深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突破学习难点

例如,在“弹力的方向”这一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弹力的方向与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相同”这一说法非常抽象,很多物体的形变都是微小形变,根本无法直接看出来。曾看到一位教师分析一根绳吊灯的问题时,利用多媒体做了很详细的课件:对灯分析受什么样的力,会发生什么样的形变,反过来对绳产生什么方向的弹力;又是对绳分析受什么样的力,会发生什么样的形变,反过来会对灯产生什么方向的弹力。研究对象不断转换,虽然分析丝丝入扣,逻辑清楚,但是学生还是感觉迷迷糊糊。笔者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利用一根橡皮筋和一个小球做了个小实验,能明显看到橡皮筋向下伸长,小球受力的位置往上拉伸。有了这种直接的感性认识,再来研究微小形变的绳和灯,学生自己都能轻松解决问题。利用小实验帮助学生建立起物理模型,能很好地解决物理教学中的一些难点,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三、运用小实验,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实现课堂的有效延伸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我们做实验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实验的过程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很多新想法、新思路,都是在动手的过程中发现的。我们不仅要带学生进实验室,指导学生去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学生实验,还可以鼓励学生去利用生活中的器材开展一些小实验、小制作。例如,在“游标卡尺的使用”教学中,笔者曾组织学生开展小竞赛:自行设计一把游标卡尺,可以仿制,也可以另行设计,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几人合作完成。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游标卡尺的工作原理,并在动手制作、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创新精神,从而实现对物理课堂的有效延伸。

课堂教学中的实物演示,不但真实、直观、生动、形象,而且在实验中能够发现新现象,提出新问题,不仅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了物理原理,而且还还原了物理的真实面目。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要通过身边随手可用的一些器材,设计小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让学生获取第一手资料,养成科学的研究方法。当然对于一些限于条件,不能进行的实验,合理地用多媒体模拟也是可取的。

“境自远尘皆入脉,物含妙理总堪寻。”小实验可以丰富我们的物理课堂,将知识延伸到广阔的生活中,有利于开发思维,培养探究和创新精神,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值得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中广泛而深入地实践。

(作者单位 江苏省溧阳市埭头中学)

上一篇:青少年要从小培养好自己的性格 下一篇:初中语文教材活用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