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浑厚 草木华滋

时间:2022-09-26 04:28:05

黄宾虹是20世纪中国画坛学养渊博、著述宏富、山水画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一位杰出的绘画大师。他一生探索,笔耕不辍,是少有的高寿多产画家。在近现代美术史上,黄宾虹的绘画作品被公认为:面貌最为繁杂,风格最为多样,笔墨最具特点,变化穷尽妙理,理法最为严谨。近日,浙江省博物馆和吉林省博物院联袂举办了黄宾虹书画作品展,从展出的七十余件黄宾虹不同时期创作的书画作品中,我们可窥见到黄宾虹书画艺术之博大精深。本文选取此次展出中的部分绘画精品佳构加以赏析,从中不但可以体味到黄宾虹绘画艺术的魅力所在,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黄宾虹山水及花鸟画作品的理解。

黄宾虹(1865―1955年),名质,字朴存,中年后号宾虹。祖籍安徽歙县,生于浙江金华。他最初学画于陈春帆,后力攻山水,并将我国的山水绘画上升到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他笔下的花鸟草虫,能遗貌取神,奇趣有致。他对画论、画史也深有研究,且将诗人、书法家、篆刻家融为一身。他的诗文清隽疏朗;书法篆刻,饱含金石之气。黄宾虹先生一生的绘画作品积稿盈万,但他从不斤斤于润金之有无,其绝大多数书画作品均无偿赠予博物馆和友人,仅捐献给浙江省博物馆的书画作品就有五千余件。解放后曾任中国美协华北分会副主席。著有《中国画史纲》、《黄宾虹画语录》等多部著作。90岁寿辰时,曾被国家授予“中国人民的优秀画家”之称号。

黄宾虹的许多山水绘画作品都是从生活中来的,他十分重视师造化,认为:“师古人,不若师造化。”他曾满怀创作激情游历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以“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丽”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以“不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不求修养之高,无以言境界”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曾九上黄山,五上华山,四上岱岳,其山水画作品元气淋漓,笔力圆浑,墨华飞动,浑厚华滋,被誉为一代宗师。他的画在用墨用水上大有独到之处,其山水画特点是“黑密厚重”,但虚实得当,善藏善露,成就极高。当今学术界认定黄宾虹山水画风的形成有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60岁以前。他从18岁随陈春帆学画开始,经过了四十余年的学习传统过程。先师新安画家前辈查士标、李流芳、弘仁等诸家,后师沈周、董其昌等大家,查士标疏散润秀、纵横淋漓,沈周苍辣逸秀、柔中带刚,董其昌古雅秀润的画风对黄宾虹早年都颇有影响,后来他又转益多师,学习了邹之麟、恽香山、石??等画家的作品,通过长期的学习,逐渐形成了他早期轻逸疏朗的基本面貌,这一风格学术界给他定义为“白宾虹”。黄宾虹早期绘画作品的章法结构多从古人中来,皴法多为披麻及牛毛皴,并有短笔点苔,用笔“笔笔分明”。从中可见明人“枯硬”之痕迹。《登高望远图》(图1)即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在这幅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黄宾虹在借用明人沈周、文??明的视点和方式来上追宋人,在体式上偏向荆、关的“北方画派”以至北宋末年李唐的绘画风貌,雄姿伟岸,可居可游,但在用笔用墨及设色上,仍摆脱不掉明人的笼照,较之北宋绘画要柔淡、明丽、清新一些。《水墨山水图》(图2),从此幅绘画风格来看,当为他早期的作品。黄宾虹在《八十自叙》里曾记载,在歙县期间,常在族亲好友家中观摩他们所藏的古人书画真迹,而“尤爱董其昌、查士标,习之又数年”,这幅作品即可为证。明末大画家董其昌倡导“南宗”,以披麻皴为主的柔韧线条构筑物象,辅之水墨清润,造境或“平淡天真”或“疏野荒率”,董其昌属前者的代表,查士标则侧重后者。查士标是黄宾虹的乡梓先贤、新安画派中人,也是黄宾虹早年重要的取法对象之一。这幅作品中,远景峰峦淡逸,近处茅亭船只,几株树木耸立眼前,一派寂静景象,查士标的影子仿佛就在其中。

