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改推动教育升级

时间:2022-10-01 04:30:36

以课改推动教育升级

“我喜欢孙悟空,你看取经路上的妖怪都是他打的,多勇敢呀!”“我更喜欢猪八戒,胖胖憨憨的多可爱!”“猪八戒整天吵着分行李回高老庄,打妖怪也不积极,我不喜欢他。”……

这是南宁市江南区延安镇中心小学六(2)班学生何柏霖小组自发组织的一场“课外阅读讨论会”现场讨论的“时况”。像这样的讨论会,他们已经组织开展了一个学期。“以前总是自己读课外书,读过了什么也不记得,没有收获。(学校开展)合作课堂(教学改革)之后,我们组就组织起了这个讨论会。大家同读一本书,然后讨论,收获比以前多多了。”何柏霖告诉记者。

“合作”如今已经成了江南区延安镇中心小学师生们的“口头禅”。“这也是我镇6所试点学校师生们共同的‘口头禅’。”校长黄京能说,“开展合作课堂教学改革一个多学期,我们的老师学会了合作教研,学生喜欢上了合作学习。”

“这样的改变是预料中的。”江南区教育局局长陈小鹏话语中带着自信,他告诉记者,自2012年南宁市五一中路学校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学校试点合作课堂教学改革以来,目睹该校日新月异的教学局面,江南区教育局开始引导辖区内的中小学校陆续参与到此项改革中来,2013年7月是沙井片的10所小学,2014年7月―2015年7月是江西镇的10所学校,2015年7月是延安镇的6所学校。除了“合作课堂项目”,江南区还启动了其他一些教改项目,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张教改网在江南区悄然拉开,一种新的课堂生态正在江南区逐渐形成。

转变观念,激发课改内动力

“我们也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吗?”南宁市江南区富德小学教师李燕青到隆安县观摩合作课堂项目后产生了这样的疑问。李燕青告诉记者,当时同去的老师都有这样的疑问。而且说实话,第一次观摩合作课堂,她感觉课堂上的师生有点儿像作秀。

“可以说,每一个刚接触合作课堂的老师都有这样的困惑。这是推行课改的一个阻力。尤其是一些有经验的老师,要他们改变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形成的套路、模式,其中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陈小鹏将老师们的“作秀感”直接换成了“困惑”一词,是因为他坚信这是一个认识的问题,他同样坚信:只有改革,江南区教育才能升级、发展,“想想我们的老师出去参加赛课的成绩,想想我们的学生与其他城区学生的差距,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固步自封”?

按理,在广西影响力较大的课改模式还有不少,比如有效教育、高效课堂等,江南区为什么偏偏选择了合作课堂项目呢?陈小鹏如此解释:“我们的情况比较特殊,合作课堂教学改革最先是由五一中路学校自主引进、尝试的。该校取得成绩后,我们才组织其他学校对区域教育情况和各种课改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最终决定选择合作课堂。我们认为,合作课堂是广西本土的模式,更符合我们城区教育的特点。”

正如陈小鹏所言,教师的认识问题比如观念保守等是推行课改的强大阻力。为了破解这个难题,江南区教育局对教师进行了广泛而有效的培训。课改之初,江南区分层、分批对教师进行课改观念和技能上的系统培训,同时展开了大范围的联片教研活动。联片教研活动每月举行两次,由各片区中心校负责组织。活动中,每个学科安排一节公开课,然后组织教师就这节课出现的问题和平时实践中碰到的问题进行广泛研讨,并邀请专家现场把脉诊断。

“有效的培训和联片教研,渐渐打消了我的疑虑和困惑。看着自己从蹒跚学步到渐渐能熟练操作合作课堂,能带领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别提我有多高兴了。不单是我有这样的感受,我们许多老师都感受到了课堂、学生和自己的变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原来那些观望的老师,现在都积极参与课改了。”李燕青老师说。

“自上而下推进,然后由下而上扩大,是当下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也就是说,要先以行政力量改变教师的观念,使他们从‘要我改’向‘我要改’转变,然后由老师带动老师、学校带动学校,不断扩大课改的影响力,形成一种持续、长效的改革内动力。正是因为遵循了这样的规律,我们江南区的合作课堂改革才能达成今天这样的格局。”陈小鹏局长颇为自豪地说。

内外齐动,增强教师技能

“开始时我总在想,农村学生基础差,家庭条件也差,我们真的能实践合作课堂吗?”江南区江西镇平安小学教师彭秋宁直言,“但是经过合作课堂英才团队专家们的专业培训,我才发现这些想法是不对的。只要我们编写好‘两案’,做好引导,农村的学生同样可以表现得很精彩!”

