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及课程实施的基本课型

时间:2022-10-01 11:46:04

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及课程实施的基本课型

关键词:综合实践 课程特点 课程实施 基本课型

一、综合实践课程的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和信息技术教育。它是具有独立形态的综合性课程和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发展性课程及经验课程。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综合性。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不是特定的和单一的学科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个人的学习、生活和自然、社会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是个人、社会、自然的综合,一方面需要对以往学的各学科知识加以综合运用,体现了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综合,另一方面也需要多种能力的综合和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去解决以综合形态呈现在学生前的各种问题。

2、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和对当前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需要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积极地开展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在“做”、“考察”、“调查”、“实验”、“研讨”、“探究”、“设计”、“展示”、“服务”、“劳动”、等一系列活动中完成的。这些亲身经历和心路历程成为学生的直接经验,而直接经验的多少对学生今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3、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都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它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的、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方面,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而且针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和不同的学生而言,其具体的活动主题更是多种多样,其活动的结果呈现也是百花齐放的。就同一主题而言,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研究主题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入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手段的运用及成果表达也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点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4、创新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特殊需要,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并获得实际的发展性体验,并对体验进行反思,有利于唤醒他们的自我意识,重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自我生成和建购。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发扬光大。

5、探究性。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宜由教师指定某个材料让学生理解、记忆,而应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

6、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他们自主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方案、实施过程和表达结果。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办代替学生的活动,成为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二、课程实施中六种基本课型

1、定课题、拟方案课。主题确定后,在课堂教学中安排学生围绕主题讨论提出要研究的问题,从中筛选和确定子课题;然后根据研究兴趣,划分活动小组,并讨论和拟订活动实施方案。如《风筝》根据老师的主题设计思路,组织学生看多媒体,初步认识感知风筝,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和想探究的问题,整合提升成为活动主题――《风筝》。对学生提出的不同小课题进行合并归类或者修正,形成以下主要研究问题:风筝的来历,风筝的种类,风筝的作用,制作风筝的材料等。根据爱好确定研究小组,组内共同制定活动计划方案,完成任务分工。

活动方案中一般包括小组名称、组员名单、指导教师、活动步骤、活动分工、预期成果、成果表达方式等内容。

2、活动方法指导课。针对形成的活动专题,教师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引导学生如何去开展活动,如何进行采访,如何写调查表,怎样进行分工与和作等。多在三、四年级上此类型的课。

3、社区服务实践课。根据活动主题,依照自我设计的活动方案,参与实践活动,经历、感悟、体验、探索方案的实施价值。学生分小组按研究专题进行探究性学习。有的上网搜集有关风筝的来历,有的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搜集有关风筝的种类,有的走访调查身边的人,了解制作风筝的材料及方法,并对活动过程进行记录,对资料进行整理,合作完成组内任务。老师参与并指导学生活动。

4、展示交流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成果,用各种形式在全班进行展示汇报。展示交流课主要是让学生口头发表实践活动的成果。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汇报形式分组展示汇报探究成果。程序是:各组推选一名主汇报人进行汇报展示,其他同学进行补充讲解,同时进行师生评价。有的组同学撰写了研究小论文《风筝的发展》,有的同学采用现场放风筝的形式等,全体同学参与到交流汇报、评价中。

5、技术实践课。学生根据活动主题和子课题研究的内容,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进行劳动技术的作品设计和制作。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作品的技术设计,构思作品图纸,并根据设计图纸的要求准备需要的材料和工具,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作品的制作。

6、成果展示汇报课。活动基本结束后,引导学生将在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书面的文字材料(活动过程记录、采访调查资料、活动感想及反思等)、图片及实物资料等进行交流展示,引导评价。 总结时根据汇报评价情况对各自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完善,个人撰写活动总结与反思,确定后续研究的内容。

评价是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然后进行同学互评和小组评价,最后由教师完成对学生的评价。

实践活动过程的情况记录(如查阅资料记录、调查访谈记录、实验记录、设计制作技能记录等)课题研究成果报告单等。

上一篇:浅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 下一篇:播种希望收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