第二阶段为转型阶段(60―85岁)。游历写生对画家是一个吸收养料、丰富题材、转变手法、形成观念的重要阶段。1923年黄宾虹自上海至安徽贵池,游览鸟渡湖、秋甫、齐山。一路风景甚佳,促动他第二年再游贵池,从自然风光中去寻找作画的突破口。1928年黄宾虹65岁以后,他的足迹遍及蜀、粤、闽、桂,西湖、富春、维扬诸胜景他更是饱游细看,此时他画画不惟写实、录景,而是从大自然中吸取古画中没有的东西,活灵活现的画作临本就在眼前。他一方面悉心揣摩大自然的千变万化,着意在如何使得“造化入画”,汲取天地造化之精华;另一方面,他“搜尽奇峰打草稿”,为日后能证悟、创造“画夺造化”之佳作,积累了数以万计的绘画素材。由此之时,黄宾虹的绘画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逐渐舍弃新安画派的疏淡清逸,选择了元人吴镇的画风,学习其黑密厚重的积墨风格,由“白宾虹”逐步过渡至“黑宾虹”,其绘画风格也变得苍浑、清润、华滋。《溪桥沽酒图》(图3),此幅一眼望去,山峦重叠,林木扶疏,云雾缭绕。远景山峦起伏,古树苍郁;中景山腰平坦处,几间房屋,错落有致;前景为一人过桥沽酒,桥下水面停泊一只小船,一人坐于船头独自垂钓。此图以山衬水,以水烘山,使山水发生了相互为美的密切关系。这幅画面尽管崇山峻岭,林木丛生,层次颇多,但画面仍清妍秀润,意趣生动。构思平中见奇,近取其质,远取其势,不落寻常蹊径,笔墨枯润相间,有虚有实,繁而不乱,这与画家长期的艺术实践分离不开,此时其画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从此幅绘画作品中能充分体现出黄宾虹“峰峦浑厚,草木华滋”的艺术风格。《桂水月洞图》(图4)这幅作于黄宾虹83岁的佳作,是他绘画风格从清逸疏朗向浑厚华滋演变的一幅作品。此图虽取材于常见的自然景色,然而树木朦胧苍翠,山石深秀葳蕤,屋宇相叠有致,呈现出一派生意盎然的气象。技法上,以斑驳凝练的墨线勾勒山石树木的形质,再用湿笔晕染,尤其是着色,已从渍墨法发展到渍色画法。色渍满溢、流彩飞扬,使色墨浑然一体,加上那几笔淡墨勾勒而成的远山,以渍色铺垫,具有一种超越视觉的美感。画中点景人物精致准确,形态生动,起到了“画眼”的效果。这种以情定景,以情写景的艺术处理手法,令山水绘画意蕴的生命散发出大自然无限的活力。

第三阶段为成熟期(85―92岁)。1948年黄宾虹从北平应聘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至1955年谢世,这七年是他的晚期创作阶段。此时他的绘画创作达到了艺术之巅峰,其笔下的绘画作品愈臻化境,无一笔是笔,无一笔是墨,而又无一笔非笔,无一笔非墨,黑密浑厚、润泽华滋的风格更趋纯粹,技法也更精进圆熟。这时黄宾虹先生把历年游历写生画稿近万件带在身边,全力以赴进行创作,有的在原写生稿上进行皴染,亦有的按记忆与写生稿重新进行创作,经过融汇贯通,最终形成了自家风格“黑宾虹”,其特点是黑、密、厚、重层层加染。此外他还进行了“水墨丹青合体”,即在水墨画中用点染法,将石青、石绿、朱砂作皴,这是黄宾虹的又一奇想,欲将中国山水画的两大体系(水墨与青绿)进行融合,到了晚期他实现了这一伟大创举。《山水图》(图5)是一幅凝聚了宾虹老人一生笔墨艺术探索的精华之作。在这幅作品中,宾虹老在疏笔勾勒山之骨架体貌的基础上,用亦点亦皴式的短笔触,以中锋屈铁之力,掷落万点之墨,使其“墨泽中浓丽四边淡开,得自然之圆润,笔迹墨痕,跃然纸上”,呈现出“骨架疏野洞达,肌肤淹润细密”,“华滋浑厚,秀润天成”之万千气象。他借助笔墨书写对天地万物的感悟,“道成而上,艺形而下”,“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凭借“沿皴作点三千点,点到山头气韵来”,恣意涂抹狂扫,却了然洞达至随心所欲不越矩的境地。越是晚年的黄宾虹越注重墨法创新,老人将墨法、色彩、光影相渗相合,相得益彰之妙法理趣,在此画中表现得超凡入化,浑然天成。如此“格意高古,墨妙笔精,景物幽闲,思远理深”之作,非一墨宗师,非对天地之“道”参悟到一定境界是无以达到的。《设色山水图》(图6),此幅虽未署年款,但无疑是这期间的典范之作。一面山麓几乎占满整个画面,浓墨、设色,层层积染至碑椎般黝黑,但光润如玉、浑然如雕塑般具有撼人心魄的体量感。虽“千笔万笔无笔不简”,画境单纯而丰富,密实中隐约的虚白处,天然而通透,观者能感受到山体内的呼吸与天外云气共吞吐。在高山密林深处有一长者问路于一童子,画面空灵静谧似一首无言诗。全图章法、笔法、墨法俱佳,意趣高古静穆,是画家少见的精品佳构。

