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以来国际玉米价格波动特点及影响因素

时间:2022-10-01 10:57:41

入世以来国际玉米价格波动特点及影响因素

玉米作为用途最为广泛的粮食品种,在世界粮食市场和中国粮食市场都占据重要地位。近年国际玉米价格大幅波动,并呈现不断加剧的态势,对各国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而备受世界瞩目。探寻国际玉米价格波动的规律性,有助于我国研究制定国内玉米定价机制和对外贸易政策。

一、国际玉米价格波动的主要特征

国际玉米现货价格(美国2号黄玉米)与期货价格(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玉米)走势大体相同,现货价格略高于期货价格。以现货价格为分析对象,全面分析在2001―2013年6月期间,现货价格波动的总体特点、趋势性特点和周期性特点。

(一)总体波动特点

国际玉米价格波动总体呈上升趋势,并呈现峰值越来越高、间隔越来越短、涨速越来越快的特点。从时间来看,2007年以前国际玉米价格走势相对平稳,波动较小,2007年以后波动性明显增强。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数据,国际玉米现货价格从2001年1 月份的94.3美元/吨上涨到2013年6月份的297.1 美元/吨,累计涨幅达215.1%。其间经历了5次较大的波动,第一次波峰出现在2004年4月,峰值达133.4美元/吨。第二次波峰出现在2007年2月,峰值达177.4美元/吨。第三次波峰出现在2008年6月,峰值达287.1美元/吨。第四次波峰出现在2011年4月,峰值达318.7美元/吨。第五次波峰出现在2012年7月,峰值达333美元/吨, 创历史新高。

(二)趋势波动特点

国际玉米现货价格在2001―2013年6月经历了“四次上升四次下降”8个阶段。第一次上升为2001年1月到2004年4月,从83.2美元/吨升至133.4美元/吨,升幅达60.1%;第一次下降为2004年5月至2005年10月,从129.3美元/吨降至93.4美元/吨,降幅为38.4%;第二次上升为2005年11月到2007年2月,从96美元/吨升至177.4美元/吨,升幅为84.8%;第二次下降为2007年3月至2007年7月,从169.5美元/吨降至147.1美元/吨,降幅为15.2%;第三次上升为2007年8月到2008年6月,从147.1美元/吨升至287.1美元/吨,升幅达95.2%;第三次下降为2008年7月到2010年6月,从266.9美元/吨回落至150.6美元/吨,降幅为77.2%。第四次上升为2010年7月到2012年7月,从163.9美元/吨升至333美元/吨,升幅达103.2%;第四次下降为2012年8月到2013年6月,从332.2美元/吨回落至280.3美元/吨,降幅为18.5%。

(三)周期性波动特点

国际玉米价格的周期性特点比较明显,周期不重复不对称。按波谷―波谷划分,2001―2013年6月可划分四个周期:2001年6月―2004年10月为第一周期,2005年11月―2007年7月为第二周期,2007年7月―2009年9月为第三周期,2010年6月―2013年4月为第四个周期,第四个周期的最大值和均值都高于以前三个周期。

二、影响国际玉米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

(一)全球玉米供需和库存变化因素

供求关系是决定玉米价格的基本因素,各种因素通过影响供求双方,对玉米价格产生影响。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导致供给在短时间内不可调整,日益扩大的人口规模决定了对玉米等粮食产品的需求相对刚性,国际玉米供求关系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供求任一方出现变动,另一方难以在短期内作出相应调整,供求关系出现失衡,便会导致国际市场玉米价格的大幅波动。

