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幼儿园社会教育中的情境创设

时间:2022-10-01 10:33:06

谈幼儿园社会教育中的情境创设

一、幼儿园社会教育中情境创设的现状分析

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尤其是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形成,往往不是教师直接“教”的结果,而是通过在实际生活和活动中积累有关经验和体验来实现的。在当前的社会领域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都喜欢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展开教学。但是,有的教师只注重以情境吸引幼儿,却忽视了情境的教育功能。他们设置的情境好看、热闹、花哨,却与主题风马牛不相及。因为他们只把情境作为活动的点缀,弱化了其教育的本质。

在社会领域教学活动中创设情境是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教师如能恰当运用,就会使社会领域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们在创设情境时应避免盲目,注意把握两个要点,一是有必要,即教学主题确实较为抽象、难以把握,或离幼儿的已有经验较远,需要借助情境帮助幼儿理解;二是要切题,即情境设置要与教学主题相关,不要牵强附会,追求表面的热闹。有的教师为创设情境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却忽视了在情境中隐含教育线索的重要性。偏离了主题的情境即使再有吸引力,也很难对幼儿的社会领域教育产生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社会领域教学活动中的情境创设进行深入思考,以切实提高社会领域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二、幼儿园社会教育中情境创设的注意点

1、求准。情境创设不在于新、奇、多,而在于是否准确,能否有效地为教学目标服务,是否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及年龄特点。

2、求简。在观摩幼儿园公开展示活动时,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感慨:活动的确很精彩,但是如此大量的活动准备只能在偶尔的公开展示活动中进行,日常教学活动中根本无法实行。其实教师每天都要活动,不可能每次都去准备大量的图片、录像、音乐、动画片、表演等,创设简单而有效的教学情境才是我们要重点关注和研究的。我们无需“作秀”,一个短小的故事,几个有价值的问题,一次简单的操作或实践,一次小型竞赛活动就会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激活幼儿的思维。

3、求挑战。在情境的设计上,还可以根据社会领域教学活动的特点与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真正处于幼儿“最近发展区”的,让幼儿跳一跳能够的着的具有挑战性、激励性的适宜的教学活动情境,从而尝试训练幼儿的学习心理。让不同幼儿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思考内容,让每个幼儿都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与方法,形成技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索、建构和占有。例如锻炼幼儿意志品质的社会活动“我不怕困难”,我开始以“解绳结”的操作活动导入,接着通过不断增加具有挑战性的“绳结”障碍,在不断遇到困难、解决困难的实践中培养幼儿坚忍不拔、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使幼儿既能体验到挑战,又有信心和能力加以解决的,真正做到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

三、幼儿园社会教育中情境创设的方法

1、参观情境法。社会领域中的参观法是指幼儿进入一定的现实社会场景,通过多种感官,感知社会现象的状况。社会领域的观察法主要是针对一个或两个社会事物或现象进行深入的观察,以视觉为主要感知渠道。即根据社会领域教育的目的与任务,组织幼儿在园内或园外的场所,让幼儿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思考而获得新的社会知识与社会规范的情境教育方法。它能使幼儿教育活动与幼儿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身临其境,耳闻目睹,接触社会,接受教育。参观法的运用必须服从教育目的,根据教育的要求进行。参观前教师的准备工作是根据教育目的和要求确定参观的地点、对象和进行的步骤,制订好参观的计划。参观时要指导幼儿围绕参观目的进行观察感知。参观结束后,教师要帮助幼儿对参观内容作小结,使幼儿对参观内容有个概括性的了解。

2、表演情境法。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引导幼儿通过身态动作、语言及表情去体验、感受一定角色的情感和行为,从而达到社会性—情感发展的目的。一般应有明确的主题。主题可以是幼儿商定的,也可以是教师和幼儿共同确定的。幼儿可根据这个主题自行确定或在教师的帮助下确定相应的角色。幼儿园社会教育中的表演总是指向特定的发展目标。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发展的需要和幼儿行为、情感发展的实际状况,确定表演的主题和相应的角色,并为幼儿表演创设或引导幼儿共同创设特定的情景,为幼儿的表演提供相关的材料。一般幼儿表演的主题来自现实生活事件或艺术作品(文学作品、电视等)。对幼儿现实生活的关注,有助于表演主题的丰富和生动,也有助于激发幼儿的表演欲望。

3、谈话情境法。谈话情境法是教师与幼儿及幼儿和幼儿之间围绕某个问题进行的思想和情感交流。语言交流是其核心的表现形式。它经常表现为教师和幼儿之间及幼儿和幼儿之间的相互提问、对答。谈话情境法在幼儿社会领域教育的使用,有助于幼儿表达对社会事物和现象的经验,有助于幼儿和教师之间分享思想和情感,也有助于幼儿形成一些正确的观念。话题可以是教师引起的,也可以是幼儿提出的,但任何话题一定要蕴涵社会教育的目标,并具有可谈性,即谈话能够深入下去。一般说来,话题与幼儿生活的关系越密切,就越具有可谈性。谈话可以在全班进行,也可以在小组中进行。可根据需要灵活组织。

4、故事情境法。故事情境法不仅可使幼儿在专注倾听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故事的结构和氛围有所了解,同时还能通过贴近幼儿年龄特点的语言表述,将幼儿的兴趣点更大程度地激发和调动起来,让活动真正建立在幼儿的兴趣之上。

当然,这些只是社会教育情境创设中的一部分方法,俗话说“教育有法,而无定法”,这是教育方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教育方法的确定和选择,是依据教育过程本身所具有的规律性,不是任意的,需要老师发挥教育机智,根据条件和需要,对教育方法进行艺术性的再创造,再加工,灵活地艺术地运用于教育实践。

【作者单位:常州莱茵双语幼儿园 江苏】

上一篇:科学实验中有结构材料的使用 下一篇:想象还是写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