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时间:2022-10-01 02:35:40

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摘要】 目的评价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的研究方法,对29例颈性眩晕患者在C型臂X线引导下经皮穿刺到椎间隙靶点,用神经射频仪对靶点加热消融,循回治疗3个周期,每周期60 s,统计分析治疗前后的VAS评分和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结果共治疗29例患者54个椎间隙,临床治愈13例,显效7例,好转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9.7%;VAS评分和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明显改善(P

【关键词】 射频;消融术;眩晕;颈椎病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 and target ablation on cervical vertigo.Methods In a prospective self-control study,29 cases of cervical vertigo were treated with percutaneous puncture of intervertebral space under the guidance of C-arm imaging and then with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 and target ablation.The treatment course lasted three cycles with 60 s for each cycle.VAS score and vertigo symptom and function score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Results A total of 54 intervertebral spaces of 29 patients was treated.13 cases were cured clinically,7 cases effective,6 cases improved and 3 cases ineffective,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9.7%.The VAS score and vertigo symptom and function score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P

【Key words】 Radiofrequency;Ablation;vertigo;Cervical osteoarthritis

颈项部外伤是军事训练损伤的常见类型。多次外伤或长期劳损可加速颈椎退行性改变,使脊椎内外平衡失调,引起颈动脉颅外段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导致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即颈性眩晕。虽然治疗颈性眩晕的方法颇多,但未见有关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治疗的报道。我院自2008年1月~2010年1月,应用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治疗颈性眩晕患者29例,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顺序选择在全军软伤治疗与康复研究中心住院的29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0例,女9例;年龄42~63岁,平均51岁;病程7~26个月。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头晕、头胀、恶心,旋颈试验阳性眩晕。除眩晕症状外,不同节段椎间盘突出的患者还伴有相应的颈部疼痛、上肢麻木、耳鸣、视物不清、心前区不适、胸闷、心悸、偏头痛等。经相关检查和多学科会诊,均排除神经科、眼科和五官科眩晕性疾病。颈椎正侧位X线照片显示:29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钩椎关节骨质增生,15例有颈椎生理曲度消失和反弓,9例有不同程度的颈韧带钙化;MRI检查显示:全组患者C3~C7均有不同程度的椎间盘变性和突出,椎体均有不同程度的退变。其中C3~C4椎间盘突出19例,C4~C5椎间盘突出17例,C5~C6椎间盘突出10例,C6~C7椎间盘突出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颈性眩晕的诊断标准[1],其中6例有军事训练相关颈部外伤史。

1.2治疗方法

1.2.1设备材料意大利产C型臂X线机,北京北琪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产R-2000B型射频热凝仪,与之配套的穿刺针和相应电极。

1.2.2术前准备所有患者均拍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并行颈椎MRI检查。常规行术前准备,术前30 min给予安定10 mg、阿托品0.5 mg肌注。连接心电监护仪并建立静脉通路。

1.2.3确定靶点根据颈椎正、侧位片和MRI片,找出椎间盘突出部位致病的一个或多个靶点,根据其在MRI等影像学资料上的立置,计算好靶点位置并明确穿刺路径和深度。

1.2.4手术方法患者仰卧于专用手术床上,颈部垫软枕,使颈椎椎间隙增宽以便进针。应用C型臂X线机正位照射,标记病变椎间隙穿刺点,常规消毒并铺无菌洞巾。局部浸润麻醉后,在颈部前外侧用左手食指和中指皮外推移,分开颈动脉鞘和气管。指尖下有明显骨质感后,在C型臂X线持续监测下,用右手持18 G穿刺针沿标记点及标记方向刺至椎间盘,反复检查确定针尖位置无误后拔出穿刺针芯,连接射频电极,开始进行感觉、运动刺激试验,此间反复询问病人有无不良反应,小心将温度升高到60、70、80、90℃,加温时间分别为60 s,直至原有患病肢体有温热感,再予92℃持续60 s循回3个周期,进行热凝。治疗结束后拔出穿刺针,按压5 min后外敷创可贴。

1.2.5术后处理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和甘露醇3 d。对于出现颈部疼痛者,给予口服消炎止痛药、神经营养药及微循环扩张药。术后绝对卧床6 h,相对卧床3 d。立位和坐位时佩戴颈部围领2周。

1.3疗效评估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和治疗后3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眩晕程度,由病人自我判断,0表示完全无症状,10表示症状严重难忍;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评估,该量表包括五大项: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每项均分为5个等级,全表满分为30分[2]。同时观察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自身配对t检验,P

