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责任追究制度的措施

时间:2022-10-01 08:13:57

谈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责任追究制度的措施

[摘要] 针对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现象,文章主要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责任的现状,并认为法制不健全 且处罚不力是导致上市公司虚假信息披露行为的根本原因。我们认为,应从细化民事责任实体要件、引入股东代表诉 讼和集团诉讼制度等方面来完善信息披露责任制度,从根本性规范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行为。

[关键词] 民事责任;股东代表诉讼制度;集团诉讼制度

[中图分类号] F276.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5024(2006)09-0191-02

[作者简介] 何太明,南京审计学院讲师,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会计理论和实务研究;

陈平;南京审计学院会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

马丽君,南京审计学院会计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公司理财理论和实务研究。(江苏 南京 210029)

上市公司应当完整、准确、及时地披露财务报表以及对投资者的决策有重大意义的信息,确保公司所有股东都受到公平和同等的待遇。本文从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责任的现状来分析研究如何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的机制和措施。

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法律责任认定问题及其执行现状

对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法律责任认定问题,现行法律法规从行政、刑事和民事责任分别做了较详细规定。但是,在实际执法中,偏重行政、刑事责任的处罚,而轻视民事责任的追究。这样,对于理性的当事人来说,当违规者的预期收益大于违规的预期处罚成本时,当事人就会不遵守法律。现对三种责任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其执行情况分别论述。

1.行政责任的法律法规及执法情况。总体来看,我国法律法规中对行政责任的规定较为丰富,但从以往处罚情况来看,处罚力度总体布局偏轻,威慑作用不足,许多遭受处罚的国有上市公司的董事或其他高管人员往往只被其原有的行政主管部门调离原工作岗位(易地为官员),或许还有可能得到提升。而罚款,因为金额不大,也不能起到威慑作用。资料表明,在2001年-2002年7月期间,对于虚增利润、虚假信息披露等违法违规行为,证监会做出了43个处罚决定,其中,1/3的处罚规定使用了“严重”和“重大”等字眼描述违法行为,但最重的罚款只有30万元。

2.刑事责任的法律法规及执法情况。我国《刑法》、《公司法》和《会计法》都对公司由于欺诈上市和财务造假而承担的刑事责任做出了较明确规定。然而,尽管我国证券市场上欺诈上市、财务造假等事件被曝光的并不少,但上市公司主要负责人因此受到刑事处罚的十分少见,而且即使违法行为受到刑事处罚的,量刑也比较轻,有的还判有缓刑。例如,轰动一时的琼明源案最后判决的结果是两位主要责任人分别被处以有期徒刑2年和3年,与该案件本身的恶劣程度相比,严厉与否不言自明。

3.民事责任的法律法规及执法情况。实践中,法院往往不受理民事侵权赔偿案件,仅由中国证监会和深沪两地交易所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进行相应处罚。统计资料表明,在1993-2001年期间,在深沪两地交易所对上市公司因信息披露违规的处罚中,内部批评和公开谴责是主要方式,分别约占处罚总数62%和23%。同时,在1993-2001年期间,中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管理人员总共进行了23次处罚,警告和罚款分别约占58%和29%,对虚假信息披露行为采取了市场禁入(包括永久市场禁入和临时市场禁入)和建议撤职并移交司法机关两项处罚,但两者合计仅占13%。为了进一步规范董事民事责任追究制度,我国最高人民法院于2003年1月19日了《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为法院受理和审理因虚假陈述引发的证券市场上民事侵权赔偿案件设置了一系列前置条件,如即只受理部、其他行政机关以及有权做出行政处罚的机构做出处罚决定生效的案件,或已被人民法院认定效的案件;只受理在信息披露中进行虚假陈述的民事索赔案件;不接受集团诉讼;只有直辖市、府所在的城市、计划单列市或经济特区中级人民法院可以受理此类案件,并由被告所在地人民法院诉讼对象。《规定》设置的这一系列前置条件大大限制了被诉讼对象,延缓了诉讼的时效性,增加了小股东的诉讼成本,限制了赔偿责任。由此可见,虽然我国在上市公司承担民事责任方面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但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违规公司主要负责人民事责任的承担客观上被虚化,而常以罚代赔,公司或投资者的诉权被变相剥夺。

二、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责任追究制度的措施

根据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责任的现状,我们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责任追究制度,以保护广大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

