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财神故事:江湖有戏

时间:2022-08-06 08:09:14

宁财神故事:江湖有戏

这样一个故事,由赵本山和小沈阳师徒二人来演,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只能留给大家无限联想的空间。

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皇图霸业笑谈中,不胜人生一场醉。

宁财神的酒量如何?没有人提起过。不过,他曾经的工作状态是,下午五六点起床,泡上两大壶咖啡,再准备三包烟,每天一万字,连写七八天。面对他的文字江湖,宁财神不是一醉了之的人。他19岁大学毕业时,还只是陈万宁,年纪轻轻,就和朋友来北京闯荡。他同时混迹于现实和网络两个“江湖”中,数年内,“宁财神”这个ID在网上声名鹊起,和李寻欢、刑育森并称网络“三驾马车”。如今,宁财神进入而立之年,岁月还未让人老,他就已成为国内编剧界的豪杰之一。这样看下来,宁财神的经历似乎有了传奇的味道,不过,他聊起自己却淡然得很,话语间带着些顽皮。文如其人,他的作品同样不会庄严肃穆,却处处有机锋。他看惯了“武林”,反倒对其中的事不那么在意,而是去写“武林”外的边缘人士,和他们的市井生活。现在的宁财神,人在江湖心在外。

“现在不是网络时代……”

宁财神的新浪博客风格朴素,更新也不快,有时一个月才有一篇博文,好像这个人的网络生活并无太多特别之处。他甚至还担心自己的微博有点“话痨”,让关注他的人“感觉像在刷屏”。面对点击率,他比现今的一些网络名人淡定许多。如今的网络世界,纷纷扰扰,生旦净末丑,你方唱罢我登场,却很少看到宁财神的身影,他的低调慎言,很难让人觉出,这人曾经是一个著名“网络”。他现在还会“泡”在网上吗?“就七八个小时吧,回电邮,和人聊天儿,基本在半夜里。再就是上网看各种资讯。”宁财神答道,“比以前少一些,那时,一天要在网上呆十几个小时”。他觉得网络就像一本巨大的信息索引,不过,它的作用就止于此,更深入的知识还是在网络之外。比较起十几年前的网络生活,他说,微博和以前的聊天室特别像,深夜里,大家东一句西一句,话题时刻在变,最后就成了“无主题变奏”。这也是他觉得和早年不同的地方,以前大家每次只聊一个话题,聊得不一定深刻,但会比较专注。究其原因,宁财神觉得,这是时代特征,现在的资讯实在太多太庞杂,反倒更容易被人遗忘。他说,“现在不是网络时代,网络不再是一部分人的新鲜玩意儿,它就是我们所有人生活的一部分,就像我们的汽车,电话一样。”

当然,网络上的声名也曾带给宁财神许多机会。1999年,他离京返沪,加入草创期的网络原创文学网站“榕树下”。当时,他从美工干到COO(首席运营官),当美工时,兼顾部门的运营工作,当COO时,兼职网页设计。虽然自己很不习惯朝九晚五的生活,但是,宁财神却在“榕树下”坚持了两年时间,完全因为他在那里遇到一众知心好友,包括李寻欢、安妮宝贝等人。那个时候,他在“榕树下”的“高级白领”生涯,并不是简单地做一份工作,而是和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做些好玩儿的东西”。可是,2001年之后,他离开“榕树下”网站,再次来到北京。问及原因,宁财神坦言,他不适应网站逐渐企业化的运作方式,在这个工作中,他得到的乐趣越来越少。他这个人就像野草一样,“无组织,无纪律,热爱自由的生活”。这种自由无羁的生活态度,也让他自然地选择一种新生活。

2002年,宁财神回到北京不久,就专心做起编剧。他说,俞白眉给予他很大帮助。俞白眉是西安人,原来是一家计算机研究所的程序员,也像宁财神一样,工作之余,经常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文章,慢慢有了文名。其实,早在1999年,他们就已经通过网络认识,二人志趣相投,很快成为“死党”。俞白眉的转型更早些,新世纪刚开始,他就来到北京,开始电视剧剧本的创作。起初,宁财神并不懂影视剧本写作的条条框框,都是俞白眉从旁指点,一来二去,把他引入编剧的大门。接下来,就有了他们二人合作的情景喜剧《网虫日记》,这也是宁财神的编剧处女作。