彭秋宁口中的“合作课堂英才团队”是怎样一个团队?其在江南区合作课堂改革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了解之后才知道,“英才团队”实际是广西英才教育咨询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英才教育)所属的一支专事合作课堂教师培训的专家团队。2013年7月,江南区教育局决定在城区内逐步推开课改工作,与英才教育的合作便提上了议程。“说实话,我们本身并不具备自主研发、培训和深度钻研的能力,而专门抽出一批教师花长时间来研究也不大现实。所以,我们需要抱团取暖,借助第三方的力量,以确保课改培训的体系化、程序化、规范化,使课改得以持续发展。”陈小鹏局长说。

据英才教育首席培训师林洁菁介绍,与江南区合作是以项目形式进行的,由英才教育安排培训专家,分片区、多形式地对江南区的教师进行培训,既有针对小组建设、“两案”编写、课堂操作流程等基础性问题开设的系统性技能培训,也有针对一线课堂的把脉问诊、答疑解惑。林洁菁说:“我们在解读合作课堂理念的同时,更注重实操性培训,即以技能培训为主。有些课改最后夭折,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理论和实践技能脱节。”

自2014年秋季学期至今,短短一年多时间,彭秋宁老师就参加了数十次由英才教育开办的合作课堂教学技能系列培训。“几乎每个月都有3次,每次培训前我们会事先把问题罗列出来,然后由专家为我们一一解答。就拿编写导学案来说,刚开始我真不知道怎么去编写,总怕自己设计的问题不合适。经过多轮培训后,我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方法。”彭秋宁高兴地说。

在关注普及“面”的同时,江南区教育局还注重提升“点”。2013年,江南区教育局和英才教育合作成立了“培英班”。首期“培英班”学员有60余人,均是各片区的骨干教师。在接受相关培训之后,“培英班”学员要承担一定量的本片区和本学校的培训任务。南宁市江南区融晟小学教师潘美婷是“培英班”的一员,她告诉记者:“‘培英班’几乎每个星期都安排培训课程,内容涉及课堂观察、教学语言等方方面面,形式也多种多样,不仅有常规的培训课,还经常组织外出听课、调研。在英才教育专家的有效指导下,我们现在基本上都可以独当一面了。”

“依靠外力的同时我们也要培养本土专家团队,‘培英班’的老师就是我们的苗子,今后,他们将承担起江南区课改的培训任务。有了本土专家才能更好地保证课改的可持续发展。”陈小鹏局长补充道。

关注学法,让学生会学、乐学

“我们组是运用逐字解释法理解‘诧异’的,‘诧异’的意思是感到惊奇或奇怪。请问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

“刚才这个小组解释得很好,但我们小组觉得运用换词法会更好。我们把‘诧异’换成了‘不可思议’,因为我们都知道‘不可思议’的意思。这样,我们就能一下子理解‘诧异’的含义了。”

“我们觉得换成‘不可思议’不是很好,因为‘诧异’是两个字,‘不可思议’是四个字。我们认为换成‘奇怪’或者‘奇异’会更好一些。”

……

这场围绕“诧异”一词的争论发生在南宁市五一中路学校四(2)班的课堂上。类似的争论几乎每天都在该班上演。“在争论中,学生们并不是反复简单地强调某一个词语的意义,而是运用了语文思维方法,批评他人的观点,并将自己的思考过程呈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授课教师胡婷如是说。

学法指导,是江南区合作课堂改革的重头戏。除了根据教学内容和重点设计有梯度性的问题,江南区教育局还要求教师在上课时突出学法指导。如胡婷老师设计导学案时,便在“字词关”中以“小贴士”的形式,罗列出了换近义词法、逐字解释法、联系上下文法等常用的理解词语意义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使用语文分析的多种方法。

