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访王老铺

时间:2022-05-15 10:16:20

我是1980年北京日报郊区版(京郊日报的前身)创刊后不久到报社的。在1999年由新闻部主任调任总编室主任之前,我在新闻部工作了整整19年,经历了无数次的采访,写出了大量的稿件。每次采访,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最深刻的,也可能说是留下永不磨灭印象的采访,当属雨中采访王老铺。

1984年7月底的一天,我接受了编辑部交给的任务:采访房山区六渡乡(现并入十渡镇)王老铺村发展运输专业户的情况。从永定门坐火车到十渡站下车再走到六渡乡,已是下午4点多。乡政府离王老铺村还有近40里的路程,而且全是山路。当时天阴得很沉,雨的前兆气氛很浓。乡里的同志劝我在乡里住一夜,第二天再上王老铺。看看阴沉沉的天,我想明天下雨怎么办?任务紧急,不容犹豫。我决定立即出发去王老铺。乡里的通讯员师永祥就是王老铺村人,他陪我一道上山。

换上小师的一双胶鞋,拿上一块塑料布,我俩便出发了。

六渡到王老铺没有长途车,上山下山的人们都是搭乘来往跑运输的汽车、手扶拖拉机等。我们刚刚走出2里多地,雨就下起来了,时小时大,一块塑料布难以抵挡,不大工夫衣服就湿透了。好在不一会儿我们就遇到了一台上山的“手扶”。虽然身上仍被雨淋着,但坐在“手扶”上,顿觉轻松多了。“手扶”在雨中的山路上颠簸着,突突地冒着烟,艰难地向上爬行。我们坐在“手扶”的槽帮上,手紧紧地抓住栏杆,身子随着“手扶”的颠簸一仰一合。脚下一边是陡峭的山体,一边是几十米的深沟。尤其到拐弯的地段,眼瞅着“手扶”的轮子到了悬崖的边上,手心出了一把汗。多亏专职机手经验老到,在如此泥泞的山路上开得得心应手,才使得我们一路上有惊无险。

终于到了王老铺,大约是下午6点钟了。由于下着雨,天总是灰蒙蒙的,好像已经黑了,住家的窗户亮出了灯光。

“你家在哪?”在乡里就说好今天晚上住在小师家里,现在我恨不得一步到家。“就在那!”顺着小师的手往上一看,高高的山头上有一点亮光。“离这里有多远?”“不远。也就3里地吧。”小师说得轻松,我心里却叫苦不迭。无奈,只好硬着头皮往上爬。雨还在下着,脚下很滑。在平道上雨天走路都很困难,甭说爬山了。在陡峭的坡上,我两手抓住小树、山草,全身几乎伏在了坡上,样子一定非常狼狈。多亏了小师,他连接带拽,使我踉踉跄跄地往上爬。要不是他,几次我差点滑下去。半个多小时后,我们终于到了小师的家。

小师的父母和他的两个妹妹像对待远方的亲人一样对我表示了欢迎。坐在炕头上,喝着烈性的“二锅头”,吃着小鸡炖蘑菇,我感到了亲人般的温暖。小师的父亲,一位十分淳朴的庄稼人,一个劲儿地往我的碗里夹菜,反复念叨:你是第一个到我们这个小山沟采访的记者。看得出,他很激动。我也很激动,更是感动。吃完晚饭,小师的母亲和两个妹妹到邻居家去借住,我们三个老爷儿们躺在炕头上聊了半宿。

第二天早晨,雨仍下个不停。小师全家都劝我住一天,等雨停了再去采访。任务在身,我谢绝了他们的好意,坚持去采访,并表示甭管多大雨,今天一定要返回北京。见留我不住,小师的母亲竟又炒了几个菜,小师的父母又陪我喝了几盅“二锅头”,热情的一家人把早点变成了午餐。

王老铺几十户人家分布在一条山沟里。从这家到那家,近的几百米,远的竟达十几里。我要采访的对象有两个:村党支部书记和一个个体运输户。个体运输户叫穆志金,是村里的第一个用小驴车搞运输的人。他家离小师家不远,成了第一个采访对象。之后,我和小师又走了半小时的山路,到了村党支部书记的家。采访完后,已近中午,雨仍在下。村里的汽车、“手扶”没有一个下山的。怎么办?走!我们谢绝了书记留吃午饭的邀请,一咬牙,冒着扯不断的雨丝,踩着泥泞的山路,向山外走去。

我从小在昌平的一个小镇长大,后来又在农村插了几年队,受的罪不少,吃的苦挺多,应该说是“久经考验”的了,但在雨中走40里的山路,平生可是头一遭。当时却没有发憷,没有打退堂鼓,心里想的就是尽快完成采访任务早点赶回编辑部。整整走了3个多小时,下午两点才到六渡乡政府。简单吃了些东西,我决定立即赶往十渡火车站回北京。小师不顾我的阻拦,执意要送我。他带我走的是一条近道:穿越火车隧道。火车隧道共有4个。因为是专门走火车的,没有人行道,我们俩只好在铁轨上走。脚硌得生疼不说,还得提防随时可能飞驰而来的火车。每当火车来时,我们就紧贴在隧道的山壁上,在巨大的轰响中,享受着火车呼啸着擦身而过的刺激。虽然是近道,我们俩也走了一个多小时。

回到报社,我连夜赶写稿件。根据采访的素材,共写了3篇;消息《王老铺出现20个运输专业户》,介绍了全村开展专业运输的情况;通讯《长途贩运记》,说的是村民穆志金搞驴车运输的事;短评《正确对待长途运输》,批驳了当时一些人认为搞长途运输不是正道的错误认识。这3篇稿件在1984年8月17日的头版头条、报眼下同时刊出,几乎占了半个版。这组稿件,有力地宣传了1984年中央1号文件中指出的“农村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出现的专业户……是农村发展中的新生事物”的精神,澄清了一些人的模糊认识,促进了专业户的发展,对深化农村改革、支持新生事物起到了较好的宣传作用,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受到了读者的好评和领导的表扬。

这次采访过去整整23年了,但它在我心目中的印象却始终清晰。它给我艰苦而美好的回忆,也给我战胜困难的勇气。在多年的采访生涯中,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困难多么大,我都勇敢面对,战而胜之。我的工作得到了房山人民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他们亲切地称我为房山的“荣誉公民”,这是对我最高的褒奖和极大的激励。到总编室工作后,下乡采访的机会少了,但每逢下雨天,我的眼前还常常会浮现出雨中的王老铺和热情朴实的小师一家。不幸的是,小师的父亲,那位早晨还非得陪我喝两盅“二锅头”的厚道的庄稼人,竟因病于1990年去世了。王老铺村因是泥石流多发区,已于1995年在政府的关怀下整体搬下山了。小师和他的妹妹都在房山区工作,他的母亲冬天在山下住,夏天有时还回到山上的老房子里去住些日子,故土难离啊!

不老的王老铺,它不仅让家乡人梦牵魂绕,而且令我这个山外人也情有独钟,难以忘怀!

(作者为京郊日报总编室主任、高级记者)

上一篇:新闻发言人的背后团队 下一篇:宣传部长的另一种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