2结果

本组29例患者共治疗54个椎间盘。全组患者均手术顺利,手术持续时间60~80 min,平均75 min。有13例患者于术后即刻眩晕及头痛症状消失,7例于术后5~7 d显著缓解,6例术后1~2周逐渐缓解,3例改善不明显,总有效率89.7%。术后未发生不良反应和其他并发症,住院时间8~15 d。对所有患者进行了门诊或电话问卷调查,随访时间2~12个月,平均9.5个月。VAS评分变化情况(表1),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变化情况(表2)。

3讨论

颈性眩晕是椎动脉或颈交感神经受颈部病变的压迫和刺激,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干、小脑及前庭系统缺血缺氧而致的以眩晕为主的临床综合征[3]。其主要致病因素可能为:颈椎间盘退变、突出和颈椎骨质增生,导致椎动脉机械性受压[4];颈部交感神经受到周围组织的炎性刺激导致椎动脉痉挛;颈部肌肉韧带反应性水肿,病理信号不断通过深部感受器传入脊髓和脑部;颈椎节段性不稳,颈部活动时刺激椎动脉壁交感神经,导致椎动脉痉挛等[3-6]。由于颈性眩晕的表现复杂多样,临床上多经五官科、神经科和眼科等相关科室排除了耳源性、眼源性和中枢性疾病后,结合眩晕与颈部活动的密切关系及相应影像学资料作出诊断。

研究显示,颈性眩晕患者常伴有颈椎间盘突出,应用微创介入治疗颈椎间盘突出对伴有颈性眩晕的患者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即时效果[7-8]。本组29例中有13例术后即刻眩晕和头痛症状消失,7例5~7 d后显著缓解,总有效率达89.7%。其机制可能为:①射频电流直接作用于颈椎间盘突出部位,消融部分髓核组织,降低椎间盘内压力,减轻了对神经根、硬膜囊或脊髓的压迫。②射频治疗使周围组织的温度在短时间内升高,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性反应[9]。③射频对交感神经丛和椎动脉的近距离理疗作用,使水肿的软组织和交感神经丛水肿消退。④射频使纤维环裂隙重新连接、加固,改善了纤维环的生物力学状态,提高脊柱运动节段的稳定性,进而恢复颈椎周围韧带张力,稳定受累椎体,减轻椎旁韧带和水肿肌肉对椎动脉的挤压或对椎旁交感神经丛的激惹,减少对椎动脉痉挛的诱发[8,10]。

本组6例患者曾有军事训练相关颈部外伤史,提示颈部外伤与颈椎间盘突出相关,也可能是颈性眩晕的致病因素。此外,本组3例伴有严重钩椎关节增生和项韧带钙化的患者,虽经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治疗但效果不佳,提示对于伴有严重颈椎骨质增生的患者,在解决椎间盘问题的同时应行其他相应治疗。对于这些患者而言,增生和钙化也许是较椎间盘突出更主要的致眩晕因素。

本组研究结果表明,颈椎间盘突出可能是颈性眩晕的重要原因之一,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相关性颈性眩晕的有效方法。并且具有局麻下进行、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创伤微小、安全程度高、并发症少、患者容易接受和增加颈椎稳定性、可多个椎间盘同期治疗或重复治疗等优点。关于其长期疗效,有待更大样本、更长时间的前瞻性多组对照研究。

参考文献

[1]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等.实用骨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468.

[2]王楚怀,卓大宏.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估的初步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13(6):245-247.

[3]郭新军,朱卉敏,王衡,等.经皮穿刺等离子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颈性眩晕[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8,23(8):687-688.

[4]任龙喜,赵巍,张彤童,等.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观察[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06,15(4):205-209.

[5]于泽生,刘忠军,党耕町.颈椎不稳在交感型颈椎病发病中的作用[J].中华外科杂志,2002,40(12):881-883.

[6]顾韬,袁文,王新伟.对颈性眩晕的认识和诊治现状[J].脊柱外科杂志,2006,4(6):381-383,384.

[7]戎利民,董健文,刘斌,等.髓核低温消融术治疗颈性眩晕[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8,13(9):398-400.

[8]朱杰诚,镇万新,王多,等.经皮激光颈椎间盘减压术的临床应用[J].中华骨科杂志,2003,23(6):349-352.

[9]杨有庚,任宪盛,程杰平.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J].脊髓外科杂志,2005,3(2):65-68.

[10]郑光亮,陈镇浩.痛症的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97-198.

(收稿日期:2010-01-27)

上一篇:论疗养院的金子招牌 下一篇: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军队疗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