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思品课教学方法试探

时间:2022-10-01 08:32:22

生活化思品课教学方法试探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52-01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建构的基础是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追求的是帮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必须走出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的误区,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活用教材,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学会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发展自己。这就是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

我们要在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活动中,以情感培养为核心,以学生实际生活为内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把生活问题化为学习内容,使学习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学习化,从而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感悟人生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1.创设多元化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感悟。

例如,思品课教材中列举了大量的事例来说明网络的便利,网络的积极和消极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是:学校里有电脑室,但里面的电脑能用的就几台,而且网速慢得能让人急出心脏病。所以很多学生感受不到什么网络的便利、积极和消极作用。为此,本人在教学时先讲述了网络的便利,然后让学生提出一些他们能想到的能够利用网络带来的便利,如查阅学习资料、网上交友聊天、玩游戏、看电影等,最后带着学生来到电脑室,利用仅有的几台电脑,当场给大家演示。使学生切实地感受到网络的便利和积极作用。同时,用班上几名同学去网吧包夜彻夜不归,早上到了教室就爬在桌上睡觉,严重影响了学习,导致成绩下降的实例,让大家知道如果不能合理地利用网络的优势,将会影响我们的学习生活。这样就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再如,在学习《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时,拿出一些商品让学生当场鉴别真伪,如假冒商品飘柔洗发水和正品进行比较,假的香味过浓,洗发时没有泡沫,且瓶体上说明的字迹模糊、不清晰,甚至没有生产厂家,没有生产日期,产品保质期等。还有盗版的VCD碟片,甚至假的人民币等等,这些情景都贴近学生生活,与学生的日常行为密切相关,学生都非常感兴趣,不仅学习了法律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提高了识别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体验学习。

2.精心设计课堂,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使教学内容生活化。

在平常的教学中,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课堂内容,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对教材进行二次改造,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外的教学资源。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科书应是活的、真的、动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静的、读的。”如,在讲授七年级(上)《丰富多样的情绪》的时候,我选取了学校生活中的事例:获得了运动会的奖牌,大家感受到的情绪是——喜;××同学去街上的时候遭到了别人的欺侮,大家体验的情绪是——怒;××同学亲人过世,感受到的情绪是——哀;今天,有人违反了课堂纪律,老师叫他下午放学后到办公室去,他体验的情绪是——惧。这样的事例,就发生在学生的身边,学生讨论的时候兴趣都很浓,学习积极性很高。当然,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不再是绝对的权威,而要成为倾听者、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倡导学生大胆提问,大胆发表不同意见,畅谈自己生活中的体验和困惑,师生共同探究,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达到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

3.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近来年,现代教学媒体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地受到教师的重视,为生活化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应多方面收集生活中的素材,巧妙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如在学习前面的《丰富多样的情绪》中,我把该班学生获奖时拍摄的照片播放出来,学生一看到照片情绪激动,兴致高涨,兴趣马上被激发了起来。当讲到九年级《保护环境》这一内容时,我把本地区河道边垃圾乱扔乱倒,街道边垃圾乱堆乱放,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里的情境拍摄成照片,在课堂上给同学们播放出来,大家马上引起了共鸣,形成了共识,意识到我们虽然处在农村,但环境问题仍不容忽视,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商讨解决本地区环境问题的办法,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些事例和图片都来源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极易引起学生的强烈反响,便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并用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

4.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使教育“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拘形式地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可确定一个目标,由老师引导学生开展采访、调查、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也可确定目标后由学生自主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在学习《环境状况》这一主题时,可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开展调查活动,搜集材料,看看自己生活的地区有哪些环境问题。想一想这些环境问题对人们的正常生活有什么危害,应该如何解决,并设计一个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公益广告。通过这样一个参与体验的过程,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利用掌握的知识指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在语感体验中快乐读书 下一篇:优质教学始于“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