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道路开放空间场所感营造分析

时间:2022-10-01 08:35:06

校园道路开放空间场所感营造分析

摘要:校园道路开放空间是校园开放空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西南交通大学九里校区的调研分析,论述场所感营造的几个特征,并提出一些关于提升校园道路开放空间场所感的具体方式方法。

关键词:校园 道路开放空间 场所感

校园道路开放空间是校园开放空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仅表现在其本身作为校园内部各个区域的交通联系的纽带作用,还表现在其给予校园建筑与区域之间的环境衔接作用。因此决定道路开放空间不仅仅指道路系统本身,还包括道路边界上的环境空间。以道路为主体的物理空间的场所感不能仅仅依靠道路本身的设计来营造,场所感需要使用者在空间内对于可见可感的所有物质属性感受进行综合把握,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功能性

道路开放空间的功能包括道路主体的交通功能与道路边界环境的休憩功能,两级功能的有机结合是空间场所感营造的基本条件。

交通作为道路应该的本质属性,保证了道路开放空间的通过功能。而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作为交通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二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如何保证道路的通行能力至关重要。经过调查分析,目前交大九里校区交通系统功能层次布局较合理,车行道与人行道比例设置合理,但在交通高峰期易发生交通堵塞,其面临的问题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1机动车停车侵占大面积道路空间,动态交通与静态交通混杂在道路上,严重影响动态交通通行能力。2道路重要交叉口和北校门口主干道未设置红绿灯,车辆和人行的通过性差。3现状以机动车为主体,方便了车流的通行,却使行人失去了优先通行权。

而道路边界环境作为通行功能的补充,表现为提供行人作为休憩的场所,而休憩的同时又能够满足聊天、交流、甚至读书、恋爱等一系列活动的发生。按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提到,公共空间的户外活动分为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其中必要性活动在各种社会条件下都会发生,自发性活动只有在较宜人的户外条件下选择性的发生,而社会性活动是由前两类活动的社会属性发展而来的。道路边界环境承载的几乎是后两种活动,这就要求场所的休憩功能具有一定的宜人性和舒适性,既“留得住人”。事实上,我们通过调研可以发现,交大校园道路边界环境有部分具有这种性质的场所:如w街处在人行道路边界,与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中提到的阴角空间所具备的性质吻合,具有围绕着人的活动且服务于人、开放并且尺度宜人的特性,最重要的是其功能具有可塑性,学生们都很愿意在这里发生一系列的活动,如交谈、等待、喝冷饮等等;又如镜湖边的道路边界景观恬静而舒适,是道路与自然景观的过渡衔接,师生都愿意在傍晚散步或者交流,而清晨又是学生独自早读的首选去处。但这类场所在校园内的比例较少,大部分场所在街道的边界环境上处理较为生硬而功能边界明显,缺失功能可塑性,似乎道路除了通行之外,再无其他可以想象的活动发生的可能。

2. 安全性

安全性是道路开放空间重要的基础属性,这包括生理安全与心理安全两个方面。

生理安全表现在作为道路的使用者,能否安全而有序的通过,这涉及道路本身的安全性以及机动车、非机动车与行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交大九里校区内的步行道路宽阔且通过路缘石的限定,步行者具有很好的生理安全性保障,但步行道路部分地方井盖凸出,路面不平整而多路缘石,夜晚行人走路易摔。并且随着校园内机动车近几年的迅猛增长,渐渐出现了机动车主导道路系统的问题,原本机动车道路设计路面较宽,本也无可厚非,但大量无法停在停车场的机动车侵占道路,令本来就没有分流的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经常发生抢道行驶的状态,极其不安全。

心理安全主要表现在对于不同使用者在各自使用道路及其边界过程中对于视线环境、声环境等不易受不良影响的心理诉求。例如九里校区内,目前没有分流出的非机动车道可以通过地面的铺装或者喷涂不同的颜色进行心理上的空间界定,使非机动车行驶更加安全;又如夜晚的灯光照明对于急忙回宿舍的学生而言,应该温暖而明亮,道路易辨认,但对于处在道路边界交谈或者休憩的学生来讲,就不应该太过敞亮,且避免被放置在易于视线干扰的地点上,当然,他们还希望声音不致受路人等干扰音的影响。因此安全性是场所感建立在功能的基础上应该具备的基本特性。

3. 舒适性

在道路开放空间满足功能性与安全性之后,便需要达到使用的舒适性,这才是营造场所感的核心的内容。首先总体规划布局上应该保证合理,道路使用者应易达而方便。表现在人行上,应该以5~10分钟步行距离为宜,交大九里校区在尺度把握上很合理,使空间场所感在不失教学、科研、生活功能分区的情况下又较为易达。其次在道路开放空间环境营造上,为使用者设计理想的环境空间,如夏天成片的遮阳树荫,街道边界上的有遮阳伞的露天冷饮店是师生们渴求的理想环境,交大九里校区的南北向道路是教学区与学生宿舍区连接的主干道,但事实上这条重要的道路边界部分居然基本上没有多少树荫空间;又如道路边遍植的乔木与灌木及花草,不仅仅能够使师生在课上紧张的气氛舒缓释放,本身也是一定的空间界质,界定出一些具有独自领域感的空间,令各种活动的可能性在场所中产生,还是一种微气候调整的手段。最后还应在开放空间内合理布置人性化的小品,如距离合适,相对独立的座椅,在满足心理安全距离的同时尽量能够满足人们对于边界的亲近性。(通常应该靠近空间边缘、如建筑物、道路、湖边、景观旁等的位置比位于空间当中的位置更容易被人们选中),并且符合人体尺度,使用感舒适。亮度适宜的街灯,气味佳的景观植物,美观平整的铺地等都是增加舒适感的具体方法。

4. 文化性

最高层次的场所营造在文化性上需要对场所的艺术性、历史性和社会性做出合理的回应。艺术性是场所追求的艺术境界表达,在满足大众美学要求的同时具有可识别性,使场所易于辨认定位,具体可以采用例如设置道路中心节点,或者通过小雕塑,不同类别的铺地,不同类型的景观构建方式等等创造个性;历史性要求在场所营造上反映大学的历史文脉,在发展的同时记录历史的闪光点;社会性指两个方面,一指校内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性,这要求具有更多的校园开放空间以供使用,这是我们在设计中应该多积极考虑的场所;二指校内对校外的开放性,要求场所不仅作为校园师生的开放空间,更是对外社会人群的开放空间,使社会人士同样能体验校园场所,领悟校园精神,共享文化资源。

5. 结语

校园道路开放空间仅仅是开放空间的一个部分,但限于篇幅本文仅重点对道路及其边界的开放空间场所进行了浅谈,但往往开放空间总是需要综合考虑。在当代国内大学新校区如火如荼的建设中,更多的考虑校园的开放空间场所对于我们以人为本营造优异的校园环境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芦原义信[日],外部空间设计,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刘先觉主编,现代建筑理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芦原义信[日],街道美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4]扬·盖尔[丹麦],交往与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伦济昀,街道公共阴角空间的价值和设计方法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硕士生论文

上一篇:如何做好人才队伍建设 下一篇:作为价值的原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