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策略 提升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时间:2022-10-02 02:13:59

优化教学策略 提升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摘要:围绕数学新课程理念,如何优化教学策略,提升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可以通过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化“静”为“动”,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变“封闭”为“开放”等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法策略;提高效益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8-0109-02

新课程指导纲要把“以学生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笔者在教改实验中,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用新颖、生动的语言设置一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自主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热情,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自主质疑,发现问题,大胆发问,让学生积极地去学习、思考,自主参与课堂学习,从而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案例1: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E、F分别是AB、CD边上的点,且AE=CF,求证:BF//DE 。其教学片段如下:

师:如何求证:BF//DE 。按小组讨论:先口头判断,再让学生板演。

生:经热烈讨论,各小组代表争辩如下:

小组1:由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来证明四边形BEDF是平行四边形,再求证:BF//DE 。

小组2:从“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入手,先证四边形BEDF是平行四边形,就可得BF//DE。

小组3:从“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来证得四边形BEDF是平行四边形,从而获证BF//DE……

通过学习讨论,启迪学生的发散思维活动,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势,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开阔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带给学生无穷的想象,教学效果将水到渠成。

二、化“静”为“动”,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数学教学时,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实践、创新,这样才能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通过讨论,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逐步掌握方法和技巧。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案例2:有位教师在教学《三角形全等》的教学片段:

师:设计这一问题:现有三块相同的三角形玻璃准备安装在橱窗上,施工员不小心,碰掉了三角形玻璃一只角(图略)。问:若到玻璃店配制完全一样的玻璃,三块玻璃都带去吗?如果只拿一块去,你看行吗?拿哪一块合适呢?

生:对于这一问题,有的说,带一块去就行,量出已知二只角,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0就能算出另一角。有的说,量出已知二只角及二只角之间的长度,就可到玻璃店配制完全一样的玻璃。……

师:面对学生回答各不相同时,就提出让学生动手操作。“画已知两个角和一条线段,以这两个角为内角,以这条线段为这两个角的夹边,画一个三角形。”

生:按照教师要求认真作画。

师:巡视发现各组画的两角大小和线段长度各不一样。接着就叫学生把自己所画的三角形与组内其他同学画的三角形进行比较,所画的三角形都全等吗?

生:各组自查结果,分组讨论,各组交流,最后讨论归纳出三角形全等的识别方法:“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个角及其夹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角边角)。”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感悟数学,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对探究性问题,在操作中尝试,让学生画图、测量、剪、折、移、转、制作模型等活动,通过自悟自得,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应用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三、变“封闭”为“开放”

在数学课程中,实施动态开放教学,旨在通过数学课堂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展开创新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案例3:有位教师上初二“平行四边形的识别”教学片段:

师:在拓展应用中,选用:(图略)试以ABC的两边为边,另一条边为对角线画一个四边形,是否为平行四边形。请同学们说明理由。允许小组讨论后交流。

生:稍作思考,经过动手操作,多数通过画平行线来得到平行四边形。经大家切磋交流如下:

小组交流1:分别过点A、C画BD∥AC,CD∥AB,交于点D。依据: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师:识别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有哪些方法?结合判定方法来思考,还可以怎样画?

小组交流2:通过尝试、探索,得出先过点C作CM∥AB,再在CM上取CD= AB,连接BD,依据: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小组交流3:以点B为圆心,AC为半经画弧,以点C为圆心,以AC为半经画弧,两弧交于点D,连接CD 、BD。依据: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小组交流4:先找其中一边的中点……

师生评析:交流1(方法1)的依据是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是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有了旧知识的铺垫,学生很容易发现。在此基础上提示:“识别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有哪些方法?结合判定方法来思考,应该怎样画?”促成了学生进一步“有条理地思考”,明确了开放探究方向,也就不难得出了其它方法,精心设问,精彩小组互动交流是引发学生开放思考的保证,恰当的提示,能启发“思路”的方向,使开放思考更为有效。学生多一点开放“思考”,有时能收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优化教学策略,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学生自主、兴趣盎然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参考文献:

[1]傅道春,徐龙江.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孙娟.怎样构建创新型课堂教学[J].教学与管理,2003,(10).

上一篇:浅谈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新课” 下一篇: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