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影响分析

时间:2022-10-01 12:04:07

网络环境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影响分析

摘 要: 本文基于网络环境的构成及特点,从认知、情感、人格三方面来分析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对网络特性及其影响的认识,预防网络心理问题的产生。

关键词: 网络环境 大学生 心理影响

2010年4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报告中指出,在中国3.84亿网民中,有50.7%的网民是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群体,这个群体已经接近2亿,是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又据2011年1月CNNIC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测算,2010年学生网民的数量进一步增大,比重占整体网民的30.6%,其中的大学生网民是网络使用最活跃的群体之一,该群体在大部分网络应用上的使用率都最高。

网络作为一种工具,已经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网上选课在大学里已经逐渐普及,轻击鼠标便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网上购物让大学生足不出户就能挑选自己满意的商品;QQ、MSN等多样化的通讯方式使大学生可以与远在异乡的朋友便捷地联系;手机上网,用微博即时记录心情、分享生活点滴……在今天,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然而它在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亦在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本文将从网络环境的构成及特点出发,从认知、情感、人格三个方面来阐述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以使大学生提高对网络特性及其影响的认识,积极采取预防和调适措施,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使网络真正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良好工具。

一、网络环境的构成

1.万维网(WWW)浏览。WWW是WORLD WIDE WEB的缩写,它是一个资料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一样有用的事物,称为一样“资源”;并且由一个全域“统一资源标识符”(URL)标识。这些资源通过超文本传输协议(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传送给使用者,而后者通过点击链接来获得资源。万维网的研制使得全球范围的人们可以更方便地进行信息交流和信息查询,可以说WWW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子资料库。

2.电子邮件。电子邮件(E-mail)又称电子信箱、电子邮政,也被昵称为“伊妹儿”,它是一种用电子手段提供信息交换的通信方式,是网络应用最广的服务。用户可以通过它以低廉的价格、快速的方式,与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网络用户联系,邮件的内容可以包括文字、图像、声音等各种方式。

3.网络社区。网络社区是指包括个人博客、空间、论坛、电子公告牌(BBS)等形式在内的网上交流空间,同一主题的网络社区集中了具有共同兴趣的访问者。在网络社区里,人们可以分享自己的看法、见解,尽情展现自己的思想情感。

4.网络即时通信与网络聊天室。网络即时通信(IM)是指能够即时发送和接收互联网消息等的业务,如腾讯QQ、MSN等,使得人际交往不再受地域时间等因素的限制。

5.网络游戏。网络游戏(Online Game)又称“在线游戏”,简称“网游”,是指以互联网为传输媒介,以游戏运营商服务器和用户计算机为处理终端,以游戏客户端软件为信息交互窗口的旨在实现娱乐、休闲、交流和取得虚拟成就的具有可持续性的个体性多人在线游戏。

6.网络数字多媒体,包括网络音乐与网络视频。人们可以在线欣赏音乐、观看视频或进行网络课程学习,也可以下载这些资料。

7.电子商务,包括网络购物、网上银行等。当今的电子商务小到个人购物、家庭理财,大至企业经营、国际贸易等诸方面,难怪会有人说,电子商务对社会的影响,不亚于蒸汽机的发明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影响。

二、网络环境的特点

网络之所以能够掀起人类文明史上的巨大浪潮,是因为它所营造的虚拟环境有着不同于现实环境的种种特点。第一,信息传播高速性。与传统媒体相比,它能使人们在第一时间获得所需信息。第二,丰富性。网络所涵盖的信息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衣食住行,并且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于一体,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视野。第三,开放、自由性。在网络世界里,全球的人们可以跨越地域、时间、政治、文化等障碍,各抒己见,尽情展示自己的思想和才华。第四,虚拟性。在网络世界里,人们可以编造姓名、性别及年龄,虚拟自己的身份。第五,互动性。相比传统媒体的单项式交流,网络的双向互动式交流,使得人们不再只是单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信息。

三、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

1.网络环境对大学生认知的影响。认知(cognition)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information processing)的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1]大学生正处于由青春期向成年的过渡时期,认知能力逐渐趋于成熟,对新事物有敏锐的感知觉,思维活跃敏捷,拥有良好的记忆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信息来源渠道更为广泛,信息获取更为方便快捷。一方面,通过搜索引擎,大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另一方面,通过博客、QQ等,大学生可以抒发自己的想法见解,不必较多地考虑世俗的看法。网络使大学生徜徉在知识、信息的长廊里,有助于开阔视野,培养创新意识;浩如烟海的信息能够培养学生的信息识别、选择能力,有助于锻炼思维的敏捷性。

