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诗眼”

时间:2022-06-29 08:35:05

“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在他的《次韵吴传正〈枯木歌〉》也中有“君虽不作丹青手,诗眼亦自工识拔”的句子。范成大也在诗中写到过“道眼已尽诗眼在,梅花欲动雪花稀”。杨载《诗法家数》:“诗要炼字,字者,眼也。”刘熙载对此说法做进一步阐述:“余谓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眼,有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映照。”金元好问《继愚轩和党承旨雪诗》之四:“愚轩具诗眼,论文贵天然。”明袁宏道《与伯修书》:“近来诗学大进,诗集大饶,诗肠大宽,诗眼大阔。”

诗眼,是以人眼为喻,指诗中最能开拓题目意趣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是足以使全诗生辉、通体发亮的聚光的焦点。诗眼也是诗歌鉴赏的关键点之一。

诗眼在诗句中的作用不一而足。首先,可以翻出新意。如:“独恨太平无一事,江南闲杀老尚书”中的“恨”改为“幸”,“恨太平”是对天下太平的不满,“幸太平”是因天下太平而感到幸福,一字之改诗意不同。其次,可以增添情趣。如“白玉堂中曾草诏,水晶宫里近题诗”之“中”改为“深”、“里”改为“冷”,使得原来只是用以指示方位的“白玉堂”“水晶宫”,转眼间就显得雍容华贵、超凡脱俗。第三,靠它增强形象性。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秦观的“山抹微云,天连衰草”是取“抹”“连”的动作勾画出的线条轮廓。此外,有的诗眼关乎诗意的精确。如一首咏早梅的诗:“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梅。”若将“数”改为“一”,“一枝”就与“早梅”丝丝入扣了。

诗眼分为两种类型:“句中眼”和“篇中眼”。

一、句中眼。就是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字,能使诗句生动形象以至“活”起来的一两个关键字。一般是动词、形容词。

1.动词

例1:李商隐的《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中“逐”和“带”是诗眼。“逐”是追逐的意思,说柳枝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枝的蓬勃生气。本来是斜阳照着柳枝,秋蝉贴在柳枝上哀鸣,诗人却用两个“带”字反说柳枝“带”着他们,同样是化被动为主动,化客观死景为活景,表现了秋日之柳的不幸。两者形成鲜明的对照,表达了诗人的迟暮之感。

例2: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中的“蒸”和“撼”是诗眼。“蒸”是蒸腾的意思,形象地描绘了雾气蒸腾、湖面浩渺的特点。“撼”是摇撼的意思,描绘出了波涛汹涌的气势、雄伟壮阔的景象。诗句在写景中包含了作者歌颂太平盛世,想要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例3: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中“惊”字用得好。鸟儿的惊动反衬春涧的幽静,体现了诗人心境的宁静。

2.形容词

例4:王维《使至塞上》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和“圆”是诗眼。“直”写出烽烟劲拔、坚毅之美。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伤感的感受,用一个“圆”字就带出了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出了诗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于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

二、篇中眼。一般是指全诗中最为传神,最能使全诗生动飞扬的关键性词或句子。篇中眼是作者感情的喷发口,它能更好地显示诗歌的意境,往往熔铸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出情和景或者是景和理的有机统一。

例5:李清照的《醉花阴》,结尾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个“瘦”字,是全篇的词眼。它创造了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形象地概括了全篇的词意,画龙点睛,使思妇形象与凄凉环境显得十分协调。

例6:王维《送别》“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诗中的“不得意”三字,是全篇的诗眼,不仅交代了友人归隐的原因,表现了他失意不满的情绪,同时也从侧面表达了诗人自己对现实愤懑不平的心情。

例7:王之涣的《登鹳鹊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诗眼。这个句子使人们从登楼远眺的情景中激发起积极向上的精神,这里有向上进取的精神,有高瞻远瞩的心境,也道出了“要站在高处才看得远”的哲理。

不管是“句中眼”还是“篇中眼”,只要联系全诗,从景、情、理等角度去细心体味,总能品味出其间的精彩。

(作者单位:河南省淅川县一初中)

上一篇:谁偷走了我们的课本 下一篇:浅谈高中数学知识疏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