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舞蹈教育特点与技能培养策略

时间:2022-10-01 06:10:17

幼教舞蹈教育特点与技能培养策略

舞蹈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相应地,舞蹈教育技能是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理应掌握的专业技能之一。然而,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育强调提高学生的舞蹈表演技能,对如何在幼儿园中组织幼儿开展舞蹈教育活动不够重视,在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等方面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培养体系,舞蹈教育目标与幼教实践明显脱节。时常有幼儿园管理者反映新上岗的教师不会组织幼儿开展舞蹈教育活动。可见,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舞蹈教育亟需改革,要尽快确立与幼教实践相适应的舞蹈教育技能培养目标,探索达成培养目标的培养策略,以切实提高本科生的舞蹈教育能力。

一、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育技能培养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有必要把舞蹈的学科特点、学前教育专业特色、本科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幼儿园教育的发展需要以及社会对幼教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起来,综合分析幼儿园舞蹈教育的要求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育的特点,从而确定具有时代特点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育技能培养目标。

(一)幼儿园舞蹈教育的要求

幼儿园舞蹈教育的要求可以概括为如下方面:帮助幼儿感知、想象和创造幼儿舞蹈美;帮助幼儿体验舞蹈独特的美,形成初步的舞蹈美感;帮助幼儿积累舞蹈审美经验;引导幼儿学习简单的舞蹈动作技能。在整体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幼儿园舞蹈教育逐渐摒弃了传统的灌输式、训练式教育方法,摆脱了以传授技能为主的桎梏,丰富了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旨在促进幼儿整体、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幼儿园教师具备更全面的舞蹈素养,能从舞蹈艺术和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把握舞蹈教育的核心内容,深入研究教育方法,激发幼儿的舞蹈潜质,促进幼儿发展。

(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育的特点

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育除了要考虑幼儿园舞蹈教育的要求外,还有自己的特点。

1.量力性

舞蹈是以人体动作为表现手段的一门艺术,要求个体具备良好的运动素质,包括力量、柔韧性、灵敏性等。通常,6~12岁是身体柔韧性和灵敏性发展的关键期。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入学前大多未接受过相关的舞蹈专业训练,可以说已经错过了身体运动素质发展的最佳期。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育既要尽可能满足舞蹈学科体系的要求,又要尽可能符合本科生的身体发展特点,要量力而为。一般应降低基本功训练的难度等。

2.综合性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虽然在舞蹈基本功方面可能会略逊一筹,但他们在知识结构、学习能力与习惯、文化素质等方面具备一定优势,可以在幼儿舞蹈创编与教学等方面发挥自己的专长。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育要根据本科生的整体发展水平,充分发掘本科生的各种潜能,将培养目标定位为掌握幼儿舞蹈表演、创编、教学多元一体的知识和技能。

3.专业性和实用性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是未来的幼儿园教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育理应致力于培养本科生的幼儿园舞蹈教育能力。因此,舞蹈教育要强调专业性,重视实用性。本科生要深入了解幼儿园舞蹈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对常用幼儿舞蹈基本动作、幼儿舞蹈创编等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以便毕业后能胜任幼儿园舞蹈教育工作。

(三)舞蹈教育技能培养目标

根据幼儿园舞蹈教育的要求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育的特点,并根据舞蹈教学的基本规律,笔者认为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应具备一定的舞蹈素质和能力,掌握一定的舞蹈素材,掌握幼儿舞蹈表演、创编与教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1.具备一定的舞蹈素质和能力

