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名誉给良心让位

时间:2022-10-01 11:17:09

良心是一种使人遵守道德的无负作用的力量,而名誉则是一种使人遵守道德的有负作用的力量。所以,亚当・斯密称名誉是可能出现错误的“直接审判”,而良心则是从来不会错判的“高级法庭”。

随着大众媒介文化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所产生的渗透和影响日益深远,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地位越来越突出。新闻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尤其是他们的道德水准及现实表现中的道德状况,就越来越为世人所关注与重视。在进行新闻传播伦理研究中,我发现,能够实现伦理规范的具体道德评价,是良心与名誉。良心与名誉是两种相反的道德评价。

新闻工作者的良心

在汉语中,“良”涵义为“善”、“好”。“良,善也。”{1}“心”涵义为“心理”、“思想”、“意识”“古人以为心是思维器官,故把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情况、感情等都说做心。”{2}因此,“良”与“心”合为一个词,也就是关于好、善的心理、思想、意识,亦即道德价值意识。

从词源上看,良心都是道德价值意识、道德评价的意思。但是究其实,良心固然都是个人道德价值意识,个人道德价值意识却不都是良心。例如,一个记者知道受人贿赂,替人写吹嘘文章是恶,并且谴责、痛恨这种行为,这是一种个人道德评价、道德价值意识。但是,我们却不能说这是他的良心发现,说他有良心,只有当他知道他自己的上述行为是恶并且谴责自己、痛恨自己时,我们才能说这是他的良心发现,说他有良心。因此,良心是一种特殊的具体的道德评价,它区别于其他道德评价的根本特征乃是自我评价、自我意识。

新闻工作者的良心是每个记者或每个新闻从业者自身内部的道德评价。这种心理活动如果是对自己行为所具有的正道德价值的肯定性评价,便叫做良心满足;如果是对自己行为所具有的负道德价值的否定性评价,便叫做良心谴责。我们不妨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例1:我在采访的过程中,没有收受对方提供的“好处费”,对事实进行了客观的报道。每思及此,总觉得自己这样做是正确的,并且为自己是个无私坦荡、诚实客观的记者而自豪不已。于是,即使不像有些记者那样有额外的“进账”,但我自己也决不搞“有偿新闻”那一套。

例2:我在采访的过程中,收受了对方提供的“好处费”,没有对事实进行客观报道。半夜醒来,扪心自问,觉得自己这样做是很不对的,并且为自己是个贪图小利的小人而惭愧不已。于是,我决心不再搞“有偿新闻”那一套,要做个无私坦荡、诚实客观的记者。

例1是肯定性的自我道德评价,是一种良心满足;例2是否定性的自我道德评价,是一种良心谴责。但二者毕竟都是自我道德评价,因而便都是所谓的良心。认为自己说实话正确而说假话错误,是良心的认知成分,是良心的认知评价;因自己说实话而自豪、说假话而惭愧,是良心的感情成分,是良心的感情评价。决心说实话而不说假话,是良心的意志成分,是良心的意志评价。

新闻工作者的名誉

如果良心是每个人自身内部的道德评价,那么,人们相互的、外部的道德评价又是什么?正是所谓的“名誉”(“名”、“名声”、“声誉”)。新闻工作者名誉是新闻从业者相互的、或社会中人们外部的道德评价,是自己对他人和他人对自己的新闻传播行为的道德评价,这种心理活动如果是自己对他人或他人对自己的新闻传播行为所具有的正道德价值的肯定性评价,便是所谓荣誉;如果是自己对他人或他人对自己的新闻传播行为所具有的负道德价值的否定性评价,则是所谓的舆论谴责。

我们再用两个例子来说明:

例1:我作为一名记者总是努力履行“聚焦社会,关注民生”、“老百姓关心的,就是我要报道的”的新闻理念。所以我一直远离那些会议、活动报道,总是竭力抓那些真正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不管自己当时有多累,只要一听到有真正的新闻发生,就立刻精力充沛起来,想尽一切办法以最快的速度赶往现场,并做出客观报道。别人都说我做得对,做得好,是个称职的记者,对我的钦佩之情溢于言表,多有与我结交之意,所以我无论是在同仁中,还是在社会上,都有不少朋友。