黄宾虹的写意山水画以“峰峦浑厚”而著称于世,他以一代山水画大师的面目出现在人们面前,并已逐步走入更多的百姓生活中,但他的花鸟画成就却鲜为人知。纵观此次展览,当我们的目光从他的山水绘画转移到花鸟画作品时,不难发现黄宾虹的花鸟画世界同样魅力四射,作为一位典型的“借古开今”的画家,黄宾虹有着深厚的传统功底,且修养全面。他的花鸟画虽属于“偶尔为之”,但“含刚健于婀娜”的内美情致,以及简约淡雅、轻松自然、不流作家习气等绘画特点使人胸襟舒适,仿佛令人置身于另一个世界。现代著名大写意花鸟画家潘天寿先生曾对黄宾虹有过这样的激赏:“人们只知道黄宾虹山水画绝妙,不知花鸟更绝妙,妙在自自在在。”

黄宾虹先生的花鸟画与他的山水画具有同样的艺术品味和深度。黄宾虹认为画山水要有神韵,画花鸟要有情趣,并且在创作中极力体现,他的花鸟画不像山水画那样层层累积,大多构图简洁,轻松自然。从此次展出的多幅花鸟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许多花鸟画与其山水画作品一样,都比较注重写生,与此同时,他在绘画的过程中又不断尝试和实验新的技巧和方法,把文人的深厚学养和艺术家特有的细腻和敏感都渗透到花鸟画作品中。他推崇以书法的笔法和金石的趣味作画,一波三折,含蓄有力,刚柔之中而变化万千,下笔重,运笔狠,点、曳、斫、拂、披、转、顿、挫,方法多变,技巧纯熟,或快或慢,或齐或整。在用笔上他又有特别的优势,讲究平、留、圆、重、变;用墨上他强调笔墨“淋漓而不臃肿”,尤其是关于宿墨与清墨诸法进行突破性的研究与运用,有浓、淡、破、泼、积、焦、宿七墨,这使他的花鸟画别开生面,洋溢着特有的“黄宾虹”之味道。正是包括宿墨与清墨这类历来为花鸟画家视为大忌的墨法的渗透与移入,才熔铸成黄宾虹花鸟画华滋浑厚、秀静妍润的魂魄。黄宾虹的花鸟画在用色上更是出奇的好,相对其山水画来说变化也更加丰富,他能够率真地去吸收民间色彩的感觉,一些作品中有显著的民间瓷绘色彩的特点,青绿和玫瑰红的运用特别的得心应手,有民俗感而无尘俗味,恰到好处的各种颜色的结合真可谓浑然天成。与此同时,他还特别注重用“脏”色和“浊”色,很多作品初看灰蒙蒙的一团,细看里面却包含着各种不同的细微变化,丰富厚重,精妙之至。《牡丹图》(图7)、《设色花卉图》(图8)及《莲塘秋趣图》(图9)即是黄宾虹此次展出中的三件花鸟画精品佳作。

纵观整个画展,细细品味黄宾虹先生的一幅幅绘画作品,我们不难理解先生笔下所追求的艺术境界,其高山峻岭须以华滋草木、繁英秀萼以至鸟飞虫鸣,这才足以完整表达出黄宾虹心中眼中的“大美”,拈花一笑慰平生。我们相信,既有悲天悯人之情怀,又具“自自在在”之品性,才是黄宾虹完整的情志、圆满的生命。我们徜徉在黄宾虹先生的绘画世界里,终于可以感悟到高山峻岭与水流花放乃是黄宾虹绘画艺术的一个完整体现。(责编:唐陌楚)

上一篇:这枚钱到底是真还是假? 下一篇:硕大无朋\举世无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