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周立波秀》的“独秀”之风

时间:2022-10-02 02:04:30

作者简介:乔洪霞,女,(1988.11-),四川成都,研究生在读,戏剧与影视专业

摘要:《壹周立波秀》以其个性化的表达形式、独特的编播策略和对社会热点话题的关注,使得国内脱口秀节目在经历《实话实说》退出荧屏为标志的低潮后,重新获得观众的关注。

关键词:《壹周立波秀》生存空间 独特魅力之处出

从盘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变迁的《笑侃三十年》,到细数解放60年间上海城市发展《笑侃大上海》,再到聚焦中国热点经济话题的《我为财狂》,周立波2006年以来相继推出的海派清口表演,以其幽默机智的语言艺术与关注民生的创作理念,在上海观众中树立了良好口碑。

一、《壹周立波秀》拥有广阔的生存空间

在中国电视“脱口秀”节目曾经辉煌,又纷纷停步不前或停播之后,《壹周立波秀》逆势而上,一经播出就抓住观众的眼球,其成功之处恐怕就在于周立波在节目中对新闻信息的娱乐化解读,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娱乐化时代社会、媒介、受众三者的各自需求。

从社会需求来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暴露了很多问题,激化了许多矛盾,很多人因此感到困惑,在精神思想上产生认知的焦虑。这种社会的急剧变动和巨大的生存压力,使人们希望在大众传媒中找到宣泄的出路,将快节奏生活产生的紧张与焦虑释放出来。

《壹周立波秀》以传播快乐的思维方式和幽默的人生态度,其表演内容涉及社会的热点、焦点,具有时效性、新闻性和社会性。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再配上周立波油头粉面的形象,以及其诙谐的语言风格和对现场气氛的恰当把控,使得其绝对是一档以提供娱乐享受为第一目的的电视脱口秀栏目,为现实生活中的观众解乏、解闷、解气,宣泄负面情绪,以达到心理的平衡。《壹周立波秀》的大部分内容都在评论社会热点,调侃现实生活,这些调侃往往都针砭时弊、一针见血,恰好契合了观众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焦虑。

从受众心理来看,《壹周立波秀》迎合了受众的后现代心理和消遣心理。后现代的文化特征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颠倒文化的原有定义,反对传统标准文化的各种创作原则,扬弃传统的语言、意义系统、形式和道德原则,提倡一种娱乐性、游戏式的生存态度。与之相适应的后现代心理思想的核心便是消解、破坏和批判现代心理。《壹周立波秀》中大量运用了调侃反讽的话语方式,不时正话反说。这种幽默嘲讽的信息解读方式,颠覆传统电视节目的表达方式,彻底解构了新闻的严肃性,是现代时代环境下的受众心理需求的满足。另一方面,《壹周立波秀》作为一档电视娱乐脱口秀,用诙谐幽默的方式解读当下社会的热点新闻,很好地满足了受众求趣、求新的消遣心理,为广大受众提供了茶余饭后的谈资。

从媒介竞争来看,我国媒介数量目前成倍增长,新闻从业人员也不断增多,媒介竞争日益激烈,走“差异化”的道路才是明智之举,不仅可以增加识别度,亦可以培养受众的忠诚度和心理定势。《壹周立波秀》无论是内容和形式的别具匠心,还是编播的巧妙安排,都大打“差异化”牌,使其在中国众多电视“脱口秀”节目中脱颖而出,收视全线飘红。

二、《壹周立波秀》的独特魅力之处

(一)主持人周立波的个性表达

如同当年有业界人士指出的央视《实话实说》“没有崔永元,就没有《实话实说》”的情形一样,没有周立波,也同样不会有《壹周立波秀》的成功。

周立波在制作《壹周立波秀》以前就已名声大噪,拥有大量忠实的“粉丝”,备受关注。在此情形之下,作为电视“脱口秀”节目的《壹周立波秀》吊足了观众的胃口,借助凤凰、江西等六家卫视频道向全国播出,大大满足了众多观众一睹周立波真容的愿望,俨然一副“未播先热”之态。

