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阳澄湖水环境的治理

时间:2022-10-01 01:18:48

探析阳澄湖水环境的治理

摘要:阳澄湖流域水质恶化、水污染日益严重的原因主要是:人口增加、经济增长带来的巨大压力;面源污染严重, 农业面源作为主要的氮、磷排放源未引起足够重视;本文针对阳澄湖水环境整治的紧迫性, 对饮用水源地的保护措施、面源污染的治理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阳澄湖; 水环境; 治理;

中图分类号: TV212 文献标识码: A

阳澄湖是苏州市重要饮用水源之一, 担负着苏州市区、昆山市以及沿湖乡镇近百万人饮用水的供给任务。为实现阳澄湖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苏州市政府要求通过实施阳澄湖水环境的治理工作, 提高阳澄湖保护区的水环境质量, 改善阳澄湖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保障苏州饮用水源地的水质安全。

一、阳澄湖的水环境现状

阳澄湖南北长约17 km, 东西宽约11km, 湖内两条东北-西南走向的狭长半岛, 将湖体分为东湖(占44.08%)、中湖(29.03%)和西湖(26.89%)三部分, 三湖之间彼此有河流港汊相互贯通而汇成一体。阳澄湖湖体正常水位为2.90m,平均水深为1.43m,水面面积约为113km2,湖体蓄水容积为1.7 ×108 m3。

根据近年阳澄湖监测断面水质报告可知,阳澄湖水体TP浓度偏高,存在蓝藻暴发的风险。选取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评价湖泊富营养化程度,结果表明阳澄湖整体属于富营养化湖泊,部分水体已由轻度富营养化变为中度富营养化。其中2007年3月―5月湖体水质恶化明显, 达到重度富营养化级别。就阳澄湖水体的现状而言,其富营养化程度虽没有太湖严重,但2007年的太湖蓝藻暴发事件也为阳澄湖的水环境保护敲响了警钟。

二、阳澄湖水环境治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和科学研究的深入,阳澄湖流域经济结构、水生态系统和水环境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很长时间内,环境整治工作的重点一直围绕工业点源的治理,忽视了农业面源、生活面源污染存在的问题。阳澄湖湖水总氮超标现象严重,总磷浓度接近蓝藻暴发警戒线,农业污染源排放的大量氮、磷等污染物对阳澄湖水质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湖体富营养化进程。非点源污染控制在湖泊综合治理中的地位愈发受到重视,而阳澄湖非点源污染模型的研究尚属空白,使非点源污染治理缺乏基础依据;河湖与地下水互换及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研究、湖周边湿地生态功能研究、微污染水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阳澄湖污染防治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等都没有全面展开。技术基础研究的不足致使采取的治污措施针对性不强或治标不治本。同时,已有的研究多按政府职能分别立项,将水域的系统性综合问题分离研究,河道整治、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实施相脱离;以流域为对象的一体化系统研究不足,对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不够深入,技术集成与成果转化率低,尚没有系统性强、技术经济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和实施方案。

三、阳澄湖生态水环境治理的措施

1、完善区域污水处理系统建设

①达标尾水生态处理技术研究及示范。加强尾水的天然湿地处理、人工湿地处理和土地处理技术的研究,并实施工程示范。通过水、土壤、微生物、水生植物、水生动物、氧气、阳光等自然要素, 利用水-土壤-微生物-植物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和各单元的综合净化能力,对尾水进一步进行净化处理,通过营养物质和水分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实现尾水的无害化和资源化。

②城镇生活污水深度处理与再生利用技术研究及示范。针对阳澄湖流域城镇规模和经济条件,开发出适合的污水处理及再生回用技术。以污水为原料,利用生物技术生产可再生能源和产品;研究开发市政、农业、生态等利用和循环用水的水质保障技术。

③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处理处置与资源化技术集成及示范。研究阳澄湖地区农、林及绿地土壤的污泥改良技术,将污泥应用于农田、菜地、果园、林地、草地、育苗基质等类型的土地中, 改良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肥力、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开发污泥高效低耗的堆肥与复合肥制备成套技术,并实施工程示范。重点研究污泥半干化和高温好氧堆肥关键技术,对污水处理厂脱水污泥进行半干化处理,在高温条件下利用好氧微生物菌群对污泥堆肥发酵,制取高效、安全的新型生态肥料。

