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羊山地区祭祀建筑研究

时间:2022-10-02 02:19:16

海口羊山地区祭祀建筑研究

摘要:本文将祭祀公共神的公庙及拜祭祖先的家祠,置于海口羊山地区这一特殊的地域中,通过大量深入实地的考察,探寻祠祭建筑与宗族、社会和村落的关系,揭示特殊的传统信仰与民俗对祠祭建筑的影响,反映了祠祭建筑的地域化特点

关键词 羊山;神庙;宗祠

ˎ ̥ this paper will sacrifice public clan academy and the pilgrimage to the temple of god, in haikou mountain sheep in this particular area, through large amounts of in-site investigation, explore the temple offering construction and clan, village and social relations, reveal the traditional belief and folk customs of the temple offering special construction influence, reflects the temple offering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architecture

Key words sheep on the hill; The temple; Ancestral hall

中图分类号:F41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历史沿革

海南琼北地区有火山岩地区因盛产黑山羊而被当地人称为“羊山”。今天的羊山地区包括海口市秀英区的石山、永兴、遵谭等13个乡镇,面积约为1000平方公里。唐宋以后,伴随着海南几次移民的浪潮,大批汉人从福建、广东和中原各地进入羊山,逐渐占据了当地多数人口,成为了大部分现代羊山人的祖先。历朝历代以来,也有多数官员被贬于此,因而可以说此区域乃中原文化在海南传播发祥之地。

二.信仰民俗

随着城市、村落等的建设,民间祠庙作为村落独立的标准配置被广泛建立。村落的祠庙种类往往受官方信仰的影响比较深远,多数村落中的关帝庙这类官方列入正祠的祠庙得到广泛的建设,同时在民间有着广泛信仰基础的本体信仰,如班帅信仰、雷公信仰也蓬勃发展

1信仰

羊山乡村中保留传统文化较多,该地区每个村庄都有庙和祠堂。村民的生活和庙宇息息相关。供奉的神分为本地神和外来神。本地自发供奉的有冼夫人、班帅侯王、伏波将军等。从内地传人的神有关公、妈祖、泰华三仙、龙王等等。村庙所供奉的神明都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它们大都与当地村民有一定渊源关系。在此次调研的神庙中,见到供奉的多为班帅、白马梁公及关公。班帅即汉代名将班超,其以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加强了与西域各族的联系,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白马梁公即梁腾,来自羊山雷虎岭脚下的村庄潭榄村,自小习武,中武解元,在平定农民起义中战功显赫,后在雷虎岭一带济世扶民。由于其生前的坐骑是一匹纯白宝马,后世尊称其为“白马梁公”。雷神也是羊山地区常见信仰。我国神话传说里的雷神不止一个,杨耀村雷神庙里的匾额上书“杨耀镜主邓天师”,邓天师即邓忠,道教雷部诸神之一。由上看出,羊山地区崇拜的神祗以武将居多,与羊山的移民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海南岛在历史上曾是海外孤岛,地处边陲,虽然历代政府对都有一定程度的开发,但海南岛的生产力水平仍比内地低,经济发展缓慢。对于移民来说要克服远离大陆的乡愁、迥异恶劣的自然环境,与土著黎族的交流和斗争等等难题,更祈求于忠勇信义的武将的保护,民众在遇天灾、人祸、疾病、争执时,则向武将求雨、求药,求他驱灾阵魔、求他正直决断,管家求武将保国安民,地方求除暴安良。

2民俗仪式

传统的祭祀仪式威严庄重,在羊山地区,这些仪式演变为更加民间化与娱乐化,让更多村民都能参与的活动。当特色的民俗活动包括公祖进家、境主生辰等。公祖进家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就是迎请本地镜主神像入宅祈福。平时镜主的真身供奉在祠庙里,待到公期才会请出来拜祭。公祖进家一般从年初二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公祖进家最重要的环节是祭神,具体为随着音乐,一名道士左手持剑,右手掌印,行道法操练平安灵符,另一名道士负责诵读写有全家姓名的平安祝文,两名道士面对神明一一作揖,上奏表文,时而平行进退,时而交叉走动,步伐错综有致,口中练唱斋文,祈求公祖神明降旨保佑。而这家男女老幼依次排列在祖屋正堂外,面对镜主行三跪九扣之礼,最终得以公祖神明认可,道人像主家作揖道贺,泼洒符水,祭祀结束,后由琼剧演员扮演各位仙家,对全家人祝贺一番。公祖进家在各村形式有不同,共同的愿望是祈求神明能镇宅辟邪,保佑本家人丁兴旺,平安吉祥,富贵绵长。

