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等院校民族文化认同与人际关系的辩证探究

时间:2022-10-01 05:13:18

民族高等院校民族文化认同与人际关系的辩证探究

1 概念界定和人际关系基本理论

1.1 概念界定

人际关系就是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属于社会学的范畴。中文常指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也被称为“人际交往”,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如何搞好人际关系也是一门学问。

在编织人际关系网的过程中,民族文化认同无疑是一种强大的武器。它既是走进别人精神世界的一把钥匙,又是与人和谐融通的纽带。可是,民族文化的高认同又会导致文化壁垒的出现,这样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良好人际关系的建构。

1.2 人际关系的基本理论

西方关于人际关系的理论主要可以分为三类:①一是人际交往理论;二是人际特质理论;三是人际激励理论。

人际交往理论主要包括符号相互作用论、社会交换论、T组理论等。符号相互作用论也叫象征往理论,是社会心理学家米德提出的,他认为每个交往者都有自己的一套符号系统,在人际交往中重视语言符号的作用,语言中所含有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都是人际交往的外在载体。这一理论关乎族群的文化认同。一个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形成因素错综复杂,但在这诸多因素当中,文化背景因素和社会背景因素无疑是最为关键性的因素。因为一个民族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文化抑或是一种文明的形成。而文化群体一旦形成了就又通过族群的认同去影响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这就是人际关系和民族文化认同的辩证联系。

2 人际关系建构中民族文化认同的历史溯源

人类的文明演化近万年,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人类逐渐走上了群居生活。群居生活是多人积聚在一起,进行共同的生产和生活,遵守由习惯形成的生产和生活规则。人际关系中有几对重要的关系: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同事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上下级关系;朋友关系;熟人关系。面对这诸多关系,我们要应用不同的心理战术,但他们有着诸多的共性,绝对有规律可探寻。

中国人的人际关系特征远不同于西方,这源于其独特的民族心理特质。众多的学者在这方面均做了相应的研究,也发现了众多有价值的理论问题。黄光国提出了华人社会人际交往理论模型,②认为中国人际关系可分为三类:情感性关系,用以满足关心、温情、安全感、归属感等情感方面的需要;工具性关系是强调物质利益的关系;混合性关系主要是由亲戚、邻居、同学、师生等组成的复杂的人际关系。

历史上的人际关系建构体现在很多方面,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过程中,我国各个民族之所以能形成各自的民族文化就源于他们族群之间的相互交往和相互磨合,最终形成了他们自己的文化符号。而随着这种文化符号得到广泛的认同,又会在这个族群的内部促成他们人际关系的和谐融通。而民族高等院校是一个民族文化光彩夺目的地方。虽然各个民族的文化在校园内部有着广泛的交流;但在各个民族的内部,依然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圈子。这种人际关系的高度集聚就形成了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认同。在这种文化认同感的指引下,各个民族被困于自己的民族文化小圈子。这样可能影响人际交往的广度,反而对人际交往会产生一种不利的影响。

3 人际关系建构与民族高等院校的文化认同的关系

良好人际关系的建构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但文化认同也是必然涉及其中的知识。现在由于社会关系趋于复杂,人际关系的建构也有一定的难度。

其一,在民族高等院校,构建人际关系首(下转第149页)(上接第84页)先分析对方乃至一个群体的心理特质和性格特征。每一个人,每一个群体的心理特质均千差万别。这就需要我们找出他们的不同点,按号入座。然后为自己向对方发出交往信号找一个兴奋点。在深交往的过程中,更要深入了解对方族群的性格。我们还要学着去尊重民族文化人的主体性。主体性是“人的那种永远不满足既存的生存机遇而去不断创造新的生命价值”。③所以我们要承认人性是复杂的,人的性格也是捉摸不透的,故我们在人际关系建构中对民族性格的深入研究,尊重主体性。

其二,在民族高等院校内,建构良好的人际关系理应合理定位不同群体的心理特征。社会运行有其自身的逻辑,那就是社会地位,个人背景相近的才有交往的可能性和预期性。故与人交往过程中,理应运用这社会心理现象。

4 民族高等院校人际关系建构过程合理运用民族文化认同感的至关重要性

人与人之间之所以能发生关系是基于共同的利益诉求,然而我们却不能因此忽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的人类学文化因素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民族文化认同感对人际关系的构建有以下重要的作用。

首先,民族感情的研究有助于寻觅到人际交往的剂。生活是务实的,人的感情是建立在现实生活基础之上的。现实生活就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和现实发展过程。④人是感情的动物。要想交上知己,建立真正的友情,就需要用真情换真心。需要我们在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时,有一种开放的心态。

其次,民族人格特征的研究更加有助于巩固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与人打交道时,完全可以细心地观察对方或者一个群体的人格特质。人格特质映射了一个人由于民族成长和个人教育背景不同而形成的因子。在民族高等院校,通晓了某一个人的民族人格特质,也就打通了通向其他不同民族内心世界的脉络。

再次,民族文化特质的探索同样有助于人际关系的构建。生活是一种无所不包的活动,那它自然也包括环境的影响。⑤那么,民族文化的认同自然也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双方有着共同的民族文化特质,就很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

5 如何在民族高等院校人际关系建构中更好地运用民族文化认同感

一方面,学习和民族高等院校人际关系构建有关联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基础知识。在民族高等院校,各个民族的师生,测量自己人际关系的状况,然后给自己的人际关系进行合理定位。对民族高等院校的人际关系状况的测查应结合自评和他评两种手段,检测民族院校中的诸多民族文化心理现象。

另一方面,敢于活学活用,在民族高等院校人际交往实践中适用民族文化认同感知识。这是民族高等院校人际交往所必需的,这也是善于总结,借鉴别人优秀思想的表现。但凡成功人士,他们的人际关系均是优良的,他们对人脉的淡漠和交往之道值得我们学习。

上一篇:试析高校在传承与创新大学文化中的作用 下一篇:身份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