玉米作为应用最为广泛的粮食品种,主要用作饲料和工业原材料,随着世界人口和收入增加,以及消费结构的改善,全球玉米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科技进步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也促使全球玉米产量总体呈增长趋势,但玉米生产受耕地、水资源和气候条件等因素制约,全球玉米产量波动较大,有些年份增长相对缓慢,往往滞后于消费的增长。根据美国农业部统计,2001/2002―2012/2013年,全球玉米消费需求稳步增长,从6.22亿吨增至8.73亿吨,增幅达40.4%;全球玉米产量从6.01亿吨增至8.6亿吨,增幅达43.1%。但在此其间有2年减产,分别是2005/2006年、2012/2013年;有两年基本持平,分别是2002/2003年、2008/2009。从全球供求平衡来看,有6年产不足需,分别是2001/2002年、2002/2003年、2003/2004年、2006/2007年、2010/2011年、2012/2013年,供需存在较大缺口,处于紧张状态。而全球玉米库存作为平衡供需缺口的主要方式,却处在不断下降过程中,基本上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充分的库存能够对玉米的低供给弹性进行弥补,当出现短期供给不足时,库存能够持续供给以满足需求。库存对于稳定农产品价格,减少波动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低库存/消费比会导致较高的价格波动水平。全球库存消费比近年持续走低,突破联合国公认的17%―18%的警戒线,2012年降至14.1%,为1975年以来的最低值。

全球玉米生产与出口地区高度集中,而消费和进口地区则相对分散,这种供求格局凸显国际市场玉米供给体系的脆弱性,因而成为国际玉米价格大幅上涨,不断攀升的内在动力。美国、中国、欧盟、巴西、墨西哥、阿根廷是全球玉米的主产地,玉米产量合计约占全球总产量的80%以上;美国是全球最大玉米生产国,占全球玉米总产量近40%,其次为中国,占20%以上。全球玉米的主要出口国是美国、巴西、阿根廷、乌克兰和印度,出口量合计占全球总出口量的80%以上。美国在全球玉米贸易中占主导地位,但近年出口量占全球总出口量的比重急剧下降,2012/2013年降至20%以下,首次退居全球第二,巴西和阿根廷的玉米出口地位日益增强。全球玉米主要消费国家为美国、中国、巴西、欧盟和墨西哥,玉米消费量合计占全球玉米总消费量的70%以上。全球玉米主要进口国为日本、韩国、墨西哥、中国台湾、埃及,进口量合计占世界玉米进口总量近40%。玉米进口国较多,主要分布在亚太地区。全球玉米的库存主要集中在玉米的生产国,中国和美国的库存占了全球玉米总库存60%以上,因此全球玉米库存的变动主要受中国和美国库存变化的影响。随着美国生物能源政策的实施,燃料乙醇大大增加了玉米的消耗,是全球玉米库存不断降低的重要原因。

(二)气候变化因素

气候变化通过影响玉米产量进而改变国际玉米市场供求格局,引起玉米价格波动。玉米作为农产品,在播种和生长期间,天气情况的改善会使玉米产量由减产转为增产,并导致供求心理预期的变化,玉米价格随之产生下跌压力。反之,玉米价格会由于长期干旱或其他不利天气因素而诱发供给紧张预期,并产生推动价格上涨的动力。近年来,与气候变化有关的极端天气事件频频发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断增强,主要生产国和消费国由于气候原因引致的玉米大幅减产正是国际玉米价格大幅波动的主要因素。

(三)能源价格因素

以原油为代表的能源价格是导致玉米等国际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的重要因素。虽然原油价格一直是农业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玉米等农产品与原油价格传统上显现较低的相关性。过去10多年来,不断上涨的油价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产品与能源之间的关系,玉米等农产品价格和原油价格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国际油价的波动成为影响玉米等农产品价格的重要因素,玉米等农产品也因此具有了能源属性,并随着国际油价上涨而增强。国际油价在2008年7月达到145美元/桶的历史高位,较2001年初的27美元/桶上涨了4倍多,此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国际油价从高位回落,但近年仍在100美元/桶左右徘徊。高企的原油价格主要通过以下两条途径影响国际市场玉米的现货和期货价格。