2、加强水源地保护

①建设人工湿地净化水源地水质。阳澄湖上设有三个水源地,分别为苏州市阳澄湖湾里水源地、昆山傀儡湖水源地和庙泾河水源地。阳澄湖湾里饮用水源地位于阳澄西湖,由于阳澄西湖湖体水质超标现象较为严重,目前该取水口已停用。为保证其他两个饮用水源地的安全,在北河泾入湖区域建设17hm2的湿地保护区;在入傀儡湖输水通道两侧建设30hm2的湿地保护区,通过人工湿地净化取水口上游来水水质,增强水源地的抗干扰能力。

②完善水源地水质监控预警系统。在现有水质监测基础上,根据水质的时空变化、入河排污口及支流进口分布等情况,健全和完善水质监测站网络,构建监测信息中心和监测站两级数据监测网络系统,大力提高水质监测系统的机动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自动测报能力, 实现不同环境监测系统间的协调和区域环境监测信息数据的共享。

③增强蓝藻暴发的应对能力。蓝藻打捞工作责任到人,应急措施有序开展。明确各地政府及相关部门职责、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落实相关负责人、配备打捞船只应对突况。在蓝藻生长旺盛的季节需加强水源地水质监测,一旦出现蓝藻暴发则应有序开展蓝藻打捞工作,并将打捞上岸的蓝藻运送到指定场所处理。当饮用水水源受到严重污染时,应启动应急预案, 确保市民的生活供水。

3、实施生态修复提升环境容量

①主要入湖河道整治。构建健康河湖模式,研究入湖河流(或河网)水量调配与水质控制技术,实施河流、浜、岔、塘生物强化净化组合技术,不同尺度和功能河道生态修复技术与重污染河道生态重构技术,入湖河口生态净化工程技术,以及湖滨带生态修复与重建技术等。研究底泥疏浚、处置及农田利用关键技术,研究疏浚清污的湖底生态系统重构技术、湖底基质改造与稳定构建技术及工程示范。对元和塘、张家港、莫城河、辛安塘、界泾河、渭泾塘、北河泾和蠡塘河等8条主要入湖河道进行整治。

②阳澄湖湖体修复工程。缩减阳澄湖内围网养殖面积,是减少湖体污染的最直接途径。渔业部门应按照《苏州沿阳澄湖地区控制规划》要求对禁养区的围网进行尽快拆除。建立生态水产养殖模式是控制水产养殖污染的另一重要途径,鼓励发展自然水域放养,优化养殖结构, 通过配方饲料、精准投饵、合理调整品种结构等措施减轻围网养殖对水体的污染。阳澄湖内围网养殖面积从7866hm2缩至2133hm2,部分拆网还湖区域水生生态破坏较严重,需要及时补栽沉水植物,可采用人工种植方式,在湖体沉水植物破坏区域种植苦草、轮叶黑藻、狐尾草、金鱼藻、马来眼子菜、微齿眼子菜、小叶眼子菜等,并促进沉水植物生长区面积的外延与扩展,使全湖区水生植被面积逐步达7199hm2以上。《苏州沿阳澄湖地区控制规划》将阳澄湖岸线按功能分为生态岸线、产业岸线、公共生活岸线、水源保护岸线、环岛岸线等五类, 应依据其不同功能要求, 结合湿地现状对阳澄湖湖体长为47km的岸线进行生态修复。

结束语

阳澄湖水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通过污染源头控制、增加过程削减控制、末端强化控制、提高整个流域水环境的管理水平,早日构建阳澄湖水环境的健康发展模式,使之与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董雅文.苏州市相城区水环境状况及污染防治对策[ J] .水资源保护, 2006, 22(1)

[2] 朱立志.我国农业立体污染的防治对策研究[ J] .农业经济问题, 2005, 26(2)

[3] 杨积德等 阳澄湖水环境综合整治对策研究与分析[ J] 中国给水排水,2010 6 :6-10.

上一篇:土地整治的合理化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下一篇: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关键控制点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