这里所说的舞蹈素质和能力,是指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要具备开展舞蹈教育活动必备的身体运动素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舞蹈基本功。身体运动素质是舞蹈的生理基础,包括肌肉的力量、韧带和肌肉的伸展能力、关节的柔韧性、动作的灵敏性与协调性等。〔1〕舞蹈基本功是指借助良好的身体运动素质,按舞蹈的要求完成身体各部位基本动作的能力,主要包括基本功训练的把杆动作、中间部分和身韵部分的主干动作表达能力。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年龄已大,舞蹈基础较差,在舞蹈素质和能力训练方面要以直、绷、适度的软与开、灵活、协调以及动作的感觉为主,以腰腿能力和技巧练习为辅。例如,身韵练习以基本元素和简单动作学习为主,以帮助本科生获得初步的直、绷、软、开能力,改变上身的僵直状态,使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表现力得到相应提高,具备学习民间舞与幼儿舞蹈的基本能力。学习民间舞和幼儿舞蹈又能进一步提高本科生的舞蹈素质和能力,使本科生最终能演绎难度不是很高的舞蹈作品。

2.掌握一定的舞蹈素材

舞蹈素材是指各种各样的舞蹈动作。舞蹈动作是经过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人体动作,是一种艺术化了的人体动作。〔2〕经过四年的学习,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应掌握20套左右的基本功训练动作组合、10余套民间舞素材组合、40套左右的幼儿舞蹈素材组合。本科生还可以自主学习和创编舞蹈动作,建立自己的舞蹈素材库,以满足舞蹈创编和幼儿园舞蹈教育实践的需要。

3.掌握幼儿舞蹈表演、创编以及教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本科生经过四年的学习,最终会跳、会编、会教,能独立开展幼儿园舞蹈教育工作。从知识的层面看,要求本科生在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理解幼儿舞蹈美(包括幼儿舞蹈的内容美、形式美及其美的规律),了解幼儿舞蹈的表现形式,掌握幼儿舞蹈创作的基本要素和技法,了解幼儿园舞蹈教育的基本规律和方法。从技能的层面看,要求本科生能凭借一定的舞蹈素质和能力,掌握及表现30个左右的幼儿舞蹈作品,舞蹈动作基本灵活、协调,有较好的节奏感和表现力;能运用创作技法创编不同形式的幼儿舞蹈,包括律动、歌表演、集体舞等,能独立或合作创编各种形式的幼儿舞蹈作品10个左右,这其中能合理、规范地使用各类幼儿舞步及舞蹈动作,动作简单、形象、生动、夸张,富有童趣,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动作发展水平,所选用的音乐能与舞蹈动作相吻合,能较好地表现幼儿的生活和思想情感;具备较好的观察、分析、评价以及想象与创造等组织幼儿园舞蹈教育活动的能力,毕业前至少在幼儿园组织过5次幼儿园舞蹈教育活动。

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育技能培养策略

(一)课程结构

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育可由基本功训练、三大民间舞和幼儿舞蹈三块内容组成,既注重学科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更突出学科知识的专业性和实践性。

(二)课程内容

1.基本功训练

基本功训练是每个初学舞蹈者首先必须进行的专业训练,可以从根本上提高人的身体运动素质,从而提高舞蹈基本能力,为学习各类舞蹈奠定基础。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学习舞蹈的时间少,基础差,又错过了舞蹈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因此基本功训练内容宜少而浅。 “少”是指保留基本功训练的主干动作,如把杆动作保留擦地、蹲、小踢腿、小弹腿、大踢腿等,跳跃动作保留小跳等。“浅”是指只要求本科生掌握训练方法,领会动作要领,明确训练目的,能鉴别动作正确与否,不强求本科生动作的软度、开度、高度和速度。例如,大踢腿的高度达到90度即可。如果过分强调高度,本科生可能会因贪高出现弯腿、挫腰、送胯等问题。又如,站立以自然一位为主。如果过分强调开度,本科生容易出现倒脚背、抠胯等问题。脱离本科生实际水平的基本功训练,不仅达不到训练目的,而且可能会挫伤本科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在基本功训练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前后内容的关联性,以提高学习效果。

