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秦五尺道”上的内昆铁路

时间:2022-10-01 06:56:32

漫话“秦五尺道”上的内昆铁路

内昆铁路从四川内江始发,沿千年五尺古道跨过金沙江、穿越乌蒙山和人迹罕至的少数民族地区,全长800多公里。由于这条铁路大部分沿五尺古道前行,途经古焚国所在地、绝壁悬崖人悬棺、蜀国承相诸葛亮七擒孟获古战场等,加上这条铁路工程量浩大,5次修建历时百年时间,因此可以这样毫不夸张地说,内昆铁路的修建过程无不充满传奇色彩。

古道历史悠久

公元前221年,七雄争霸秦灭六国。秦王赢政自认为“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历史上最高统治者“王”的称呼已不能显示他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势,于是把古代传说中“三皇五帝”的称号合二为一,封了一个“皇帝”尊称。又因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理所当然成了始皇帝,后人称他秦始皇。 秦始皇除了建立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国家,还采取了一系列的巩固统一措施。比如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为抵御匈奴入侵,修筑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修筑以首都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的驿道。其中有一条,就是本文要讲述的五尺古道。这条古道起于四川宜宾,终至云南曲靖,由于修筑时间是秦代,又因道宽五尺被称之为“秦五尺道”。这是历史上已知的第一条由官方修筑进云南的道路。秦始皇在这片蛮夷之地修一条五尺道,是做了一件千古好事。 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向汉武帝报告了在大厦(今阿富汗北部)的一个重大发现。说在那里见到许多产自我国蜀地的布匹以及筇竹杖。汉武帝听到这个消息甚感震惊。在他的心目中,大厦与蜀地远隔千山万水,地处西南边疆的蜀地是多么遥远而蛮荒。他只知道那里有名贵的笮马、有肥壮的牦牛、有精美的布帛,还有廉价的焚童,却没想到自己的臣民早已同异国邻邦有了如此亲密的交往。汉武帝当即派四路使臣下西南,探明这片神秘土地是怎样与大厦取得联系的。当四路使臣回报遥远的西南边疆有一条秦五尺道,沿着这条古道可出缅甸到印度时,汉武帝精神振奋,派大将唐蒙重修这条路。这次修路,唐蒙动了真格,当地长官曾因修路无功被唐蒙斩首示众。历时数载,终于在五尺道的基础上打通了从西南通身毒(今印度)的“南方丝绸之路”,有力地促进了西南边疆地区的开发。再后来,蜀国丞相诸葛亮率部南征,蜀汉大军沿五尺道抵达云南曲靖,在白石江古战场七擒孟获。焚人、焚道与悬棺 古道的起点是四川宜宾。战国至秦汉,这里曾是古焚国的所在地,故唐以前这条古道一直叫焚道。既然称之焚道,最先修这条古道的应该是焚人。 有关焚人的来历,根据《尚书・牧誓》记载:秦汉时期中原大乱,大量的游民南迁深山定居,这就是后来的焚人。女的头上缠着做工精巧的白绢头饰,穿着色彩斑斓的纹绣长裙;男的腰佩长刀、身背弓弩飘游崇山峻岭间。正是这些被称为“焚”的民族,在这险恶的环境中创造了这条古道的奇迹。在那个还未发明火药的年代,他们的工具除了一些简陋的锤、钻、锄外,全靠双手。面对万道悬崖和巨石险滩,他们用藤条系在高大的树上,像猴子一样飞越沟壑,在那些挡道的顽石上燃起通天大火,待顽石烧到一定的高温,然后在灼热的石头上猛浇冷水,利用热胀冷缩这一原理致使顽石破碎,悬崖炸裂。然后再巧用杠杆的原理,将碎石撬出填路基。聪明的焚人就是这样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向大自然宣战,一寸一寸地修出这条古道。由此可见,在那种险恶环境下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坠江、坠崖者肯定是不计其数的。

