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成功的台湾养老院样本

时间:2022-10-01 01:17:17

一个成功的台湾养老院样本

在台湾宜兰县,圣嘉民老人长期照顾中心(下称“圣嘉民”)周围的居民常常能看到,老人从照顾中心的楼里慢慢走出来,到田地里种菜、种玉米、浇花。环境的自然融入,让这座养护院看起来更像个生活社区。

满足老人的“小癖好”

作为圣嘉民和竹林养护院的建筑师,黄声远认为自己比较幸运,遇到的经营者都比较有经验。他们告诉黄声远应该把厕所放在外面而不是里面,这样通风更好,不会有臭味,因为老年人可能有漏尿的问题;有老人是坐轮椅的,走廊就要造成单边的;轮椅老人的活动范围没那么大,在他们有限的活动范围里,要能看到好的风景,外面有阳光,有花草。

他们对老人心理的体察已经细致到能考虑“小癖好”的地步。设计竹林养护院时,寝室的公共走廊就做成有凹有凸、类似波浪的形态,因为一些老人会躲在小小的角落里去看别人。当时黄声远和他的设计团队“田中央工作群”还有个想法:让不能动的人,也能感受到身边有很多活动在发生。同样都是坐一天,关上门待在屋子里,孤独感就比坐在门前看人来人往要强烈得多。于是竹林养护院5层高的大楼里安装了大量的玻璃内墙和外墙,中间的墙都是透的。内墙用窗帘做隔断,拉上就有私密性。每层的外墙外侧、露台外侧都种了绿色的植物。这些绿色植物引来各种鸟类,停在二三楼的露台上,老人坐在房间里,能晒着太阳,看远处的风景和近处的鸟飞过停留,听它们叽喳的声音。

让老人感觉活在社会中

内地设想的养老比例是居家养老占90%,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占10%。台湾社会的主流养老方式也是在家里养老,但自己家里养老就给现在的建筑设计者提出了新的问题,日本建筑设计师原研哉就提醒中国同行,现在就要考虑到未来居民变成老人的问题。日本在1970和1980年代有大批的建筑建起来,“当时在建一个小区的时候,不会考虑到社区之间如何互动,邻里之间怎样的互动,会造成居住的人相互间变得很冷漠。”

台湾的养护院的很多做法,都是尽力让养护院里有更丰富的社区关系。两个房间共享一个小客厅,小客厅外面有公共的地方吃饭看电视,每两三个客厅中间还会有连通起来的空间。这样坐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看到几个区域,中间的缝隙向外还可以看到对面的小孩、旁边的社区、周围的农民在耕种。老人会感觉好像生活在社会人群中。

穿上制服会失去归属感

竹林养护院的经营者不愿给里面的老人穿制服,因为穿原来的衣服会让老人觉得有住在自己家里的感觉,穿制服相对来说会在心理上剥夺自在感和归属感。即便很难管理,也要照顾到这一点。

他们甚至不那么热衷于运用设备。尽管这些设备在日本很好地解决了人力不足和人工成本高的问题,但是在台湾,大部分家庭还是喜欢找护理人员来照料老人,一个原因是台湾的人工成本没那么高,尤其是在宜兰县;另一个原因是身体接触和语言交流,也会让护理人员和被照顾的老人都比较快乐。

(摘自《第一财经周刊》)

上一篇:人才鼎盛的宋仁宗时代 下一篇:BAT圈猪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