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教学方式 提高复习效率

时间:2022-10-01 09:18:54

转变教学方式 提高复习效率

【摘 要】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基础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景象,也对当前的数学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对于实施新课改后的初中学生,面临着按新课标去掌握知识能力和培养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要求。数学课要在期末有限的时间内,全面系统地复习这学期所学的知识,强化训练,牢固掌握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那么,转变教学方式,提高复习效率,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关键词】数学复习课 教学方式 复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0-0138-02

北京师范大学周玉仁教授指出:“数学的学习是从厚到薄,又从薄到厚。”复习课中可以对知识进行延伸、拓宽,但要有个度。复习课上的练习应着眼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数学中的问题、生活中的问题等,因而,练了有一定量的要求之外,更应突出练习的综合性、灵活性和发展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复习课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下面以几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提高初中数学复习课效率的方法。

一 分析题意联想法(动点问题)

例1:如图1,在ABC中,AB=7,AC=6,BC=8。线段BC所在直线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沿BA方向运动,并始终保持与原位置平行,记x秒时,该直线在ABC内的部分的长度为y。试写出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并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这一函数的图像。

此题是一道典型的动点问题,让学生审题后,回忆此题涉及哪些知识点,该用什么知识点什么方法来解决。学生讨论后,教师再进行“画龙点睛”(用两三角形相似对应边成比例或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即可)。这样,既复习了知识点,又解决了相关问题。

提问:此题需要计算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吗?针对已批改过的作业,学生认真思考:为什么只有三个学生画正确了?引导学生重新审题,然后学生各抒己见。非常好,抓住ABC内这几个字眼就可以正确求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从而就可以正确画出这一函数的图像。到此,问题得以解决,教师的肯定和鼓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

做完此题后,同学们兴趣高涨,一致要求再做一道同类型题,以巩固所学解题思路及方法。于是笔者安排了下面的思考题:

教材变形题:如图2,在RtABC中,∠C=90°,AC=8cm,BC=6cm。动点E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从点A向点C运动(与点A,C不重合),过点E作EF//AB交BC于F点。(1)求AB的长;(2)设点E出发x秒后,线段EF的长为y cm。①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②试问在AB上是否存在点P,使得EFP为等腰直角三角形?若存在,请说出共有几个,并求出相应的x值;若不存在,请简要说明理由。

点评:此题是动点问题,重在基础知识的运用,渗透了分类讨论的思想。第(1)问直接运用勾股定理即可;第(2)问的①与例题的解法完全一样;②是存在性问题,先假设存在,然后画出图形,利用相似对应边成比例或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等于相似比即可。

二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图形的旋转问题)

复习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时,针对部分中等学生一旦遇到综合题,就手足无措的现象,为了让他们消除对这类题的畏惧感,享受成功的快乐,笔者在教学中安排了如下例题,使学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真正达到“讲一题,会一片;解一题,懂一面”的目的。

例2:等腰ABC,AB=AC,∠BAC=120°,P为BC的中点,小慧拿着含30°角的透明三角板,使30°角的顶点落在点P,三角板绕P点旋转。(1)如图3,当三角板的两边分别交AB、AC于点E、F时,求证:BPE~CFP;(2)操作:将三角板绕点P旋转到图4情形时,三角板的两边分别交BA的延长线、边AC于点E、F。

探究1:BPE与CFP还相似吗?(只需写出结论)

探究2:连结EF,CPF~PEF吗?请说明理由。

此题笔者采用的是自主——探究式教学法。学生思考后,安排了以下设问:

师:你以前见过吗?你是否见过类似的问题?

生:没有见过,但做过类似的作业题。

师:请同学们翻到《课时作业》第75页重新审视作业题的证明,并思考对此题的证明有何启发。

生:(思维活跃,踊跃举手回答第一问。)

对第(1)问如法炮制:(异口同声)在ABC中,AB=AC,∠BAC=120°,可得∠B=∠C=30°,又因为∠EPF=30°,所以,∠EPB+∠FPC=150°,∠BPE+∠BEP=150°,从而∠BEP=∠FPC,故得出结论。

(原作业中ABC是等边三角形,∠EPF=60°,则有∠EPB+∠FPC=120°……由此可见,原来的题懂了,此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第(2)问的探究1同理。

第(2)问的探究2……

师:回答探究2时声音减弱了,有部分学生转不过弯,启发能否用前面的结论作为后面题的过渡桥梁或条件呢?

生:积极思考,恍然大悟:利用探究1的结论,得出对应边成比例,然后利用两边对应成比例及夹角相等即可证明两三角形相似。(学生讨论的声音越来越大)

以上解题过程,我班学生大多数能熟练完成,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对该题解题方法的进一步回顾与思考,完成以下两道课后作业:

第一,利用所学知识,完成以下两个变式题。

变式1:有一块塑料矩形模料ABCD,长为10cm,宽为4cm,将你手中足够大的RtPHF的直角顶点P放在AD边上(不与A、D重合),在AD上适当移动三角板顶点P(如图5所示)。(1)能否使你的三角板的两直角边分别通过点B、C?若能,请你求出这时AP的长;若不能,请说明理由。(2)再次移动三角板位置,使三角板顶点P在AD上移动,直角边PH始终通过点B,另一直角边PF与DC的延长线交于点Q,与BC交于点E,能否使CE=2cm?若能,请求出这时AP的长;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变式2:把两块全等的直角三角板ABC和DEF叠放在一起,使三角板DEF的锐角顶点D与三角板ABC的斜边中点O重合,其中∠ABC=∠DEF=90°,∠C=∠F=45°,AB=DE=4,把三角板ABC固定不动,让三角板DEF绕点O旋转,设射线DE与射线AB相交于点P,射线DF与线段BC相交于点Q。(1)如图6所示,当射线DF经过点B,即点Q与点B重合时,易证APD∽CDQ,此时,AP·CQ= 。(2)将三角板DEF由图6所示的位置绕点O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到如图7所示的位置,设旋转角为α,其中0°

第二,将本学期做过的同类题归纳在笔记本上。通过此种教学方式进行专题复习,学生不仅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也复习和巩固了所学知识,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数学知识的一般原理和依据,在数学教学中至关重要。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更应指导学生从数学方法论的高度,揭示中学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错综联系,这才能把数学知识教懂教活,学生学到的数学知识才能是完整的、透彻深刻和有效可用的。

在复习课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有关的概念性质,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充分挖掘数学思想方法,让方法归纳成为数学复习的精髓,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思维去解决数学问题。简言之,数学复习课不是教学生“会做这道题”,而是教学生“会做这一类题”,进行一题多变,举一反三。

参考文献

[1]倪振东.运用学习的迁移原理,优化数学习题课教学[J].中学数学月刊,2001(5)

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上一篇:把握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点 下一篇: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利用好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