2.民间舞

学习民间舞,能有效提高本科生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和表现力,为幼儿舞蹈创编积累丰富的素材。我国的民间舞蹈丰富多彩,本科生在短短几个学期里是不可能全部掌握的。因此,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三大民族的舞蹈成为民间舞的首选内容。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本科生可以接受的动作,编成民间舞素材组合进行教学,如藏族的弦子和踢踏组合、蒙古族的肩和硬腕组合、维吾尔族的垫步组合等。也可以选择与专业比较接近的、表演趣味性强的民间舞素材组合进行教学,如藏族的送珠子、蒙古族的马步、维吾尔族的儿童集体舞等。教学中要遵循民间舞的教学规律,抓住民间舞教学的五要素,即基本体态、动律、步伐、节奏、配合,以舞蹈素材组合为主要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展开。总之,民间舞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意基础性和学前教育专业性的有机结合,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特色,突显实用性。

3.幼儿舞蹈

幼儿舞蹈包括幼儿芭蕾、幼儿民间舞、幼儿舞蹈基本动作、幼儿舞蹈形式、幼儿舞蹈创编等内容。幼儿芭蕾的教育目的旨在培养幼儿的舞蹈兴趣,提高幼儿的舞蹈素质和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既要学习幼儿芭蕾的基本动作,又要掌握教授幼儿芭蕾基本动作的方法,可以用唱游的形式,把芭蕾基本动作寓于幼儿歌舞游戏之中,以培养幼儿的舞蹈兴趣。如将一、二位变位跳的练习与“小青蛙捉害虫”的音乐游戏相结合,把变位跳动作巧妙地寓于游戏之中,帮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提高舞蹈能力。还可以尝试自主创新,如利用唱游形式提高幼儿的摇摆动作质量等。幼儿民间舞教学内容的选择可遵循风格与童趣相结合的原则,如选择彝族的《快乐的小诺苏》、维吾尔族的《手铃舞》、傣族的《小孔雀飞来了》、蒙古族的《小小挤奶员》等,旨在帮助本科生摆脱民间舞教学的程式化束缚,开阔思路,积累素材,提高舞蹈表现力。幼儿舞蹈基本动作由幼儿基本舞步和常用模拟动作两部分组成。基本舞步是从各个舞种中吸收、提炼、简化而来的,有小碎步、踵趾步、十字步、踏踮步等。一般可将步伐与若干简单的身体动作相配合,并配以简单的队形,编成兼具练习性和表演性的步伐组合进行教学。模拟动作主要根据被模拟对象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进行提炼,将若干动作(一般以3个为宜)进行组合,配以相应的队形进行教学。例如,舞蹈《小青蛙》由青蛙跳、青蛙叫和青蛙游水三套动作组合而成,配以圆形、品字形队型烘托意境。常用的模拟动作组合有鸡走、鸟飞、兔跳、摘果子等。这部分内容的实用性较强,可以为本科生日后组织幼儿园舞蹈教育活动,进行幼儿舞蹈创编提供大量素材。

幼儿舞蹈形式包含幼儿律动、歌表演、集体舞和音乐游戏等。除了可欣赏或再次呈现这类幼儿舞蹈形式的作品外,还要引导本科生掌握创作要领,组织本科生自主创作这类幼儿舞蹈形式的作品,以提高创作能力和教育实践能力。这些舞蹈作品可以在今后的幼儿园舞蹈教育实践中直接加以应用。幼儿舞蹈创编的基本内容包括幼儿舞蹈创编原则、幼儿舞蹈创编要素、幼儿舞蹈创编技法等。幼儿舞蹈创编基本内容的学习与其他幼儿舞蹈内容的学习应紧密结合、同步展开,从而促使本科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幼儿舞蹈创编的基本理论和技巧,提高舞蹈教育技能。

此外,可以考虑定期为本科生开设专题讲座,介绍常用的幼儿园舞蹈教育方法,如游戏法、整合法、探索法等,帮助本科生了解幼儿园舞蹈教育的各种方法,在教法创新上受到启发。还可以举办幼儿舞蹈比赛,为本科生提供呈现自己创编的幼儿舞蹈作品的机会,促使本科生在自编、自教、自演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要多为本科生提供到幼儿园见习、实习的机会,以有效提高本科生的教育实践能力。