周立波作为一名优秀的上海滑稽戏演员,不仅多才多艺、机敏过人,将评书、小品、相声、独角戏等各种传统艺术,通过各种跨界、混搭和拼贴的百变组合,使《壹周立波秀》的表演形态独树一帜。在单口秀部分,他凭借着超人的观察力、模仿力和记忆力,加之脱口而出、滔滔不绝的语言,既有传统噱头,又有时尚笑料;既有脱口秀,又有才艺表演和模仿演绎,周立波凭着其深厚的表演功力牢牢地将观众锁定在电视机前。

在他的访谈部分,周立波对嘉宾的采访完全是一种无主题变奏式地参杂了调侃娱乐等因素的对话。虽然这样的访谈略显“不专业”,但因周立波本就不是记者或主持人出身,观众也不会用衡量一个真正的主持人或记者的眼光来审视他。正因为是所谓的业余当中的专业主持人,周立波在节目中会时常语出惊人,问出一些一般记者不太可能问出的问题,发出一些一般记者不太可能有的评论。

在表演习惯上,周立波也与众不同。衣服只穿阿玛尼西服,头发打着发蜡,梳着小分头, 言语是上海话夹杂着普通话。表演时,不换装、不休息,一个人唱歌、跳舞、讲笑话,播新闻,议时事,撑起了一台海派清口的表演,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表演天赋。

在《壹周立波秀》中,周立波的舞台感染力直接带动了节目的走红。这里的舞台感染力有两方面,一是幽默风趣的语言和腔调,二是搞笑的肢体动作和表情。

(二)节目设计别具匠心:另类的热点解读+鲜明的新闻评论

在信息时代,最重要的内容不再是拥有信息本身,而是对信息进行整合加工,以一种新的视点和独特表达方式来进行深加工,以独特的表达塑造独特的气质。《壹周立波秀》以娱乐的方式结构新闻信息,以调侃的语态批判社会陋习。其态度之鲜明、感情之饱满、语言之犀利,甚至让某些媒体上不温不火的新闻评论也自叹不如。

以《壹周立波秀》中的《立波梦话》板块为例,就是用一种虚构新闻的方式来讽刺现实社会。如针对垃圾短信扰民的现象,“立波梦话”虚构了这样一条新闻:“针对如今愈演愈烈的垃圾短信,信息部发出最后通牒,凡以后机主再收到垃圾短信,电信营运商必须给予机主赔偿,赔偿金额按短信字数计算,一个字50块,此消息一出,移动和联通已申请破产。”这条新闻虽然纯属虚构,但寓意深刻,让人拍手叫好。对于看惯了用“官话”、“套话”报道新闻的观众而言,无论是周立波播报新闻的方式,还是他对新闻的评论与解读,都说到了观众的心上,使之解乏又解气。

(三)本土化的“季播”编排策略

季播模式最早起源于美国,《壹周立波秀》在引入季播模式过程中,充分考了节目自身特色与中国电视观众的收视特点,以春节、“五一”、“十一” 等全国性长假为依据划分播出季。此番设计充分利用了在节假日里人均收视时间增加、观众的集中度高和参与性强等特点。做了6期节目后就结束了这场荧屏首秀。在观众的口味被吊足、还没来得及厌烦时,这档节目就已经功成身退,留下的是观众美好的回味与期盼。巧妙地安排播出时间,掌握了对受众的主动权,牢牢吸引住受众市场。

三、结语

在与一片同质、温吞的“脱口秀”节目对比下,《壹周立波秀》确实可算是“一枝独秀”。但在看似“独占鳌头”之际,其创作上尚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比如形式上的“去上海化”并不足以掩盖观念上的偏狭,并没有完全跳出与其处于相同文化背景的上海观众为本位的小天地。《壹周立波秀》要实现“永不衰竭”的播出目标,路还很长。(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余秋雨.《文化苦旅》.

[2]郑向荣.《壹周立波秀》节目的成功与危机评析.当代电视.2011(10)

[3]高贵武.邓燕玲:《从〈壹周立波秀〉看中国电视脱口秀的拓展》.《电视研究》2010年第6期.

[4]丁舒珊 :《从〈壹周立波秀〉看后现代元素在娱乐脱口秀中的运用》.《视听纵横》.2010 年第 4 期.

上一篇:酸甜苦辣西行记 下一篇:“Going Out” of Chinese Culture: Writer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