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全面修订节能标准

时间:2022-10-01 04:50:10

北京全面修订节能标准

为推进节能低碳和循环经济发展,我国早已颁布了节能法、环保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法规。但是这些法规在实施时需要具体化、定量化、规范化才可以操作,需要标准作为技术支撑。11月3日,北京市《北京市推进节能低碳和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实施方案(2015―2022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将全面构建相互协同、互为支撑的节能低碳和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框架。根据方案,未来三年北京市拟制修订94项标准,到2022年,基本形成体现北京特色、指标水平先进、系统构成完善的节能低碳和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实现政府主导制定的节能低碳和循环经济标准全公开、监督执法全覆盖、强制性标准全执行、推荐性标准全部鼓励采用。

专家认为,该方案所确立的体系是国内首个省级的节能低碳与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具有较高的先进性、系统性、关联性和可实施性,将对首都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标准化促北京节能降耗

“十二五”以来,北京市以年均1.75%能耗增长支撑了年均7.7%的经济增长,万元GDP能耗仅为0.32吨标准煤,在全国省级地区最低。北京市节能降耗“成绩单”的背后,是200余项节能低碳和循环经济领域地方标准的推动和约束。

据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国洪介绍,北京市现行节能低碳和循环经济领域地方标准已经达到207项,其中能耗限额标准就有27项。

节能低碳标准如何促进节能减排?举例来讲,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家电、照明等产品都粘贴有能效标识,标注了产品的能效等级,有的是1级、有的是2级或者3级,为消费者准确传递了产品的能源利用性能水平,这个能效标识就是依据能效标准来实现的。又比如,主管部门对于像水泥、钢铁、氧化铝这种高耗能和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通过设定能耗限定值、新建准入值和先进值,为淘汰落后产能、严控新上项目、引导技术进步和能效对比提供了技术依据。截至目前,国家层面已了家用电器、照明器具、办公设备、工业设备等六大类共65项终端用能产品的能效标准,取得了显著的节能环境效益。

为推进节能低碳和循环经济发展,我国早已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但是法规的要求和规定通常比较原则,带有政策性,有效期较长,在实施时需要具体化、定量化、规范化才可以操作,这就需要标准作为技术支撑。由于当前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特别是高新技术领域,急需标准先行,产品遵循,谁掌握标准制订权,谁就掌握市场主动权。同时标准化与专利也有很大不同,通常情况下,专利影响只有一个或若干个企业,而标准影响却是一个地方产业或行业,甚至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因此国家也越来越意识到标准的重要性。

今年3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对于标准化工作改革、创新、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目标和举措。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节能标准化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成指标先进、符合国情的节能标准体系,主要高耗能行业实现能耗限额标准全覆盖,80%以上的能效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标准国际化水平明显提升。

2012年,经北京市政府同意,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市质监局、市财政局启动了北京市百项节能标准建设专项。近年来,根据《首都标准化战略纲要》《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标准化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节能降耗与应对气候变化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部署要求,北京市积极推进节能低碳和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并取得明显成效,现行节能低碳和循环经济领域地方标准已达207项,相对于2011年82项增加了152.44%,在全国率先构建省级的节能低碳与循环经济标准体系。

张国洪透露,在已标准中,不仅涵盖了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的标准,还包括了清洁生产、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与环境改善密切相关的标准,同时还有监督监测、碳交易等保障制度创新方面的标准,其中工业、建筑、交通三大重点领域的标准数达到127项,占已标准的61.4%。

这些标准已经在助推节能减排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比如2012年6月14日的《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使北京新建、改扩建居住建筑的单位面积采暖能耗指标在全国率先从节能65%提高到节能75%,并且通过强制使用太阳能和强制使用外遮阳等节能措施,使首都居住建筑综合节能水平达到同气候条件的发达国家先进水平。2014年11月5日的《城镇污水处理能源消耗限额》标准,是全国首个关于污水处理能源消耗限额的标准。按此标准执行,北京市清河污水处理厂二期在采用精细化节能降耗系统后,每吨水耗电量减少了0.016度,全年总用电量就减少了138万度,折合标准煤为558吨,节约电费108万元。

