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羊城防御建筑研究

时间:2022-10-01 11:19:09

北京白羊城防御建筑研究

摘要:白羊城始建于元代,扼守北京西北进京的交通要道,与长峪城、镇边城誉为边关三城。作为北京北部防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城堡,其防御建筑具有很强的军事实用性。该城因地势而建,凭借险要的地势扼守两山之间的山道,形成一座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塞,现存城堡已破败不堪。本文是通过对白羊城的详细调查,对该城的历史发展以及残存的墙体、敌台和烽火台等防御性建筑进行详细的论述,进而对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关键词:白羊城;边关三城;防御建筑;蓟镇;敌台;烽火台

白羊城位于昌平城西南18km,流村镇所辖行政村。白羊城是历史上的重要防御关隘,也是明清拱卫京师的重要关隘之一,与长峪城、镇边城、居庸关、上关城等重要关口连缀成一条整体的防线,各城制高点均设烽火,遇有敌情,狼烟为号,遥相呼应,相互支援。因为白羊口系京西北进入昌平、北京的三条通道之一,元代就在白羊口设立了“千户所”,属昌平县管辖。此地屡经兵火。白羊口堡城,原设旧城,年久己废,明正统元年(1436年),蒙古族额森部落越过长城,由白羊口攻入昌平城。直至景泰年问,此口仍没有建城,只有官军据险把守。景泰元(1450)年重建。堡城一座,上跨南北两山,下当两山之冲。从隆庆三年(1569年)至万历元年(1573年),白羊城又得到扩建并加固。自朝廷派兵防守白羊城之后,蒙古族人再未从此处侵入昌平州。白羊城比较小,山坡和平地的总面积也比原来的南口旧城大一些。《光绪昌平州志》记载,城高二丈五尺,厚一丈二尺,周围七百六十一丈五尺。东西城门楼二座,东月城门一空,敌楼四座,水旱门五空,城铺一十五问,护城墩一十二座。该城地势险要,在当年还是闻名遐迩的,所以名列边关三城之一。

1、白羊城防御建筑单体

白羊城现存整体保存较差。白羊城建在白羊沟口,轮廓平面呈不规则形,横跨两山。在两山之间的位置现在一条柏油路,城门、水门及城墙缺失。北山,道路北侧山口处有残存一段块石垒砌的墙体基座,用较大块石砌筑,保持了原有墙体的形制。沿此向山顶延伸,北山上有残存城墙,并有少量敌楼,墙体为毛石干砌。南侧山梁有城墙遗迹,现沟底为柏油路面,城内为耕地河滩。60年代修王家园水库,曾大量拆用白羊城建筑石料。另外为了方止水患,原城内的村民迁到了南侧高地上,随之城内的建筑皆被拆除。现城址范围内为耕地和道路。

因城建在白羊沟的沟口,白羊沟是一条东西的较长的自然山沟,遇丰雨年沟内水量较大,对城的影响也严重。另此地属于山脉的尽头,地势逐渐开阔,是当地人的活动范围内,由于原有功能的丧失,加剧了程度损毁,在城的东门范围内,现有179m己无痕迹可寻,成为开阔的河滩、公路和农田。西门范围内,现有651m己无痕迹可寻,成为开阔的山口。只有两山的顶部有遗存

2、北山

2.1 北山敌台

北山敌台位于北山最高处,是东、西城墙东端的交汇点,损毁较为严重,塌陷面积较大,上方建筑无存,但尚能辨认出基本形制。北山敌台平面呈不规则方形,现存底边北长12m,西宽11.6m,南宽12.6m,东宽12.65m;南北收分1.4m,东西收分1m,残高4.82m,南角残损风化较重有0.8m塌陷。中间为素土夯实,外包城砖,现风化散落严重。原始地坪无存,渣土堆积,杂草丛生,敌台北面城砖松动严重。敌台东、南两侧边墙尚存,东面城墙底边宽5.3m,收分0.65m,残高3.52m,距敌台顶端1.3m;南面城墙底边宽6.25m,上西侧收分lm,东侧收分0.65m,残高3.6m,距敌台顶端3m。渣土外露,毛石散落,坍塌严重。

