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演《琵琶上路》中的张广才

时间:2022-10-02 03:25:49

传统戏《琵琶上路》这出戏是由湖南省湘剧院著名表演艺术家王永光老师亲授的,此剧可以说是湘剧的精典剧目,凝聚了老一辈艺术家的大量心血,使它不断完善、不断丰实,显现了极高的审美价值。《琵琶上路》是唱功靠把的应功戏,是学习表演技巧、磨练唱腔功底的必修剧目。该剧的音乐为高腔,是大型湘剧传统戏《琵琶记》中的一折。我在戏中主演张广才一角。该剧描写了赵五娘得到邻居张广才资助,描画公婆遗容,身背琵琶上京寻找丈夫蔡伯喈的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此剧时间约为三十分钟主要是大段唱腔连贯全剧,这就要求演员要有扎实的唱腔功底。通过王永光老师的细心传授及己的苦心琢磨,积累了一些心得。

人物的第一次上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不但是观众对演员能否留下好印象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观众要看演员像不像那个人物。因此演员“出场的头一眼”、“动作的头一式”、“开口的头一声”都是相当重要的。张广才出场时穿摺子、云头靴、左肩挎琵琶、手拿雨伞、右手持拐杖、挂白满,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上了年纪的老者。我演老者,我认为要表现出老者神形的关键,脚下是最重要的,脚落地时如果用脚后跟,就会显得太轻,没有份量;而要用满脚落地才会显得重,才合乎这个人物。上台的第一个亮相,表情和眼神应该是深沉的,因为他是去送赵五娘上京,担心她在路上受苦,还有一种离别伤感的心情在里面。向前走几步后接着念四句引子:“衰柳寒蝉不可闻,金风败叶正纷纷。长安古道空回首,西出阳光无故人”。当念到“阳关”两字时,想起路途遥远,又无亲人帮助,只有一声叹息,那么在念“无”字时就要往下叹,在韵上要强调一下,加重语气,这样才能达到效果。进得赵五娘的家门问及赵五娘“天已这等时分,还不起程,在此打涯什么”要用关心的语气,不能太直白。然后听到她自己描画公婆遗容,有些不相信,但言语中还是充满了感情道:画工画的为公倒不看,是儿亲笔所描嘛,倒要借观。表达出他对赵五娘的关爱之情。“死别多应梦里逢……”这段念白,当念到“去时有我张文在,归来不知我死和生”这两句时,在念“死”字的时候销作停顿,“和”字的时候情绪开始激动,再闭一下眼睛,能够起到推升的作用,然后念“生”字的时候加些哭腔进去,以渲染人物此时的悲伤情绪。

演唱是戏曲演员塑造舞台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段之一,在诸多的表现手段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人物内心世界的喜、怒、哀、乐等具体细腻的情感信息,成为演唱时必须传达给观众的首要任务。在演唱上要做到字正腔圆,腔随字成。我的体会是,咬字时必须唇部和上下颌合理均衡的运动,轻视唇部动作,则出字不正,影响传情达意。“五娘儿,免悲伤”这段唱腔有三十多句,先慢后快,在演唱时,必须控制前一部分唱腔的速度,如果唱快了,后面的唱腔会唱不了。从剧情出发,要求一气呵成,字字要清晰,当唱到“似这等对景悲,对景伤,对景好悲伤、悲悲悲伤愁断肠”时节奏偏快,因此我用胸腹式呼吸方法,保持舌尖与唇的配合,上下颌轻快有力,富有弹性。通过这些技巧的运用,从节奏上保证了畅快淋漓,一气呵成的效果。咬字上则每字清晰、落地有声。作为演员,首先必须掌握好人物的不同心理活动,然后捕捉恰当的身段和表演唱腔,才能达到层次清楚,人物性格鲜明,将剧情步步推进。

我对该剧的理解和体会不一定十分准确,表演上也不可能是最佳境界。在艺术的道路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只有不断努力,在继承前辈老师们的艺术基础上,锐意创新,将湘剧事业发扬光大,为弘扬民族文化,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上一篇:“小品方法”在演员塑造角色中的重要性 下一篇:基于人性化视角的室内空间设计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