三.建筑特色

1选址

祠庙建筑大多注重风水,选址通常在祖先最先居住的地方,一些家族建宅时,经常先建祠堂,祠堂往往选在村里两端的开阔处。在传统的观念中,民宅应该尽可能的远离庙宇、祠堂,因为这些地方“阴气”较重,不利于人们的生活。祠庙前有开阔的空地,满足其功能需要,便于逢年过节举行祭祀活动。祠堂的附近常伴有百年老树,或人为开凿有古井。在风水学上说,祠堂是建筑甚至村庄香火传承的地方,开凿古井很大程度上是用来改变风水。在具体用途上来说,祠庙是用来祭祀的重地,常年香火环绕,为防止火灾的发生,以便于打水救火,挖古井作为消防设施备用。羊山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地表缺少水源,在井旁建庙,与羊山人祭拜水神,祈求水源充足有关。

2.建筑形式

羊山地区祠庙建筑的形式与当地典型民居相似,主要为硬山式建筑,即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部分建筑的山墙略高于屋面,如儒本村的班帅庙,其山墙高于屋面约30公分。海南当地多台风,采用这种形式更加有助于防风。屋顶具体做法为檩条上直接覆青瓦,檩条的间距在50厘米至60厘米之间。底瓦、盖瓦按一正一反依次紧密排列,瓦长约50厘米,宽约30厘米,厚约3厘米。屋顶较为朴素,正脊和垂脊上有简单的雕塑,方便每隔一段时间进行整修与翻新。羊山地区房屋的外墙由火山岩堆砌形成,其材料的特殊性造成开窗不易。同时,岩石多成不规则排列,相交处有自然而成的缝隙,可以满足通风采光的需要,一般民居房屋外墙上不开窗,立面较为封闭。而祠庙建筑由于其使用功能的特殊性,需要较为开敞的空间,立面与民居区别显著。宗祠多设前廊,廊宽1米至1.5米之间,前廊石柱支撑,柱形多为方形,偶有六角形石柱。在祭祀建筑前,有的设有月台,长宽比在1.2至1.4之间。

3.材料及营造

羊山地区盛产火山石,普通民居及多数神庙建筑,采用当地大块火山石自然堆叠形成。当然这种堆叠也有规律,并不是随意的。具体做法为,先选取大块的火山石堆砌,然后用工具将大块火山石凿成适宜形状的小块,填补中间的空隙,这样一层一层往上堆积,形成整面墙体。祠堂的外表多为光滑石墙面。据当地人介绍,外墙的石块越规整,建筑的等级越高,因为石块这种材料的特殊性,打磨的难度较大,费时较多。这种规整的石块多见于祖屋和祠堂建筑,采用当地大块火山石现场凿平成规整长方形,石块约为长30厘米,宽50厘米,厚20厘米,转角处石块略大,长30厘米,宽30厘米,厚为50至60厘米。上下相接处将木质建筑的工艺应用于石质建筑,有类似榫卯的做法,增强牢固性,榫卯的尺寸为长2厘米,宽2厘米,厚10厘米,一般隔层做一个。

古代对建筑的建造形制有一定的规范性,这些规范充分体现了儒家“君尊民卑”的等级秩序和思想。海南虽然远离祖国大陆,对规范的遵循相对没有那么严谨,但是受移民文化的影响,从大陆各地的移民既带去的建筑工艺和技法,也使儒家思想中对礼的尊崇渗入到海南本地的建筑营造中。祠庙建筑相比民居规格要高,受模数的影响更为深远。在建筑营造中,建筑各部分的尺度、比例所遵循一定的法则。这些法则规定了古建筑各部位之间的大的比例关系和尺度关系。它是使各种不同形式的建筑持统一风格的很关键很重要的原则。这些准则主要涉及面宽与进深,柱高与往径,面宽与柱高等。羊山地区祠庙建筑的平面以主要以方形为最为普遍,其面宽的确定要考过虑到许多方面的国素,即要根据适用的原则,考虑实际使用需要,又要根据木材长短、径寸,石材的性能等因素考虑实际可能,并要受到封建等级制度的限制。

参考文献

朱晓明.历史.环境.生机---古村落的世界[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

阎根齐. 海南古代建筑研究[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

杨卫平,王辉山,王书磊.海南古村古镇解读[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

上一篇:浅谈PCU配置及故障处理 下一篇:值得推广的几种移动基站节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