然而,长时间沉溺于网络环境里,也会对大学生的认知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研究表明,长时间的网络游戏、聊天,会造成大脑皮层感受区异常兴奋,进而产生幻觉,出现感知觉障碍。上网过度的大学生,长期不学习专业知识,大脑的记忆力不能得到充分的锻炼,会出现明显的记忆衰退。传统的信息获取渠道如报刊、书籍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培养大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而集视听说于一体的网络环境往往导致大学生忽视思考,形象思维能力发达而逻辑思维能力较差,不会触类旁通,不善于归纳和总结。另外,网络中的超文本在给大学生带来全方位的知识信息的辐射时,也产生了“延异”问题,这个没有时间、顺序、界限的学习空间会使大学生总感觉有未学完的信息,随之产生的就是焦虑的心理,同时浩繁的信息也会给大学生带来认知的超载,最终消耗大学生有限的注意力,降低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2.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情感的影响。人在加工外界输入的信息时,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属性、特性及其关系,而且会产生对事物的态度,引起满意、不满意、喜爱、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这就是情绪(emotion)或情感(feeling)。[2]由于知识的不断积累和掌握,大学生的情感较为丰富,内心体验较为稳定,对于外界刺激能够以清醒、冷静的态度应对,因此多数学生心胸宽广,朝气蓬勃,能够时常保持愉悦的精神状态。网络环境扩展了大学生的情感交流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情感的发展、完善和丰富。在现实环境中,由于受到社会关系和社会规范的制约,学生们无法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而在网络环境里,大学生可以选择与自己兴趣相近的网友交流,网络的匿名性特点使得在现实中无法抒发的情感可以在网络世界里尽情地表露。这些都有助于缓解大学生心中的压抑和焦虑,维护心理健康。但与此同时,过于依赖这种虚幻的“人-机-人”的交往,逃避现实的“人-人”交往,也会使大学生产生现实的人际交往障碍:对人冷漠、虚假,不愿交往,人际疏远,相伴产生孤独、苦闷、焦虑、压抑,甚至情绪低落、消沉、精神不振等。[3]此外,不少大学生上网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玩网络游戏,而大部分网络游戏充满着暴力、血腥和战斗,沉溺其中的大学生游戏者专注于升级、赢得战利品等,造成对现实生活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和怜悯,长此以往,势必产生情感的异化和迷失。

2.网络环境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4]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正确的自我意识,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乐观的生活态度。大学阶段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人格能够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学习、交往和未来事业的发展。网络的交流沟通方式有别于传统的沟通模式,其中网络的“匿名性”特点更是为不同的人格特质者提供了不同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大学生往这个全新的世界前进。对于那些在社交场合害羞、不自信者,网络聊天可以消除面对面交谈时所产生的恐惧;网络中虚拟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忧郁者获得心情上的转换;对于一些较注重私密性、先天警觉性高的大学生来说,网络无疑可以给使用者提供一个安全的沟通平台。研究发现,大学生具有一种心理与发展的原动力,需要建立自我认同与亲密关系,而网络有助于他们建立自我认同的工具,也是他们发展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的一个优良沟通工具。

网络虽然对某些人格特质者可能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帮助,但有研究发现,过度使用计算机网络会产生人格障碍。网络人格障碍主要有攻击型和退缩型人格障碍、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网络自我迷失和同一性混乱等。一些大学生由于长时间沉溺于网络中,网络中的表现与其在现实中的表现出现很大的反差,久之就形成了双重或多重人格;一些上网大学生不能正确判断、确定真实的自我,不能欣赏、发展和完善自我,导致下线后空虚迷茫、自我迷失;还有一些大学生沉溺于虚拟的网络空间,不能有效实现客观现实和虚拟现实间的角色转换,最终产生自我同一性的混乱。

网络这把“双刃剑”,无论被称之为“天使”还是“恶魔”,它的发展都标志着一个新文明的兴起,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新的里程碑。造成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有网络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还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等。因此,除了加强网络自身的管理建设外,还需要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社会舆论的宣传和引导、学校的教育措施、家庭的关爱及情感交流方式的改进等。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大学生自身,大学生应认清网络的特点及影响,在与网络亲密接触的同时,时刻提醒自己预防网络心理问题。大学生应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在现实生活中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培养健康的网络情感,在现实生活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正确应对现实生活中的挫折;提高自控能力,保持健康的网络心理。

参考文献:

[1][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周文生,唐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145.

[4]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6.

[5]李玉华,卢黎歌.网络世界与精神家园[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6]陶国富,王祥兴.大学生网络心理[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

[7]郝文清.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3.

[8]李美会.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及干预措施[J].社科纵横:2007,(12):259-261.

上一篇: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 下一篇:新形势下高职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