人有自己的先进文化,有惊人的发明创造,但当时他们却遭到统治民族的歧视。早在秦汉时期。这个人的社会跟别的民族一样,同属于落后的奴隶制社会,那些大汉族奴隶主随时可将焚人当牲畜贩卖。特别是到了汉朝时,社会蓄焚、奴焚之风一时大盛。因为人身材普遍矮小,当时宫廷里供皇帝娱乐的侏儒和杂耍班子演员大都是焚童,巴蜀的商贾靠贩卖焚人奴隶而成了巨富。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焚人一族被撵去深山老林,他们的生存处境越来越险恶。到了明朝,焚人奋起反抗,曾一度占据九丝城(今贵州威宁)一带,想让自己的子孙在这里繁衍建立“九丝国”,不受欺压,过自由自在的日子。明朝政府闻讯大怒,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朝廷调集了数十万大军攻陷了九丝城。从此以后,焚人就基本消失了。

人死后是悬葬。四川珙县有个叫“焚人沟”的地方,原有悬棺2000多具,经上千年风霜雨雪,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有500多具。这是一个南北狭长的谷地,总长约5公里左右,谷地两边的山势西高东低,靠西的一面便是悬崖峭壁,山下是奔腾咆哮的南广河水。峭壁顶端向外凸出,与地面构成了一种泰山压顶之势,古老的焚人悬棺就放在陡峭的石壁之上。其高度少说也有三五十丈,按现在的一丈等于3.3米计算,少说也有90至150米的悬空高度。由于年代久远,很多悬棺已风化腐烂,留下那些石壁之上一个个人工斧凿大约五寸左右的方形小孔。焚人就是将一根根碗口粗的木桩插入这些方形小孔,然后再将重达数百公斤的黑色木棺临空高悬于木柱之上。这些悬棺上有岩石遮挡,四周通风干燥,存放三五百年一般不会变质,除非是年代久远而风化腐烂。悬棺放置万丈陡壁悬崖间,棺内放有值钱的随葬品,盗墓贼惟有望棺兴叹。

面对悬崖峭壁上的焚人悬棺,谁都会为焚人的聪明智慧惊叹不已,然后发出这样的疑问:那一具具重达数百公斤的悬棺是怎样被放到这千仞陡壁上去的呢?多少年来,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也一直在苦苦思索着这个问题,并做出种种推测。有的说是从岩下搭梯架,焚人从梯架攀岩而上,凿孔打桩放好支架,将棺木用绳子吊上去合成一副棺材,把死者装进棺内将棺盖密封,然后再将搭上悬崖的架子拆除;有的说是从几面山坡绕道悬崖顶部,用绳子将棺木分块往下放,然后合拢把死者装进去;有的说是从峭壁两侧铺设栈道,然后将棺木送去要摆放的位置。以上这3种推测,前两种显然不可能。第一种,从下面上去要搭数十丈高的悬梯,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第二种,用绳子往万丈悬崖上把棺木吊下去,这种猜测更不可能。因为悬棺所选的位置大多在岩腔底下,这样的好处是能遮挡风雨,但问题是从上吊下的棺木很难接近所放的位置。由此推测,第3种铺栈道的说法比前两种显然可行些。但推测终归是推测,那些悬棺究竟是怎样放上悬崖绝壁的,至今仍是一个谜。悬棺的保存为人类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千年夙愿梦成真

地处乌蒙山腹地的云南昭通、贵州毕节大部地区的各族群众,由于受大山、江河阻隔,在古老的五尺道旁伴随时光老人昏沉入睡,这一睡就是

好几千年。当北方和中原早已呜响火车的气笛声,而沉睡的五尺古道还是悠悠的马蹄铃响。那时,这里的各族先民做梦都在想:要是有一条铁路从云贵高原连通四川平原,那该有多好啊!当人们醒来仍是南柯一梦时,留下了更多的唉声叹息。 历史跨越到1905年,“不通省外通国外”的滇越铁路通车,法帝国主义开采个旧锡矿运回国。许多云南爱国人士“眼看外国势力入侵,亡省亡国永无宁日”,便号召云南各族民众集资修一条从昆明到四川的“滇蜀铁路”。云南民众的良苦用心,得到清政府的同情认可,批准成立滇蜀铁路公司,允许从盐商、田赋、锡矿加收税款以及官民征收股金,先后收得白银440万两,聘请英国工程师赖哈克率云南当地人员,于1909年4月沿古老五尺道勘测“滇蜀铁路”,历时一年测量完毕,招募数万民工准备动工,花费白银200万两,后因辛亥革命爆发告停。 辛亥革命成功,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一大批有识之士提议重修“滇蜀铁路”。1932年,民国云南长官公署交通司再次勘测“滇蜀铁路”兴修计划,并于1934年6月动工修建6米宽的路基,准备先试通汽车再铺铁轨行驶火车。后因工程量浩大,云南官方无能为力,第二次修建“滇蜀铁路”计划无奈“流产”。事隔3年之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东北、华北、华南相继被日本侵略者占领袭扰后,连接东南亚的云南日益显现出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民国政府第三次提出修“滇蜀铁路”。当时的云南省主席龙云对此十分重视,从1939年12月起,征集了10万民工在500多公里的古道旁摆开“战场”。1940年8月,英、法等国在第二战场节节失利,滇越铁路、滇缅公路被迫关闭以求自保,铁路修建所需材料无法从国外运入,导致施工进度缓慢,到1942年全线停工。