这么多年来,他和俞白眉一直是莫逆之交。而在宁财神的好友中,从网络走进现实生活的,竟然也只有俞白眉一人。更让人料想不到的是,虽然宁财神在网络上成名,却从不见网友,他和李寻欢、安妮宝贝最早都是现实中的朋友,只不过大家的ID恰巧同时风靡网络而已。

那么,对于现在的宁财神,网络生活是必需的吗?他觉得,即使有一天网络全部消失,对他也没太大影响。因为从网络上知道的大部分资讯,其实完全和自己的现实生活无关,“今天的话题,下个星期就没人关注了,到下个月人们就已经将它遗忘”,仅仅是曾经知道而已。宁财神说,他明白这件事之后,挺高兴的。

《武林外传》:江湖边缘的那些事

写完《网虫日记》和《都市男女》两部戏,宁财神在情景喜剧的路上越走越顺,他和导演尚敬也因此结缘。2003年,他们还在拍摄《都市男女》的时候,宁财神想做一个跟武侠有关的情景喜剧,他和尚敬一拍即合,《武林外传》的雏形也逐步显现,最终长成了国产情景喜剧中的经典之作。

这部作品给宁财神带来了事业上的成功,也间接促成他和太太的姻缘。《武林外传》的第一位读者,就是当时还未成为他太太的程娇娥,他们在一次朋友聚会上相识,彼此都有好感。后来,宁财神就把写好的《武林外传》最先交给程娇娥来读,如果她笑了,就表示通过,要是她不笑,这部分就推倒重来。宁财神的剧本在这位未来太太手中经历了“千锤百炼”,而他们的感情也慢慢成了“真金”。

宁财神选择武侠题材,初衷是要打破国产情景喜剧的藩篱。他当初认为,情景喜剧想要出新,要么改变喜剧空间,要么打时间的主意。武侠既让喜剧产生的时空与以往不同,又让国内观众乐于接受。那么,这种颠覆传统武侠的动力来自哪里呢?以前,宁财神看多了金庸、古龙、梁羽生,慢慢就对那些大侠的日常生活产生疑问。“一个侠客约了和别人斗殴,这一年时间不怎么工作他的日常花销从哪里来?”宁财神很认真地问道,“比如嵩山武林大会,上千人拿着刀枪棍棒跑到山上去,当地官府要不要管啊?这么多人的吃喝拉撒问题怎么解决?还有扰民,人家也会报官啊……”他想到这些细节,开始觉得,应该有另外一个江湖存在吧。“我写的都是江湖边缘的小人物,他们只是听到江湖中的各色传闻。”这些也只是一些“资讯”而已,和同福客栈这群人的喜怒哀乐无关。

每个编剧都希望遇到思想上合拍的导演,两个人能够彼此激发创作的欲望和灵感。宁财神和尚敬就是这样一对黄金拍档,《都市男女》是他们共同创作的第一部情景喜剧,两个人的合作很顺畅,互相都很欣赏对方的才华。自然而然,他们的搭档关系延续到了《武林外传》。在喜剧创作的观念上,宁财神喜欢黑色幽默多一些,而尚敬偏向温情、明亮的风格,因此在某些细节的处理上,两个人会出现差别。不过,宁财神觉得这些都不是问题,两个人合作本就应当是互相尊重,互相妥协的过程。

从电视剧版“武林”,跨越到电影版“武林”,四年过去了,宁财神和尚敬相约回归。这一次,是老瓶新酒,还是新瓶老酒呢?宁财神说,他不希望只是为搞笑而搞笑。单纯博观众一乐,在他自己这关也过不了。这部电影版《武林外传》中,白展堂、佟湘玉等人的生活状态发生很大变化,小郭和秀才,有情人终成眷属,郭芙蓉也怀上“小秀才”。可是,对于秀才这个“经济适用男”,如何能在房价飞涨的七侠镇安居乐业,成为夫妻俩的重大人生课题。“这是他们那代人遇到的困境,工资、房子……”说到这里,宁财神忍不住笑了。那个江湖世界,那群小人物,无论过多久,都会让我们这代人心有戚戚焉。

“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侠客吗?”面对记者的问题,宁财神觉得,无论现在还是过去,这样的人太少。他翻看前人的史书,发现豪侠之士简直凤毛麟角,倒是那些文人和士大夫们身负侠义精神,他们会为大义舍弃利益甚至生命。而那些真会武功的人,大多没有这个觉悟。我们看到的江湖,想象中的江湖,无不来自文人的那支笔。