1.进一步明确细化民事责任实体要件。现有的法规体系有关民事责任处罚的规定则过于原则或抽象,而无细则。(1)《证券法》中仅就违反信息披露真实性和准确性的行为规定了民事赔偿责任,而未将违反信息披露及时性标准的行为纳入民事赔偿责任条款之中。(2)从招股说明书的披露来看,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存在一种契约关系,而严格来说,对于临时报告的披露,上市公司与投资者并不具有契约或合同关系。因此,在界定法律责任归属时,应针对不同人、不同的注意标准而规定不同的举证责任、抗辩事项和损害赔偿范围。目前,我国的有关证券法规在该方面并未给出明确规定。(3)我国现行的有关证券法规规定,违反临时报告披露规定的责任人要负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但对于披露行为违规如何认定、怎样追究责任人的民事责任、责任人之间的责任如何划分等等问题几乎没有涉及。这种状况就给具体的司法实践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从而造成中小投资者在权益受到侵害后无处伸张的局面。因此,当前我国应通过立法和司法解释细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民事责任追究制度,规定更为科学、合理的民事责任追究民事实体要件和程序保障,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法律功能。

2.引入股东代表诉讼和集团诉讼制度,提高法律条件可诉性。从诉讼的角度来讲,我国《公司法》第111条规定:“股东大会、董事会的决议违反法律、行政法规,侵犯股东合法权益的,股东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要求停止该违法行为和侵害行为的诉讼。”但并未规定股东有权代表公司向董事会和相关董事以及侵害人索赔,以及对提诉讼的股东进行补偿。当上市公司受到来自大股东的侵害时,公司董事会自己不会去追查自己的责任,而小股东却无权也缺乏动力去代表公司进行诉讼。因此,我国应借鉴其他国家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有益经验,尽快引入股东代表诉讼制度,这样就能较大程度地遏制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利用控股权损害公司及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有效扩大中小投资者维权的范围。我国现有的投资者直接诉讼制度受到前置维权的制约,上市公司大股东或高层管理人员的许多违规行为都没有受到法律方面的约束。建立股东代表诉讼制度以后,受害股东可以通过民事诉讼要求上市公司赔偿,上市公司支付赔偿款后,无辜股东再用股东代表诉讼制度要求违规的股东或董事等做出赔偿。通过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就避免了中小股东“自己告自己”。对违规公司的无辜股东来说,有了避免代大股东及高层管理人员的违规行为“买单”的法律保护途径。

从诉讼方式的角度来讲,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55条明确规定的群体诉讼形式仅有共同诉讼,已无法满足证券民事诉讼的需要:一是共同诉讼不能包括证券民事诉讼涉及的众多投资者;二是将同一个证券侵权行为分割成若干个共同诉讼处理,可能会带来执法不公的问题。而《规定》在为法院受理和审理因虚假陈述引发的证券市场上民事侵权赔偿案件而设置的前置条件中,直接规定法院不接受集团诉讼。因此,我国应借鉴世界各国证券市场民事赔偿的成功经验,有必要尽快推出集团诉讼制度。集团诉讼制度有利于中小投资者的投诉及解决法院拥挤问题,也大大提高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适用性。

3.完善民事判决扩及效力。在判决效力上,我国的民事判决没有扩及效力,同一事件中受害者而未参加登记的权利人无法直接适用法院的判决。如亿安科技股民诉讼案最终采取的是人数确定的代表诉讼,即使判决胜诉,也只有参加诉讼的300多名股东可以适用该判决,其他受害股东只能重新提讼。因此,在《民事法》、《公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改中应进一步完善民事判决扩及效力,从而保护所有受害的投资者权益。

4.加大对违规行为责任人的刑事处罚力度。美国等发达国家民事诉讼得以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有强大的刑事责任作为后盾,许多董事和公司高级管理人在刑事责任的威慑下更倾向于通过民事诉讼私了。对我国来说,民事责任制度建设是法律框架里非常重要的一环。但短期内它对约束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的效果不佳。我国目前司法体制不完善,突出表现在法院独立性不够,运作受到地方政府干预,缺乏处理相关证券诉讼的经验和能力,股东民事诉讼制度很难实施。因此,我国的证监会等监管部门应在短期内加大稽查力度,强化刑事责任,打击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法行为。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刘峰.会计理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中国公司治理报告(2004):董事会独立性与有效性[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研究所.中外信息披露制度及实际效果比较研究[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4]汤立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法律责任设定的问题[J].会计研究,2002,(8).

上一篇:《破产法》与信用 下一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须跨越几道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