新中国成立后,这条铁路纳入国家修建计划。1952年铁路开始重新设计,1954年初选定路线从四川内江至云南昆明,1956年正式定名为“内昆铁路”。当时,“苏联老大哥”派专家、技术人员亲临指导,沿线10万筑路大军干得热火朝天。到了1958年4月,内昆铁路北段已修至四川安边,南段修至贵州威宁县,中间穿越云南昭通地区古老的五尺道时,由于大山、江河重重阻隔,又因中国发生“三年自然灾害”,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疯狂反华,撤走专家、撕毁合同,内昆铁路在艰难逆境中被迫停工。全长350多公里的五尺道旁,留下了未完工的路基、桥墩、隧道、涵洞及死难者的坟墓,在风雨中诉说着修筑铁路的艰辛历程。

1997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基,在云南省有关领导的陪同下,沿着古老的五尺道前往滇东北的昭通地区视察。当朱总理走进一户农家,望着一贫如洗的农民问:“你们一家早上吃什么?”答:“洋芋。”“中午吃什么?”答:“洋芋。”“晚上吃什么?”又答:“还是洋芋。”听见一日三餐都是洋芋,朱总理喉咙哽咽,辛酸的泪水止不住涌出来。东西部差距实在太大了,一定要想办法缩小这种差距。朱基总理怀着沉重的心情回到北京后,将实情向党中央作了汇报,立即召开有各省、市、自治区负责人参加的国务院办公会。于是,国家出台了一个“西部大开发”政策。 在朱基总理亲自关怀和众多人士努力下,投资116亿元的内昆铁路修建工程,终于在1998年3月全线动工,人们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这一次,内昆铁路是第五次上马,会不会像前几次那样中途“流产”呢?有关部门领导坦率地告诉沿途各地民众:“我们国家进入改革开放,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我们不但要修好内昆铁路,而且还要打通世界屋脊的青藏铁路。这是党中央领导的民心工程,此次是动了真格的!”沿途群众听见千年夙愿今朝圆满,他们识大体、顾大局,有的心甘情愿让出赖以生存的土地,有的离开祖辈生存的家园,还有的迁走几个朝代未动过的祖坟。更多的百姓则自愿投工投劳,为建设内昆铁路贡献一份力量。经广大铁路工人、全国各地民工、沿途各族群众历经七年的艰辛努力,内昆铁路于2002年4月全线竣工。 通车典礼那天,地处古老五尺道旁的云南昭通、贵州威宁沿线数十万各族群众身穿节日盛装,红旗招展、鞭炮齐鸣、锣鼓喧天,载歌载舞迎候美好时刻的到来。当首列火车满载着各种物资飞驰而过,一些上了年纪的白胡须老大爷、缠足的小脚老奶奶挤在人群中赞不绝口:“过去,我们听说龙出山,那个地方就会辗出一条大路。神话传说了几千年,不见半点龙的影子。今天终于看见巨龙出山了!”是啊!面对过去的神话变成现实,这些祖辈深居大山、与世隔绝的人们怎能不激动呢?

内昆铁路的开通,使贵州威宁转眼变成毕节地区第一个通火车的县份。单凭这一点,足以让数十万威宁各族群众倍感兴奋和自豪!内昆铁路的通车,不但造福千秋万代,而且对远古那些火烧顽石,利用热胀冷缩原理修筑五尺道而悲壮献身的先民,也算是一个极大的告慰……

上一篇:“抗日楷模村”的浴血保卫战 下一篇:石之韵 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