例2:我以前曾写过涉及“揭丑”的新闻。但由于一些“婆婆”的刁难,一篇报道或一次采访往往就会被封杀,久而久之,我失望了。我变得对新闻不热情,我经常能掂量出何种新闻题材是根本不能碰的,何种新闻题材是费力不讨好的,何种新闻题材是能给自己带来实惠的。于是我经常写的新闻题材就是那些不痛不痒、皆大欢喜的报道。并且一听到哪里有厂家召开新产品新闻会或开幕式庆典之类的活动,便总是很积极,于是不少同行和同事都对我侧目,并讥讽我。

例1是他人对我的行为的肯定性的道德评价,所以叫做荣誉。例2是他人对我的行为的否定性的道德评价,因而叫做舆论谴责。二者合起来,显然构成了名誉的全部外延:认为我“客观报道”做的是对的而“逐利”是错的,是名誉的认知成分,是名誉的认知评价;对我“客观报道”的钦佩之情和对我“逐利”的侧目,是名誉的感情成分,是名誉的情感评价;与我结交之意和讥讽我,是名誉的意志成分,是名誉的意志评价。

可见,一方面,名誉与良心是对立的,是划分具体道德评价的两种相反类型:名誉是外在呼声,是人们相互的、外部的道德评价,是自己对他人和他人对自己的行为的道德评价;相反,良心是内在心声,是每个人自身内部的道德评价,是自己对自己的行为的道德评价。另一方面,良心与名誉又是统一的。当自己像自己评价他人那样,或者像他人评价自己那样来评价自己时,名誉便变成了良心,良心是名誉的内化;当自己像评价自己那样来评价他人时,良心便变成了名誉,名誉是良心的外化。

发生冲突应该牺牲名誉而服从良心

良心具有使人遵守伦理规范的价值或作用。一个人的行为如果符合道德,具有正道德价值,那么,他便会因做一个好人的需要和目的得到实现而体验到自豪的快乐,沉浸于良心满足的喜悦。反之,他的行为如果违背道德,具有负道德价值,那么,他做一个好人的愿望和目的便失败了,他便会体验到内疚感和罪恶感,便会遭受良心谴责的痛苦折磨。

“众人所指,无病而死”与“众口铄金”两句格言,说出了名誉――荣誉和舆论谴责――使人遵守道德的巨大力量。记者凯文卡特,曾拍摄过一张名为《饥饿的苏丹》的照片,照片上是一个苏丹女童即将饿毙跪倒在地,而兀鹰正在女孩后方不远处虎视眈眈,等候猎食女孩的画面。这张震撼世人的照片,赢得1994年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但此照片引来诸多批判与遣责。当人们纷纷打听小女孩的下落时,遗憾的是,卡特说他也不知道。他说他以新闻专业者的角色,按下快门,然后赶走兀鹰,看着小女孩离去。虽然他获得了一生中最高的荣誉,但他受到了不少来自全球各地看过这张照片的人的谴责。一方面名誉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另一方面也受到道德良心上的遣责。两个月之后,卡特自杀身亡。

荣誉心是推动人们自强自立、有所作为、取得成就、创造价值的动力。名誉使人遵守道德的力量往往大过于良心。但是,良心是一种使人遵守道德的无负作用的力量,而名誉则是一种使人遵守道德的有负作用的力量。因为,有时名誉的巨大力量使他产生了与自己的良心一致的名誉心,即对光荣的渴求。他凭着自己的良心追求光荣,真诚对待社会和他人,老老实实遵守而不违背道德,从而赢得荣誉,避免舆论谴责。另一种则是,名誉的巨大力量使他产生了与自己的良心相反的名誉心,即虚荣心。他昧着良心追求虚荣,欺骗社会和他人,自己并不遵守道德,却设法使社会和他人相信自己遵守道德,从而赢得荣誉、避免舆论谴责。另―方面,良心是自己对自己行为的意识,因而总是与自己事实如何相符;而名誉是对别人行为的认识,因而很容易发生错误。也就是说,一个人所得到的名誉与他的行为事实往往不符:或者徒有虚名,或者枉受诋毁。

当名誉与良心发生冲突时,应该牺牲名誉而服从良心。如果服从名誉便会陷入虚荣而背离道德;如果服从良心便会抛弃虚荣而遵守道德。所以,亚当・斯密称名誉是可能出现错误的“直接审判”,而良心则是从来不会错判的“高级法庭”。{3}

注释:

{1}许慎《说文解字》

{2}《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第1688页

{3}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58~160页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上一篇:《辞海》的副刊定义准吗? 下一篇:给北京主要媒介公信力打多少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