北京市百项节能标准制修订工作启动后,北京市实现了节能低碳与循环经济领域的多个子领域标准数量的零突破,带动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的迅速发展。北京市经济信息化委牵头制定的37项工业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领域标准,大多数没有国家标准及国内同类标准,填补了北京市乃至国内在相关标准制定领域的空白。温室气体管理子领域由标准空白增长为2项现行有效标准,预计未来三年内,该领域标准将增加至60项,为精细化管理温室气体排放提供标准化储备。同时,北京市首次制定了27项能耗限额类标准,占总数的13%。这些限额标准中不仅规定了现有企业能耗限额限定值,还明确了新建企业能耗限额准入值,提出了企业能耗限额先进值,其中限定值和准入值是当前必须要遵照执行的规定,随着技术进步,先进值未来将逐步转换成准入值或限定值。

领跑循环经济标准化创制

“十二五”以来,首都能耗水平不断降低,2014年三产比重已经达到77.9%,依靠调整产业结构和淘汰高耗能产业实现节能减排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需要更严格的标准引领来实现。

为此,北京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北京市质监局等部门,制定了《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将把百项节能标准制修订工程形成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固化下来,同时将进一步规范、优化节能低碳和循环经济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张国洪介绍,这个实施方案从正式启动编制到今天,已历时近半年,其间先后召开15次部门、专家、科研机构、行业协会、企业座谈会,书面征求20多个市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各区县业务主管部门意见,几易其稿,形成了实施方案。

制定《实施方案》的过程中,起草小组全面调研了国内外节能环保标准化发展现状、趋势,系统分析了北京市节能、低碳与循环经济标准化现状、存在问题和工作重点,构建了北京市节能低碳和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框架;征集了94项拟制修订标准需求,形成了拟制修订标准清单;分析了北京市节能低碳和循环经济标准领域207项现行、142项在研、94项拟制修订标准,明确了现行、在研和拟制修订标准在体系框架中的分布。

《实施方案》明确了未来几年标准化工作的五大任务。一是完善标准体系,全面构建相互协同、互为支撑的节能低碳和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框架。二是支撑标准创制,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与标准创制的对接机制,积极推进中关村国家级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设,增强标准对产业发展的催生促进作用。三是加强标准评价,建立地方标准后评价机制。四是强化标准运用,组织开展节能低碳和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试点,建立能效和碳排放“领跑者”制度,为北京市相关行业的准入标准提供支撑。五是狠抓标准落实,严格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严格执行建筑和交通节能相关标准,将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执行情况纳入节能监察计划,鼓励社会公众参与对节能低碳和循环经济标准实施情况的监督。

《实施方案》中,专门列出了北京市节能低碳和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框架,这个框架中涵盖了94项拟制修订的标准,分布在能源节约、碳排放管控、循环经济、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其中备受关注的碳排放监控占比最大,未来将制修订40项标准。

“这批标准不仅涵盖了建筑、交通、工业、服务业等重点领域,还包括了清洁生产、污水和垃圾处理等与环境改善密切相关的方面,同时还有支撑监督监测、碳交易等创新制度实施的标准,实现了多个领域零的突破,填补了北京市乃至国内在相关标准制定领域的空白,在全国省级范围内也属首创,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很明显。”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李爱仙说,众多标准里,如轨道交通节能技术规范、能效领跑者评价导则应该是国内首次提出,这些标准若能顺利完成并实施,将在全国范围内带来巨大的示范效应,对进一步完善国家及其他地区的节能低碳标准体系,促进标准化带动节能低碳工作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根据实施方案制定的目标,到2022年,北京市将健全完善方法科学、实施有效、更新及时的标准制定修订工作机制,基本建成体现北京特色、指标水平先进、系统构成完善的节能低碳和循环经济标准体系,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的标准化共治格局。

在未来的标准创制方面,北京市将支持本市节能低碳地方标准转化为京津冀通用的地方标准,加快京津冀标准一体化的进程。据北京市质监局相关部门负责人透露:“目前京津冀三地在养老、交通领域已经有2项标准统一,三地主管部门也正在商量其它领域实现标准的一体化。”

上一篇:情境教学法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巧用分类,提高教学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