“我们会在学生的任务小纸条上提示学习方法,并在和学生一起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教会学生使用这些方法。这样的教学效果非常好。”江南区延安镇中心小学教师梁丽芳说。为了证明此话,她给记者提供了一份数据:合作课堂之初,她的班级总是那十个八个学生敢于展示,大半个学期后,全班五十几个学生都敢于展示了,有时甚至会出现争先恐后的场面。

江南区江西镇中心小学六(2)班学生邓凤兰所说的一件事,更是直接证明了学法指导的重要性。一次,邓凤兰的美术老师要外出学习,准备把当天的美术课改为自习课,但学生们不同意,说可以自己上。“我们就根据老师平时教的学习方法,利用学校的电脑自己去查资料、做PPT,上了一节很有趣的美术课。我还当了一回小老师呢。”邓凤兰兴奋地说。

为什么课堂展示会出现“个人秀”现象?胡婷老师认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少部分学生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方法,而更多的学生是按套路学,并未真正学会自主学习,“突出学法指导,能帮助更多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让更多学生会学、乐学,从而较好地解决了‘个人秀’的问题”。

“其实,注重学法指导,也是我们为课改‘去模式化’所做的一个重要准备。”陈小鹏局长解释说。在课改工作的顶层设计中,江南区准备按“入格”和“出格”两步完成教改任务。具体说,该城区是先从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开始,逐步改变他们原有的观念,使他们跳出原有教学模式,重新审视、定义“教”与“学”的关系。而关注学法指导,就是为了在教会学生学习的基础上,让老师从“教”中解放出来,完成“教学者”向“引导者”的身份转变,以充分保障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从而逐步去掉合作课堂的教学模式。

打造课改文化,构建教育发展网

走进南宁市江南区融晟小学,你会感受到浓厚的合作氛围。

3月10日,是该校英语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的日子。英语教研组只有3名教师,他们在这个学期的研究主题是“提高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在教研活动中,3名教师各自阐述活动设想,然后通过意见整合,确定最终的教研组研究思路:以活动为主体,让学生在实践应用中,逐步提高口语运用能力。

“别看英语组那么小,但是作用很大。他们通过团队教研,设计了一个在校内颇具影响力的‘英语文化节’,平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英文歌唱比赛、诗歌朗诵,到圣诞节的时候,老师还与学生一起完成一台节目。这是以前不敢想象的。”该校校长黎静芳说。该校2013年7月开始合作课堂改革,把合作的理念运用到学校管理,尤其是教研管理当中,明确规定每个教研组就是一个研究团队,每个学期每个团队要确定一个学期研究主题,然后围绕主题设计各项教研活动,要求每个成员负责其中的一项或两项任务,到学期末时,教研组再整合各位成员的研究成果,在全校展示。

“这完全改变了传统的教研模式。以前只是几个老师互相听听课、评评课,而且很多时候还是‘单打独斗’。现在则是一个团队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研究,大家会有很多想法和思维的碰撞,我从中收获很大,成长也很快。”该校教师周晓玲如是说。

据了解,作为江南区合作课堂改革的“领头羊”――南宁市五一中路学校,早在2012年便将合作理念渗透到学校的各方面工作当中,校园环境建设要求人人参与,教研活动要求团队协作、资源共享,而且这些理念都已成为该校管理的常态。其他如江南区沙井片区的学校以及江南区延安镇中心小学、江南区江西镇中心小学等课改试点学校,也都尝试着跳出课堂改革的圈子,从学校管理层面着力构建富于本校特色的课改文化。

“技术、管理和文化,是推动合作课堂改革不断前进的三个齿轮,而文化是其中的关键。技术和管理,保证了课改的实施,但如果没有形成文化,课改最终会走不下去。以文化之力推进,才能促进课改的可持续发展。”英才教育林洁菁老师如是说。这也是江南区教育局与英才教育合作之初提出的设想。因此,英才教育在负责技术和管理培训的同时,还要负责指导各个学校做课改文化的建设。

随着合作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如今,构建课改文化已成为江南区各学校的一个共识。“但这还不够,课改只是教育提升的一个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教育现代化、新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江南区的教育发展也应该紧跟时代步伐。课改是我们跨出的第一步,今后,我们会在深化课改的同时,进一步打通新教育、课改和数字教育之间的通道,逐步构建一张江南教育发展网,形成新的教育生态。”对于江南教育的未来,陈小鹏局长言语中充满了自信。

(责编 白聪敏)

上一篇: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下一篇: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