1、国际油价高涨推高玉米生产成本

能源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是化肥的主要生产原料,也是农业生产和运输的动力来源。因此,以原油为主的能源价格上涨,导致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业生产成本普遍提高,这是包括玉米在内的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美国农业部统计,美国玉米生产成本在2001年是162.3美元/亩,到2012年达到349美元/亩,增加了一倍多,其中化肥和燃料占生产成本的比重50%左右,2008年国际油价升至历史高位时这一比重也最高,达到61.5%。

2、国际能源价格高涨促进生物燃料发展,进而扩大玉米需求

高油价加速了生物能源生产的扩张,从而提高了对农作物的需求,导致玉米等主要农产品国际市场供需结构变化。高油价推动各国加快生物能源发展,美国作为全球最大能源消费国,为确保能源安全,积极实施生物能源发展战略,导致全球玉米消费需求增加。据统计,2008/09―2012/13年,全球玉米消费年均增长3.3%, 其中燃料乙醇消耗的玉米占70%以上。美国生产燃料乙醇所消耗的玉米年均达1.2亿吨,约占全球玉米产量的15%。美国燃料乙醇发展,加剧全球供求紧张局面,推动国际市场玉米价格不断上涨。

尽管生物能源政策在美国一直饱受争议,尤其2012年的旱灾使美国玉米大幅减产,反对的呼声强烈。但2012年11月,美国环境保护署(EPA)宣布,将不会废除美国可再生能源(RFS)标准中强制添加乙醇的相关条款。RFS标准是美国推动生物燃料开发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按RFS标准,到2022年,美国玉米乙醇产量将达到150亿加仑,美国环境保护署(EPA)的决定意味着在美国汽油中强制添加乙醇的地位得到确认,未来玉米的能源属性仍将继续存在。

过去12年来,由于玉米生产依赖于能源的大量投入,以及玉米越来越多地被用作燃料乙醇的生产原料,国际市场玉米价格与国际油价联动的趋势日益明显,而国际油价的波动更多地被传导到玉米市场上来。有关计量分析表明①,国际玉米价格对国际石油价格的长期弹性系数为0.51,也就是说,从长期来看,国际石油价格增长1%,国际玉米价格增长0.51%。

(四)美元汇率变化因素

美元汇率的变化是影响大宗商品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两者呈较强的负相关性。美元贬值,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美元反弹则大宗商品价格跌落。因此,美国的经济状况、货币政策会通过美元汇率变化对大宗价格产生重大影响。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产国、出口国,国际玉米价格受美元汇率波动的影响更大。其次,美元持续贬值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美元资产向其它资产(金融资产和商品资产)转移的过程,投资者纷纷涌入商品市场来对冲美元贬值,推动了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加剧了玉米等农产品价格的强势。2013以来,美国经济稳步复苏,正筹划逐步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预计美元汇率将逐步走强,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有可能会在一段时期内向下波动。

(五)金融市场和投机因素

全球流动性过剩推动投机资金大举进入农产品期货市场,投机因素显著提高了国际市场玉米价格波动幅度。实证研究表明,投资基金进入农产品期货市场造成了更多的市场波动,同时使得农产品价格高于供需基本面决定的价格水平。在一定期间,期货贸易量和农产品价格波动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②。2012年,因美国遭受严重的旱灾,玉米大幅减产,国际市场玉米期货价格在6月―8月短短的几个月内大幅飙升,投资基金显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根据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统计,2012年5月―8月,投资玉米的指数基金持续上升,涨幅达33.3%,远超投资其他农产品的基金涨幅③。

