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工作方法的探索

时间:2022-10-01 09:31:19

高校辅导员工作方法的探索

【摘 要】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章着眼于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和工作艺术,以十为契机,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策略进行调整,积极探索辅导员工作的新方法,提高辅导员的工作实效。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线的组织者和教育者,在学生工作中能够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确保学校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肩负着教育学生成人成才的重任。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政策进行调整,积极探索辅导员工作的新方法,对于提高辅导员的工作实效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新特点、新问题

1.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受到冲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难度加大

很多高校实行学分制,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学生可以自由的选择学习课程、选择任课教师、选择学习年限,使学生自由度增大,思想观念容易多元化,而大学鼓励实现自我独立人格,强调个性张扬,强调个人潜能的最大化发挥,致使部分学生缺乏团体合作意识,以自我为中心,或者为了某些利益表现极端低下的道德素质。授课班级载体淡化,说教方式面临尴尬局面。学生在校期间主要生活的阵地分为两个部分,即教学区和生活区。由于高校打破了传统的管理模式,班级没有自己固定的地点接受授课过程,使自然班的结构被打破,弱化了自然班的功能,将实际授课班级的概念推广到全校范围。以上种种都增加了辅导员日常管理和教育的难度。

2.学生思想不稳定,理解难

现高校学生多为90年代后出生的独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素质较差,在进入高校后常对生活环境的变化无所适从。生活习惯与家庭背景的差异、价值观的不同使同辈群体中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很多学生面对着“独立安排时间和生活”、“自主学习方法的运用”、“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现实竞争”等问题,思想上处于一种焦虑、矛盾的不稳定状态。不成熟的思想指导着大学生的行为,加上高年级同学的引导,致使学生对学校的认识形成偏颇,无形中增加了辅导员管理学生的难度。

3.社会期望值高,担子重

学生家长希望子女学业所成,学校强调就业率,强调学生质量,社会希望高校输送出栋梁之才,毕业就上岗,上岗就工作,创造出高额利润,所有的期望都转化为沉甸甸的重担压在辅导员的肩头,辅导员每天在“问题——解决问题——新问题”的循环中奔走,致使身心压力大,工作难以实施。

二、辅导员工作策略的调整

1.个人知识面和信息量难以满足学生需求——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辅导员的工作几乎涵盖了和学生相关的所有方面,是高校发展的基础,如果学生工作不稳定,那么,高校中的一切事务都是空谈。“有困难,找导员”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一句名言,而辅导员在高校中所承担的责任也就日益重要。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师生的配备比例是1:200,那么,辅导员每天要面对200个学生的问题,个人的有限知识面和信息就很可能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这就要求辅导员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学习,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参加相关的培训,从而不断提升业务理论水平。辅导员要针对学生的特点,不断加强学生的自我培养、自我管理和自我营销的能力,辅导员在处理学生事务中起到领头羊的作用,适当下放权利给学生干部,辅导员从旁引导,既锻炼了学生处理事情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辅导员的工作效率。辅导员要有服务意识,在实际工作中,有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急学生之所急,尊重、理解、关爱、体谅、引导学生,最大的满足学生的成长和成材要求。当然,我们的服务理念是一种手段和工作方法,而不是事无巨细,更不是服务人员,因此,辅导员自身需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同时需要高校中其他岗位的教师给予辅导员职位的认可。

2.教化权威淡化——开展感恩教育,实施人性化管理

当今时代是信息多元化的时代,大学生接触的信息开拓了他们的眼界,活跃了他们的思想。这使得他们所接受的教育不再单一,而辅导员很多教育的方法可能学生在网络上早已熟知。这一事实严重的削弱了教师的教化权威。学生“尊师重道”意识严重滑坡。学生受社会因素的影响,认为缴费上学天经地义,从某种意义上学校与学生之间形成了消费与服务的关系。这些现象对辅导员的工作形成了很大的挑战。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加强感恩教育。感恩教育应该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发挥理论先导的作用,辅导员的工作对策也相应的进行调整,构建人情化的管理方式,将感恩渗透到学生的思想当中。辅导员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尽量以朋友的身份平等的交谈,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关心的切实问题,如个人发展和志向选择等等,对学生错误的指出也由一味的指责转变为引导的方式,建立合理的期待,使他们正确的认识自己,养成自我反思、宽带他人的品质。这种非强制性在学生心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的意识转变为人的自觉行为。

3.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层出不穷——学习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提高辨别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

大学群体是由青少年向成年转变的过渡时期,也是敏感人群。来自学业、情感、经济、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使部分受挫能力较差的学生情绪焦虑、抑郁、性格孤僻、自卑、冷漠,不利于人格的正常发展。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一项重要的任务。目前,虽然很多高校中都存在着心理咨询室,但是学生的利用率并不高。大部分同学对于心理咨询心存疑虑,不主动寻求帮助,拖延治疗最佳时间,最终造成不良后果。辅导员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辨别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及早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端倪,主动与学生交流谈心,不经意间化解矛盾,从而消除或减少发生问题的隐患,有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实和深入。

三、高校辅导员工作新方法的探索

“走动式管理”对辅导员工作重要性的体现:它体现的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情感管理,与辅导员工作以“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工作理念是相辅相成的。辅导员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到学生寝室、教师、食堂中走走、看看、问问,在走动中了解学生的情况,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摸底,解决实际中存在的困难,从而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增强辅导员的亲和力,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也树立辅导员身体力行的个人魅力。“走动式管理”突出的是现场管理,有利于提高辅导员工作的效率。在走动中,辅导员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处理偶发事件、减少中间环节,将问题消灭于初始状态。“走动式管理”是一种互动式管理,有利于辅导员有针对性和全程性的对学生进行教育、服务、引导,创立上下联系、内外结合的互动机制,扩大管理时空,使管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真正做到时时有人管,事事有人管,处处有人管。辅导员可以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更大的发挥。

高校辅导员工作是政治教育的一项基础工作,也是一项需要用青春和热情来成就的事业,是需要构筑用爱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更需要用心指引学生实现人生的梦想。辅导员的工作是与时俱进的,要在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开拓创新,迎接时代的挑战。

参考文献:

[1]雷伟.学分制条件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高教研究,2006,5.

[2]阮佳佳.论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工作策略的调整[J].高教高职研究,2007,5.

[3]高向东.高校辅导员工作理念和方法的创新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08,10.

[4]张锐.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工作方法探索与创新[J].科技信息,2011,10.

上一篇:关于高校公文处理规范化管理的思考 下一篇:关于美术专业平面设计教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