后“武林”时代

2006年,宁财神和他的《武林外传》同时火了。导演阿甘邀请他写一部喜剧,这就是宁财神的电影处女作《大电影之数百亿》。宁财神答应做这部电影的初衷,就是要写一部《惊声尖笑》式的喜剧片。后来他发现,做这样一部电影的难度比预期大得多,可以拿来解构、戏仿的华语电影的数量只有几部,不像好莱坞拥有庞大的影片资源,各种桥段、情节、噱头一应俱全。《大电影》从剧本写作到影片拍摄完成,编剧和导演两个人在创作观念上的差异,让影片最终的呈现不太令人满意,这留给宁财神许多的遗憾。

后来,宁财神又写出《防火墙5788》和《天生幻想狂》,这两部作品都是悬疑剧。他说,对于一个编剧来说,想去尝试新的类型和风格是很自然的事情,虽然这两部戏的成本都不高,但是对于他来讲,能够在文本上实现自己想法,就很让人高兴了。回顾这几年的编剧生涯,宁财神说,这些作品大都是“命题作文”,别人找他写什么样的剧,他就按着类型写。但是,他自己的私人爱好,仍是偏向黑色喜剧。他也深知现在的市场给这类电影的空间不大,因此还是要慎重一些,等到时机成熟再出手也不迟。他相信“只要在这个行业里一直做下去,总会有机会做自己喜欢的作品”,凡事不强求,宁财神的心态很好,也很清醒。

编而优则导,这是许多著名编剧的典型道路。2008年,宁财神也自编自导了古装电视剧《水浒之龙虎山客栈》,一时引起轰动。宁财神却说,那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本来他只是《龙虎山客栈》的编剧,临开机一个礼拜,原来的导演被单位“抓差去拍话剧”,投资方让宁财神接下导筒,他开始没答应。后来,宁财神看到新导演拍出的样片,对这部戏的前景有些担心。他就找到摄影师马新和一个执行导演,开始了自己的导演生涯。这部戏拍下来,宁财神感觉很累,但是收获颇多,学到许多难得的制片经验。他说,这些经验对自己的创作帮助很大,让他能和整个影片项目联系更紧密,同导演交流更顺畅。拍戏期间,大家都很辛苦,旁边村子里的鸡鸭牛羊也跟着凑热闹。每次宁财神喊开机,总有几只公鸡在旁边打鸣,大家不胜其扰,最后从当地村民手中买回来,炖了鸡汤补充营养。虽然这部戏的成本很低,但是最后的成片质量非常好,这让宁财神很欣慰。他说,以后可能不会再做电视剧的导演,如果条件成熟,他会考虑拍电影。

一个编剧的酸甜苦辣

人们提起宁财神,都会想到他的那些情景喜剧,直到现在,许多电视台还在不停重播《武林外传》。其实,他也写过《防火墙5788》这类长篇电视剧,只是影响没有前者那么大。他认为,目前国产电视剧的主要观众群是中老年人,而他们的趣味爱好,自己着实掌握不好。现在的年轻孩子们喜欢的偶像剧和魔幻“穿越剧”,他去写的时候,也会很拧巴。然而,愿意去看他的话剧《武林外传》《罗密欧与祝英台》,能同他的剧中人一起哭一起笑的观众们,大多数人都是美剧的“粉丝”。每年几万集的国产电视剧,他们只看《蜗居》《潜伏》这样的“话题剧”。宁财神说,他将来要写的电视剧,应该是拍给这些观众们看的,他要寻找的是这一代人的趣味,“我还没想到他们喜欢看什么电视剧,如果想到了,我一定会写!”

