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侧入路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应用

时间:2022-10-01 10:15:34

外侧入路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应用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3.069

资料与方法

2007年8月~2010年5月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43例49髋,男22例,女21例;年龄22~79岁,平均53.2岁。体重指数(BMI)17.1~30.2,平均23.4。其中新鲜股骨颈骨折25例25髋,股骨头Ⅲ或Ⅳ期坏死17例23髋,类风湿关节炎例1髋。均使用非骨水泥型假体。

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技术要点:①准备:所有患者经X线片确诊。术前常规心电图检查和血糖、肝肾功能测定,术前60分钟静滴抗生素。②:患者健侧卧位,患髋在上。③切口:标出大转子尖端,以大转子尖端为中心平行股骨纵轴做纵行切口长6.0~8.5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沿阔筋膜张肌纤维方向纵行切开筋膜并牵开。显露臀中肌、股外侧肌在大转子附着部,于其前1/3处纵向切开并自大转子前方剥离,注意保持臀中肌腱与股外侧肌腱膜的连续性以便修复。显露臀小肌,患肢外旋显露关节囊前方,紧贴大转子前方骨面切除关节囊附着部及关节囊,髋关节外旋、内收、屈曲使关节前脱位,取出股骨头,或者先行股骨颈截骨后取出股骨头。④髋臼的准备:将股骨近段充分向前下牵引,椎板拉钩配合髋臼拉钩暴露髋臼,沿髋臼周边暴露其骨性边缘。切除股骨头圆韧带并刮除枕区残留软组织,从最小号髋臼锉开始磨削髋臼壁至有新鲜出血的软骨下骨床,刮除臼底残留的软组织并切除悬于髋臼周缘的软组入理想之后的匹配及骨性覆盖程度。合适后,置入真髋臼杯,呈外展45°,前倾15°左右,用螺钉1~2枚固定,装入内衬。⑤股骨假体的植入:保持患肢极度内收位,用股骨撬将股骨近端翘起并保护好切口近端皮肤。开槽扩髓,至合适大小,将股骨试模打入股骨髓腔,选择颈长合适的假体,装上股骨头,复位髋关节。检查下肢长度,臀中肌张力,髋关节活动度及稳定性。满意后再更换上真的髋臼内衬和股骨假体,复位髋关节。⑥切口关闭:用直径2.0mm克氏针在大粗隆前方原先剥离处钻3~4个孔,用可吸收线缝合固定被剥离的臀中肌部分止点。置负压引流管1根,逐层缝合切口。

术后护理原则:预防髋关节脱位,保持引流通畅,防止深静脉血栓,早期恢复肢体活动,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搬运中避免髋关节内收内旋位。术后6周睡觉时尽量采取仰卧位,皮牵引或双腿中间夹一个枕头保持肢体外展中立位,也可以患肢在下侧卧。术后第2天在床上双下肢外展位坐至70°。病人在能够忍受疼痛和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于术后第3天使用腋拐或辅助行走工具行走。2周后使用手杖,逐渐不用辅助工具,练习正常的行走姿势。用较高的坐便椅(限制髋关节屈曲至90°以上),不要自己系鞋带,患侧不要“翘二郎腿”(患肢放在健肢上面)。按摩患肢,肌肉主动舒缩,早期活动肢体。

结 果

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组49髋,手术切口长度平均7.5cm(6.0~8.5cm),围手术期出血量平均318ml(150~1100ml),引流量平均252ml(80~700ml),输血量平均83ml(0~400ml),手术时间平均91分钟(65~120分钟)。术后X线片测量髋臼杯外展角平均43.2°(38°~61°)。

常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组43髋,手术切口长度平均13.4cm(12.0~14.8cm),围手术期出血量平均523ml(200~1150ml),引流量平均507ml(300~900ml),输血量平均355ml(0~800ml),手术时间平均97分钟(75~150分钟)。术后X线后上髋臼杯外展角平均44.4°(35°~52°),股骨偏心距由术前平均40.8mm(30.0~48.0mm)增加为44.4mm。

两组比较,切口长度、围手术期出血量、引流量及输血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讨 论

髋部肌肉发达,股骨头部位深,而且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人多为老年人,生理功能对创伤的代偿有限。传统切口长15~25cm,对关节周围的组织剥离多,创伤大,对患者的生理功能干扰多,康复时间长,但其暴露好。而小切口是

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以相对切口小,出血少,术后的并发症少,对患者术后的功能恢复好而快,疤痕小而美观,满意率高等优点显示出其明显的技术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上一篇:小切口胆囊切除误伤胆管5例的临床分析 下一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损伤的原因分析及处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