2.2 北山1号马面

在冷兵器的古代,为了加强城墙的防御能力,城墙每隔一定的距离就突出矩形墩台,以利防守者从侧面攻击来袭敌人,这种墩台称为敌台的城防设施,俗称为“马面”。马面这个名称,首先见于《墨子》中的《备梯》与《备高临》二篇,其中所说的“行城”即“马面”。为了增强马面的防御和战争能力,在马面之上一般都有建筑,既可以屯兵和望,又可以储藏武器,使城墙的防御性能发展到最高点。战时既可以利用它外凸和高大建筑的特点,观望敌人,观察敌情,防止敌人迂回城下攻城。又可以凭借敌楼从正面及左右两楼问三个方面的交叉火力,狙击敌人,随时点线相连,编织严密的高空火力网,是城墙防御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山1号马面位于北山城墙的西段城内,是现存西段城墙最南端的马面,与2号马面建于同一平台之上,损毁较为严重,上方建筑无存。西山敌台平面基本规则方形,现存底边南北长3.4m,东西宽3.3m,收分0.5m,残高2.7m,平台距山体最高处3.3m,北东南三面各有两个通风口。中间为碎石、素土砌筑,外包大石,石宽0.6m。马面周边杂草丛生,墩台东面毛石松动严重。西侧与城墙相连,渣土外露,风化严重,毛石散落,坍塌严重。

2.3 北山2号马面

北山2号马面位于北山城墙的西段城内,与1号马面建于同一平台之上,相距2.2m,损毁较为严重,上方建筑无存。平面基本呈规则方形,现存底边南北长3.3m,东西宽3.2m,收分0.5m,残高3.2m。中间为碎石、素土砌筑,外包大石,石宽0.6~0.65m。马面周边杂草丛生,墩台东面毛石松动严重。西侧与城墙相连,渣土外露,风化严重,毛石散落,坍塌严重。毛石砌筑,风化散落严重。

2.4 北山3号马面

北山3号马面位于北山城墙的东段城外,是紧靠北山敌台的马面,损毁较为严重,南角塌陷风化十分重有2.49m塌陷,上方建筑无存。平面基本呈规则方形,现存底边南北长6.3m,东西宽6.1m,收分0.5m,残高5.1m,中间为碎石、素土砌筑,外包大石,石宽0.6m,马面周边杂草丛生。南侧与城墙相连,底边宽3.8m,收分0.5m,残高4.8m,渣土外露,风化严重,毛石散落,坍塌严重。

2.5 北山4号马面

北山4号马面位于北山城墙的东段内侧,3号马面的南面,体量较小,损毁较为严重,马面东面毛石松动严重,上方建筑无存。平面呈长方形,现存底边东西长6.65m,南北宽4.7m,收分0.6m,残高4.7m,中间为碎石、素土砌筑,外包大石,石宽0.6m,马面周边原始地坪无存,渣土堆积,杂草丛生。北侧与城墙相连,底边宽4.6m,收分0.6m,残高4.9m,渣土外露,风化严重,毛石散落,坍塌严重。由于坡度过大,城墙墙体有外闪现象。

3.4 南山4号敌台

南山4号敌台位于南山3号敌台东面外侧,现存损毁较为严重,上方建筑无存,敌台毛石松动严重,中部大面积塌陷0.5m,但尚能辨认出基本形制。平面呈长方形,现存底边南北长8.hn,东西宽7m,收分0.5m,残高2.3m。中间为素土夯实,外包条石,现风化散落严重。原始地坪无存,渣土堆积,杂草丛生,敌台北面城砖松动严重。敌台北、西两侧有墙体相连,北面城墙底边宽4.5m,收分0.5m,残高2.3m;西面城墙底边宽8m,收分0.5m,残高2.2m。渣土外露,毛石散落,坍塌严重。