(三)课程组织模式

以往,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舞蹈教育的课程内容一般以直线模式组织,即基本功训练民间舞幼儿舞蹈,虽然符合学科知识的逻辑性,但三块内容孤立呈现,不利于本科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可以考虑把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采用三线并行的组织模式,以实现幼儿舞蹈的融会贯通。具体来说,以必修课为主线,按传统的直线模式组织课程内容,其中幼儿舞蹈部分主要包括幼儿舞蹈基本动作和幼儿舞蹈创编两部分内容;以选修课为辅线,将幼儿舞蹈部分的其他内容贯穿到每个学期,如将幼儿芭蕾与基本功训练同步,将幼儿民间舞与民间舞同步,将幼儿舞蹈形式与幼儿舞蹈基本动作同步等;以实践活动为次辅线,主要包括幼儿舞蹈比赛、舞蹈专题讲座、幼儿园见习和实习等。这种三线并行的组织模式既符合舞蹈学科体系的逻辑性和系统性,符合舞蹈教学的基本规律,又突出了学前教育专业的特色,有利于培养本科生的舞蹈教育技能。

(四)教学方法

因为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大多舞蹈基础较差,所以教师要在教学方法上多下功夫,除了要帮助本科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本科生的舞蹈综合能力,提高他们的舞蹈教育技能。例如,可以采用同步练习法,在进行民间舞动作训练的同时学习幼儿民间舞。这种同步练习可以让本科生领悟如何将民间舞素材转化成幼儿民间舞,更符合幼儿园舞蹈教育实践的需要。也可以采用分解组合法,即先将复杂的动作有序分解,再按次序整合进行教学。例如学习“摇身点颤”动作,可以先逐一学习颤、点、摇,再逐步将三个动作加以整合。又如在学习整体动作时,可以先分解练习步伐、上肢和身体动作,再将三部分动作加以整合。由于本科生的动作协调性和模仿能力较差,这种分解组合法易于被本科生接受。教师还可以采用创造性模仿法,即引导本科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对原动作进行局部的变化发展,创造新动作。例如在学习了垫步与托帽、侧挑身的组合动作后,让本科生保留步伐,改变上肢或身体动作而创造出新动作。这种方法有利于发挥本科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也便于本科生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加以应用。教师可以组织本科生间互相评价,如两人一组互评互学、一人跳多人评、多人跳一人评等。这种方法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本科生观察、分析、评价舞蹈作品的能力。当然,本科生的自学也很重要。

(五)教学评价

技能达标评价一般在课程学习结束后进行。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舞蹈教育技能的考核可以由两项内容组成,一是让学生自选2分钟左右的曲目进行表演,二是由教师在预先给定的30个幼儿歌表演曲目中抽查一个,学生自唱、自编、自跳。实践证明,这两项考核内容既能体现本科生的舞蹈水平,又能反映本科生的舞蹈综合能力。当然,技能达标评价还要与过程性评价、比赛性评价等结合起来,最终评定本科生的舞蹈教育技能。其中,过程性评价包括每次本科生舞蹈表演后教师的即时性评价、本科生间的互评、本科生的自评等;比赛性评价则是通过比赛的形式,对本科生的团体舞蹈水平进行评定。比赛性评价一般在课程学习结束时进行。团体比赛是对本科生舞蹈综合能力的考核,也能增强本科生的团队意识、集体荣誉感及对舞蹈的兴趣,培养合作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不过,目前的教学评价体系偏重对本科生舞蹈表演与创编能力的考核,疏于对本科生舞蹈教学能力的评价。幼儿园实习环节本应是评价本科生舞蹈综合能力的最佳途径,但遗憾的是这一环节中的诸多因素是教师难以掌控的,比如实习幼儿园的舞蹈教育状况、实习指导教师的评价等,因此现行评价体系尚未将实习环节的评价纳入其中,不能很好地反映本科生的幼儿园舞蹈教育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舞蹈教育技能的评价机制有待改进。

上一篇:快递业发展现存不足与建议 下一篇:省域幼教事业现况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