投资基金近年来大获发展的原因主要在于,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陷入衰退,为刺激经济增长,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经济体纷纷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宽松货币政策,投入巨资,为市场注入流动性,导致全球流动性进一步加剧。各国奉行的超低利率政策为投机基金提供了低成本的融资渠道,大宗商品因其金融属性的强弱而被投机资金轮番炒作,推动价格反弹回升。在黄金、石油、有色金属接连出现大幅度上涨之后,农产品由于其上涨幅度相对较小,且受供需紧张、库存走低和气候恶化等诸多利多因素的支撑,成为基金炒作的新热点,并吸引了大量投资基金转向农产品期货市场。进入后危机时期,由于主要发达国家债务过度扩张,全球金融体系依然脆弱,资本避险需求和投机炒作欲望不减反增,投机因素对国际农产品价格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在气候异常、自然灾害频发的情况下,农产品减产预期会成为一个价格波动的因素,一旦有投机资金从中操作,便可能在短期内大幅推高农产品价格。未来美国要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将减少国际市场上的流动性,有助于降低商品市场的投机因素,抑制商品价格水平。

(六)主要进出口国的农业贸易政策

在世界玉米供需紧张,国际市场玉米价格持续上涨的背景下,主要出口国采取限制出口的政策,加剧了国际玉米市场供需紧张形势,进一步推动国际市场玉米价格的上涨。2007―2008年,正是阿根廷、印度、乌克兰等主要玉米出口国采取限制出口的政策,加剧了国际市场玉米价格上涨的趋势。

三、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我国入世后的最初几年,国际玉米价格波动相对平稳,但2007年以来,波动加剧,总体呈上升趋势。影响国际玉米价格波动的因素主要有全球玉米供需和库存变化、气候变化、美元汇率、金融市场和投机资金、能源价格变化、主要进出口国的农业贸易政策。其中有长期因素和短期因素,两者常常叠加在一起,共同发生作用,尤其随着玉米的能源属性和金融属性的增强,国际玉米价格凸现波动加剧,不断创历史新高的走势。

我国已从玉米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近年净进口急剧增加。国际玉米价格波动对我国玉米市场的影响不断增强。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以及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变。未来我国玉米净进口可能成为常态,对国内玉米市场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冲击不可低估,确保国内市场稳定,进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条件。为此,应采取一些积极应对措施,以确保国内市场稳定,进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首先,加快发展和完善商品期货市场。为了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我国应该高度重视粮食产品国际市场定价权。通过发展和完善商品期货市场,打破目前大宗商品国际定价权由少数国家、甚至少数跨国企业的垄断,逐步摆脱定价被动的局面,争取全球大宗商品定价中心的地位。因此,我国在包括玉米在内的粮食市场政策制定上应继续采取积极的政策,促进粮食市场生产和消费的持续协调发展,同时适当放宽对粮食市场的管制,有效发挥大国粮食消费市场的作用,将中国粮食生产和粮食消费大国的影响真正施加到国际粮食定价权,争取在国际市场中掌握更多的话语权。这些都将有利于我国企业减少和避免参与国际大宗商品购的操作风险,确保国内粮食价格的稳定。

其次,提高国内玉米等农产品供求信息的透明度。随着我国进口规模的扩大,玉米等农产品的供求信息已经成为国际农产品期货价格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向国际市场传递客观、连续、公开、透明的供求信息,有利于稳定国际农产品价格,减轻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对我国的冲击。因此,建议商务部、发改委、农业部等国家权威部门定期国内主要农产品的需求、生产、库存、贸易等数据,包括预测数据,给国际市场以稳定、明确的预期,从而减少中国因素对国际玉米等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和冲击。

第三,加强在玉米贸易和金融监管方面的国际合作。针对国际玉米价格趋势波动和周期波动的新特点,中国和美国有必要也有可能加强合作,两国同为世界最主要的玉米生产国和消费国,对国际玉米价格有重要影响,加强玉米贸易合作以及金融监管合作,有助于减少国际玉米市场波动的影响。

注:

①金三林,张江雪. 国际主要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特点及影响因素[J].经济纵横,2012,3:34

②顾国达,方晨靓.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成因研究述评[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2,2:14

③根据美国期货委员会指数投资数据计算。http://www.cftc.gov

(李艳君,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国际商品市场及国际贸易)

上一篇:携起手来,帮助人们获得更美好的人生 下一篇:欧盟旅游一体化对皖江示范区旅游业发展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