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彩陶看中国人色彩审美心理的萌芽

时间:2022-10-01 09:49:30

由彩陶看中国人色彩审美心理的萌芽

[摘要] 原始色彩是人类的色彩之源,其最典型的物化形式是彩陶。彩陶是原始人类脱离动物性被动色彩反映而表达色彩审美的最早、最直接的媒介材料之一,彩陶的基本色彩有红、黑、白,这三种色彩一直是中国人长期以来喜爱的色彩。彩陶色彩的运用,可以启发我们对中国人的原始色彩审美心理的发生学意义进行探究。红、黑、白三色是原始人类对大自然最初的色彩感知,彩陶作为具有特殊用途的“礼器”,也选择运用红、黑、白,这两者之间不应简单的划一等号。本论题试图寻找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一一处于混沌状态的并不明确的色彩象征。同时,也为中国人五彩彰施和尚黑两种色彩审美倾向寻找源头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 色彩彩陶审美心理象征

启蒙哲学有一句箴言:懂得了起源便懂得了本质。用这一点来验证以对中国这种“连续性文明”的研究是非常贴切的。(张光直先生称的连续性的文明指“人类与动物之间的连续,地与天之间的连续,文化与自然之间的连续”。)张光直先生说:“要想把握住中国古代文明特征本质的话,考察的对象应该是: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从比较早期形态到较高级形态演变的一段历史。”[1]因此,要想研究中国人色彩审美心理的形成,就应该追溯到史前时代。史前艺术品,包含着重要的巫术、宗教等精神意义,因此我们不能只从物质或实用的角度来理解它们,我们应该在这些器物和遗物身上寻找心理的表现形式,还要通过复原史前人类的行为操作来探求他们的观念,并在史前人类的观念整体中把握他们的审美心理。因此,史前艺术品应该被看作是史前人类精神逻辑的展现,是人类心理的典型物化形式。从这些有形的物化形式来研究人类无形的心理和精神,从他们感知和思维的形成中,窥测其心理状态,这正像西方人类学家把这一工作形容为“从本书的最后一章将整本书重构出来”一样。美国美学家托马斯・门罗也曾在《艺术心理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卜文中这样描述:“对艺术的本质,从心理的角度加以推理研究,大概起源于广泛流行的对超自然力量和艺术家灵感的原始信仰……那种符合神意的颂诗和符篆可以祓邪禳灾,符合神意的雕像、神庙和宗教礼仪则可以使神灵愉悦,显然神灵是有所偏袒的,正是在这些地方闪现出审美趣味……。”[2]他还指出,审美心理学:“把艺术作品放在更广阔的人类行为范围内进行研究。……理解这些创造活动和欣赏活动与艺术以外的其他人类经验的关系,以及他们与人类机体结构的关系。”[3]

彩陶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最有代表性和最有特色的文化遗迹,是史前艺术的主要构成部分,又是艺术的重要源头,同时它也是巫术思维的一个产物和史前色彩审美心理典型的物化形式。通过对彩陶的研究,我们可以探知史前原始人类从审美感知、审美感情到审美想象和审美理解的整体过程。远古祖先的精神风采和神韵都凝结在物化的彩陶中,它体现着长达几千年的先民的风范,并且经历了约3000年左右的由盛到衰的演变历程。对彩陶的研究,我们需要转变某些传统的、陈旧的学术观念和思维方式。通常认为,彩陶是一种实用的器具,是先民为了实用的目的而创造的。但有研究者认为,陶器(彩陶)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最典型的用途是作为随葬品或葬具,生活中用量极少。因此,彩陶应该是“礼器”,是为了神圣的目的而创造图(1)彩陶大汶口文化出来的,因而不应仅仅视为日常实用器皿。[4]彩陶,即彩色陶器。它是在打磨光滑的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入窑烧制而成。如果说石器作为人类最初也是惟一的创造是审美心理的萌发,那么具有巫术倾向的彩陶的制造应是色彩审美心理典型的物化形式,它是“人着色于自身”向“着色于物”或“绘形于物”的一个开始,可以说,色彩伴随着彩陶的始终。

彩陶的基本色彩有红色、黑色、白色及烧制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过度性的间色,如赭色和黄色等(图1)。中国彩陶最先所使用的色彩是红色。考古研究发现,老官台文化彩陶纹饰就是红色宽带蚊。这种红色宽带纹在大亚湾

等早期彩陶中都被使用,成为最普遍的用色。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中、后期以黑彩为主,并与红色并用,形成红底黑花的强烈反差(图2)。彩陶作为“礼器”,是为神圣的目的而创造出来的,它的用色不应是简单的为了装饰的需要,但从彩陶的用色我们可以探知,新石器时期,原始人类明显脱离动物性被动色彩反应,出现为生命本能需要而选择和运用色彩。于是,黑、白、红、赭、黄、绿等颜色被由简到繁地运用于和生命相关的各种活动中。当然,原始人类首次发现和使用颜色究竟发生于何年何月,并不是我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人类现代色彩本质的起源处,我们主要认识人的原始色彩本能何以发生和发生的根据。下面我们就彩陶最初的用色红、黑、白等三色进行比较理性的逻辑分析:

红色著名文艺史家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中论及红色这个问题时是这样认为的:大概原始人最初所用的红色,就是他亲手杀死的敌人或兽类的鲜血。而到了后来,则大概都采用红矿石装饰,因为红矿石是到处都有的。而且,格罗塞还认为,红色是一切民族都喜欢的色彩,只要留神小孩,就可以晓得人类对于红色的爱好至今还很少改变。在一个水彩画的颜料盒中,红色总是最先用空。歌德在他的《色彩学》中,对橙红的颜色在情感上能使人激发无比的力量这一点也大为赞叹,他说:“橙红色!这种颜色最能表示力气,无怪那些强有力的、健康的、的男人都特别喜爱此种颜色。野蛮人对这种颜色的爱好,是到处彰著的。”[5]因此,在非洲、亚洲、欧洲等相当大的地域,都曾经发现史前人类在墓葬中把红色的石矿粉撒在尸体的周围。中国考古学家发现一万五千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的遗骨旁就撒放着红色的矿粉,据河北磁县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结果考证,约八千年前原始人所制作的骨质和石质饰物的穿孔“几乎都是红色的,好像它们的穿带都用赤铁矿染过。”

由此我们可以推测,红色是直接联系着动物性特征和血液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原始人在战争或狩猎中发现,人或动物失去了红色血液,就失去了生命。因此,红色的审美价值之大说明色彩与人的原始性本能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从人性本能的自发装饰基础上支持着审美感觉。

黑色和白色 黑色和白色也是原始色彩活动中最常见的色彩。蒙蒙混沌初开,黑白色彩纷呈。从人的视觉能力看,白色是阳光的颜色,它象征着光明、温暖、安全黑色则是夜晚的来临,它象征着神秘、死亡、恐怖。这应该是原始人类对大自然色彩的最初的心理感应。

现代解剖学研究发现,在人的眼睛结构中,存在着可以感受明暗和色彩的两种细胞。即柱状细胞和锥状细胞。柱状细胞对暗光下的形体较敏感,而锥壮细胞则对于色彩的认识较敏感。在人类原始时期,经过数十万年的长期演变,人的眼睛在感受明暗的基础上逐渐向感受色彩进化,所以明暗是人的色彩感觉的中轴。色彩是在中轴上的延 展。人在宇宙的大范围中感应着明暗的作用,后来发现单色,处于本能,人对单色进行有意识的运用。并且随着人类视觉感官的不断进化,原始人产生色彩感觉的能力也越来越强。由于原始生命本能的内在需要,使原始人在自然界中发现并使用红、黑、白等几种单纯的颜色,然后又把这些颜色直接运用于与生命相关的地方。从此以后,人类离开了动物性被动色彩感应,由生命自发本能创立直接属于现代人色彩感知的起源。彩陶,就是最有力的见证。日本学者城一夫在《色彩史话》中这样说过:“色在具备物质的一种属性的同时,又具有作为共通语言的象征性和逻辑性。例如,红色是人类血的象征,也是生命的象征,这是从古至今各民族的共同观念。彩陶纹饰首先主要用红色,并在后来红色一直成为与其他颜色并用的重要色彩,虽然难以断定其全部原因,但这与红色本身的效力以及它使人所产生的联想性,肯定有着极大的关系。其次,彩陶对色彩的使用,除了美的需要以外,便是作为“共通语言的象征性和逻辑性”而存在,带有某种“民族的共同观念”。[6]

彩陶中所使用的色彩并不复杂,从“着色于自身”到“着色于物体”或“绘形于物体”,使颜色和物体同时产生了咒术功能,着色于自身所产生的咒术性效果同色彩一起移到了物体上。“只是到了后来,色彩所具有的咒术性逐渐消失,形体成了重要因素,色彩仅仅附属于器体,起到了单纯补充形体和象征的作用。‘人着色于物体,无声地传达了各种意识、感情和情绪,颜色变成了语言、思想和感情。”[7]但有一点不可否认,彩陶所用的红、白、黑、黄、赭等颜色,一直是中国人长期喜爱的色彩,我们从原始彩陶的用色,可以看到中国人对某些色彩喜爱的沿袭性。因此,彩陶的用色,我们恰好找到了中国人色彩审美心理的源头,它渗透着、凝结着中国人最初的色彩情感和审美心理。

当然,对于彩陶的颜色,我们还可以有多种推测,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受到当时物质条件的限制,颜料品种相对比较单一,另一方面,也可能与当时不同地域的人对色彩的偏好不同,以及色彩与心理情绪对应的不同有关。彩陶用色,不以鲜艳夺目取胜,而是以自然和谐为特点。这种自然和谐,也许与当时先民的精神状态相吻合,他们是一种无言的语言,为我们进一步探讨原始人类的精神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在彩陶的色彩审美心理形成之后,中国人的色彩审美倾向似乎逐渐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形成五彩彰施的象征性色彩观,每一色彩都赋予了一定的象征意义,如古代绘画、宫殿建筑、建筑装饰、服装以及民间美术、戏曲艺术中等其二是形成尚黑的色彩观,人类的原始色彩本能得到升华,具体地说,尚黑的色彩审美心理在艺术形式中得以升华,即中国古代文人画以水墨的审美情趣,把原始色彩本能的黑色升华为可供观赏品位的墨色形式,形成独特的水墨绘画色彩表现。这两种色彩审美情感相互交织,又各自独立。对于这两种色彩审美倾向的形成,我们有必要把研究的触角伸向人类色彩的起源处去寻找答案。

彩陶作为人类典型的色彩物化形式,是史前人类色彩审美情感的集中表现。在彩陶的原始色彩审美心理形成之后,原始时代的内在色彩情感本能找到了多种多样的外在施放形式。中国古人以不自觉的集体参与性色彩表现,反映着更丰富、更宽泛的色彩表现。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 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愉悦观众“能派戏” 下一篇:自古多情林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