3.5 南山1段城墙

南山1段城墙为南山1号敌台以北所现存的墙体,本应于原北城门相连,由于自然、人为破坏严重中间墙体缺失。此段城墙保存较差,仅有边墙可看出城的轮廓,上身、垛墙、宇墙及地面城砖均无存,残长102m,大部分墙身为后来毛石堆砌而成,仍有部分墙身保留夯土与碎石,风化严重,杂草丛生,渣土外露多处缺失,由于山势陡峭,自然破坏坍塌十分严重,墙体歪闪严重,但现存墙体很高,残高6-7m。

3.6 南山2段城墙

南山2段城墙为南山1~2号敌台之间现存的墙体。此段城墙保存较差,但宇墙做法清晰,墙体坚固,上身、垛墙、宇墙及地面城砖均无存,残长86m,大部分墙身为后来毛石堆砌而成,仍有部分墙身保留夯土与碎石,风化严重,杂草丛生,渣土外露,由于山势陡峭,自然破坏坍塌十分严重,地面散落有墙灰,外包大石基本全部散落,仅留夯土,残高2-3m。

3.7 南山3段城墙

南山3段城墙为南山2-3号敌台之间现存的墙体。此段城墙保存较差,仅有边墙可看出城的轮廓,上身、垛墙、宇墙及地面城砖均无存,残长86m,大部分墙身为后来毛石堆砌而成,仍有部分墙身保留夯土与碎石,风化严重,杂草丛生,渣土外露,自然破坏坍塌十分严重,仅留夯土,毛石墙体明显抬高,残高2.5~4m。

3.8 南山4段城墙

南山4段城墙为南山3-4号敌台之间现存的墙体。此段城墙保存相对较好,宇墙做法清晰,墙体坚固,上身、垛墙、宇墙及地面城砖均无存,残长356m,大部分墙身为后来毛石堆砌而成,仍有部分墙身保留夯土与碎石,风化严重,杂草丛生,渣土外露,由于山势陡峭,墙体歪闪严重,自然破坏坍塌十分严重,地面散落有墙灰,外包大石基本全部散落,仅留夯土,残高2-3.5m。

3.9 南山5段城墙

南山2段城墙为南山4号敌台以北现存的墙体。此段城墙保存较差,仅有边墙可看出城的轮廓,上身、垛墙、宇墙及地面城砖均无存,残长85m,大部分墙身为后来毛石堆砌而成,仍有部分墙身保留夯土与碎石,风化严重,杂草丛生,渣土外露,由于山势陡峭,自然破坏坍塌十分严重,地面散落有墙灰,外包大石基本全部散落,仅留夯土,残高2~3m。

4、工艺做法

白羊城始元代,距今已近500年,景泰元(1450)年重建,距今五百多年,后由戚继光经营蓟镇进行修葺部分,因此该城基本保持了明朝后期的筑城工艺做法。北城墙体为毛石砌筑,外包条石,墙段较完好,宇墙做法清晰,墙体坚固,甚至墙体整体断裂。南城墙体基本为素土夯实,外包城砖,处城门及附近墙体外,其他部分损毁严重,西段城墙只剩夯土。其城门的收分与其他明代关城基本一致。

5、结束语

经历了两千多年风雨的长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自然与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勇敢、坚韧、智慧、精神的象征。千百年来,风沙侵蚀,战火硝烟,使长城不断受到伤害,不同地段的古长城普遍存在内部结构改变现象,坍塌隐患很多,破损的地方基本上都不能得到及时的修复。长城面临着相当严重的人为和自然破坏的威胁,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步伐加快,旅游和建设的侵扰使长城所承担的压力和风险不断增加,长城被列入2004年度世界濒危遗产名录,长城保护迫在眉睫。白羊城北京地区长城体系中优秀的文化遗产,我们有义务和责任保护好这些人类文明的结晶。在一定程度下可以考虑按照历史原貌恢复街道、庙宇、官署、官井、主街道两旁房屋等,必要时迁出部分农户,从而使这一面临消亡的历史边关重镇得以长久的保存。

上一篇:浅谈高层钢结构抗震措施 下一篇:高强混凝土的耐火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