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多变教法激发学习兴趣

时间:2022-10-01 08:25:51

运用多变教法激发学习兴趣

摘 要: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应懂得如何通过教学的方法来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快乐中获取知识,开发智力,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习兴趣;教学方法;情感交流;创设情境;巧用联想;电教手段

课堂教学质量取决于多种因素,如,教师广博深厚的知识,流畅深厚的表述,循循善诱的讲述等。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热爱他所从事的职业,应懂得如何通过教学的方法来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神经系统兴奋水平提高,使学生智能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一、注重情感交流,争做知心朋友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首要的是培养与学生的情感。教师应该既是学生的师长,又是学生的朋友。要想做学生的朋友,首先应该了解学生,俗话说:“知之深,爱之切。”只有真正地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热爱学生,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和学生一起克服困难,一起享受欢乐。当一个活生生的完整真实的学生形象出现在教师面前时,教师才会表现出一种由衷的真实的爱,因人而异地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具体的指导和帮助,从而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多少,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学中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的热点、焦点,不断创设有创意的、新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歌的魅力、议论文的严谨、散文的形散神不散等。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景、实物、实事、实情入手,采用猜谜、讲故事、辩论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新颖、别致的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乐于发现问题,乐于创新学习。

三、巧用丰富联想,开发学生潜能

语文课本内容涉及古今中外、五湖四海、花草虫鱼,而这些内容又并非都是学生熟悉的、亲身经历过或亲身体验过的,不借助联想想象,根本无法认识他们,至少不会认识得那么完整深刻准确。但在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却忽视了学生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与开发,以教师的讲读取代学生的思维活动,使本应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变得生硬教条,索然寡味,给语文教学带来无穷灾难。我认为,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放手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让他们跨越时空去与课本中的人、物相会,随屈原去两千年前的楚国会湘神,随莫泊桑去万里以外的法兰西见于勒与玛蒂尔德,随贺敬之“回延安”、唱“桂林之歌”、会“白毛女”。在这样充满丰富联想和想象的氛围中,学生就不会觉得语文学习枯燥乏味,而是兴趣盎然,其乐无穷了。

四、融表演音乐等多种艺术于课堂,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方法的新颖性和灵活性,这就要求教师因材施教。如,对于小说戏剧题材的文章,可要求学生改编成课本剧,然后表演、讨论、分析。诗歌、散文等采取自我欣赏的形式,在朗读歌唱中体会它的节奏快乐。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受到了美的熏陶,从而激发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逐步完成对问题的解答。这个问题的引入、提出、思考、讨论的过程就是多方铺垫、渐入高潮的过程,问题的解决就是高潮的完成。

五、运用电教手段,提高课堂质量

运用电教手段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教学情境,增强直观感、整体性、有序性和深刻性,充分利用电化教具“化静为动,以动促思”。在课堂上教师通过演示,把死的东西变成栩栩如生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中国石拱桥》一课,可以借助投影仪打出赵州桥外形图,讲《变色龙》时,可以播放课本剧《变色龙》录像片。多媒体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单位时间内传递信息的容量,增加了课堂的密度,提高了思维训练的精度、效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总之,合理的教学方法带给学生轻松的感受,在快乐中获取知识,开发智力;反之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保证学生全程参与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05.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08.

[3]李新宇.语文教育学新论.南京师范大学,2006-10.

(作者单位 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第三初级中学)

上一篇:初中“语文梯级评价”之我见 下一篇:灾难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