当记者问及国产情景喜剧的困境问题,宁财神坦言,这和目前的产业体制有关系。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每一集的制作费用最高可达上百万美元,许多美剧制作中,制片人的作用已经开始边缘化,更讲究编剧集体主导。国产情景喜剧无法上黄金档,发行价也相对较低,制作方没有足够的资金空间,无法保证编剧、导演以及演员们长期的、稳定的和合理的收益。虽然有些无奈,但是,宁财神仍希望国内的影视公司和电视台,有人敢为天下先,打造一个良性循环的平台,尝试去做接近美剧水平的国产电视剧。他觉得,现在国内的职业编剧,有些已经具备这样的创作能力。

宁财神入行近十年,也经历了从小编剧到大编剧的酸甜苦辣。他认为,现在的电视剧行业,小编剧的待遇依然很差。但是对那些已然成名的著名编剧,这是最好的时代,他们在制作当中拥有更大的权力。宁财神刚刚成名的时候,也会进入制片和拍摄的过程中,后来,他发现这么做反而会影响自己的创作,索性退回到剧本里,安心写作。

财神的幽默观

宁财神对幽默也有属于自己的看法。幽默之于全世界的人们,在他看来,原理大同小异,只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中国人的幽默也同样不输别人,“你看,中国也有郭德纲嘛”。

谈到幽默是否能分出三六九等,宁财神说,他的标准也经常有变化。不过,他觉得能把人家给逗笑了,这就已经是合格的喜剧。他给记者举了个例子,美国喜剧片《波拉特》的搞笑形式虽然很低级下流,但是“这部电影攻击了美国中产阶级的虚伪僵化的生活方式,这个影片的内核就很高级”,而且这部怪异的喜剧还差点儿得了奥斯卡奖。宁财神也很喜欢《惊声尖笑》系列,他觉得这种电影看起来只是在恶搞其他恐怖片,其实,这种恶搞是在解构恐怖片僵化的“吓人模式”,代表着编剧和导演对这种类型的认真思考。宁财神认为,很多人觉得一些搞笑的形式很低级,实际上是因为它并没有真正把人从心眼儿里逗笑。在他心中,系列动画剧《南方公园》是“伟大的喜剧,它的立场没有左中右之分,永远是最正确的立场”,而且它的幽默水平从未走过下坡路,这是他真正佩服的地方。这部喜剧是他创作的最高标准。

《大笑江湖》:南北喜剧的会师之作

宁财神和赵本山,这两个名字放在一起,足够让人浮想联翩,《大笑江湖》也因此未“拍”先红。宁财神早先就被媒体称为“南派喜剧”的圣手,而赵本山的喜剧表演在国内尤其是北方地区积累了极高的人气。2009年贺岁档,他带着小沈阳等一班弟子加盟《三枪拍案传奇》,把“东北二人转”唱到了全国人民的银幕上。春节刚过,本山传媒就联合保利博纳、延平影业宣布投资7000万人民币,开拍《大笑江湖》,剑指2010年贺岁档。宁财神早在两年前就完成了这个剧本,他当时仅是应台湾导演朱延平之邀,并未想到《大笑江湖》会成为华语电影史上最昂贵的喜剧大片。

谈到这部电影的风格,宁财神直言,和《武林外传》的差异很大,更像是刘镇伟早期的喜剧电影,“少年人的历险,动作喜剧”,不禁让人联想到当年的《大话西游》,还有至尊宝给80后留下的青春记忆。《大笑江湖》说的是,一个混迹江湖的小鞋匠漂泊四方,偶遇“河盗”,并在河盗的调教下成为盖世大侠。这样一个故事,由赵本山和小沈阳师徒二人来演,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这留给大家无限联想的空间。不过,宁财神对赵本山的喜剧风格赞许有加,这次合作中,他们坐下来聊过许多次,他觉得“赵本山在喜剧理论和经验上都很厉害,确实是个大师”。

聊起喜剧艺术的南北差异时,宁财神觉得郭德纲式的冷幽默,在形式上更让他欣赏,而周立波讲的许多老上海的段子,对自己来讲更有本土风味。对于一个在北京混迹多年的上海人,宁财神的身上混合了这两个城市的气质,风格独特。

宁财神最终还是回到了上海。他很怀念少年时生活过的北京城,那个时候,城市只有三环那么大,还有许多的胡同,可以骑着自行车瞎逛,到处都是有滋有味儿的各色小吃,还有那些老北京们。如今,这个现代化的北京让他无所适从,不再熟悉,他觉得这里的人少了归属感。无论在哪个城市,宁财神都不停地行走在纷繁喧嚣的江湖中,他努力寻找的,应是自由和安逸的所在,能够让他笑看风云,笔下生花。

本文图片由宁财神和

北京联盟影业投资有限公司提供

上一篇:恶搞名片包装下的现实性寓言 下一篇:解读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叙事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