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销员之思

时间:2022-10-01 10:03:24

北京人艺时隔二十余年重排阿瑟・ 米勒经典名剧《推销员之死》,成了这个春天北京话剧舞台上的一件盛事。当首轮演出的大幕落下、冠盖云集的观众散去、不绝于耳的好评渐远之际,除了对《推销员之死》的艺术评价之外,该剧背后包含的很多社会、经济和历史意义却依然经久不息地萦绕在心头,发人深省。

《推销员之死》在最表象的层面上展现着数十年前美国房奴、卡奴、工薪阶层的艰难时世。很多困境和悲苦只存在于美国那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后来随着美国经济的繁荣发展逐渐消失,或者演化为更高级形式的其他社会病。威利们所不堪忍受却又无力摆脱的此情此景,近年来倒是频频在我们身边上演着。同样看话剧《推销员之死》,美国人也许往事不堪回首,我们却正在这段社会发展的漩涡当中。

凡是戏排新版你就拦不住人家联想和对比旧版。但是话剧《推销员之死》有一点无法比较,就是对剧情的理解。二十多年前,绝大多数中国观众根本无法感同身受地理解剧中房贷之类的概念,所以只能奔着阿瑟・ 米勒和英若诚的名气去。现在不同了,威利的窘境大家心知肚明,威利的无奈大家感同身受,甚至威利和孩子们的代沟与冲突大家也似曾相识,每每我都能从剧场的掌声和唏嘘声里听出当代中国人的痛心疾首。

不管威利过得有多苦、活得有多累,《推销员之死》还是有一点重要的戏外启示:看人家美国,推销员虽然辛劳奔忙甚至晚景凄凉,却是一份让很多人自以为“大人物 ”的理想职业,让威利和哈皮一说起来就两眼放光。可是在中国,过去以采购员为主 ――行走各地的是采购产品的买主为多,而推销产品的卖主相对较少,这是由计划经济时代的特点决定的。现在的中国更不得了,一说起推销员,你肯定首先联想到那些天天给你打骚扰电话、发垃圾短信的,当然更恶劣的还有传销。如此巨大的文化差异,实在令人不可思议。不过如果仔细推敲剧中的一些细节,还是可以看出些许端倪来的。比如威利滔滔不绝地讲述他的推销经,最根本的一条是:产品是高质量的好产品,而且作为推销员,他是真心实意地相信这一点的。反观当下中国式的推销,无论看得见的什么房产、日用品、收藏品,还是看不见的保险、理财产品等等等等,大多以欺骗和虚假为主。对于推销理由的真实性,连推销员都不相信,都是被洗脑和拓展训练之后机械地盲目推销。就是这样一个以次充好、花言巧语、利令智昏、请君入瓮的骗中骗利益链条,能把这项事业做成受人尊重的高尚职业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上一篇:价值最大化的贝嫂 下一篇:十五年结良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