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基础学科教学内容的现代化

时间:2022-10-01 08:40:06

浅议基础学科教学内容的现代化

摘要:分析了教学现代化的趋势及当前基础教育内容存在的薄弱环节,探讨了实现基础教育内容现代化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基础教育;内容;现代化;思考

近年来,地方各类院校包括军队院校都在大力改革,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努力提高人才培训质量。应该说,无论是“教”的现代化,还是“学”的现代化,都不能脱离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教学内容是最基础的东西,也是最根本的东西,其现代化是教学现代化的核心。

一、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发展的趋势

1.教学理念的现代化。现代教学手段的使用,直接影响着教与学的理念。教与学不再局限在校园,也不再局限在特定时期。今后的教育应当能够在每一个人需要的任何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未来教育的共同方向,是将教育贯穿到人的整个一生之中,使学习成为一个不断取得能力的过程。在科技高度发展、社会变革十分激烈的未来社会中,人们需要培养适应变革的能力,需要具有未来的意识,需要具有设想和理解未来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获得取决于教育的连续性和及时性。

2.教学方式的现代化。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是教学的现代化发展最引人注目的技术,仍将在未来扮演重要角色。多媒体网络教学不但可以在校内进行单班教学,而且很容易同外界大型网络连接,为更大范围的网络交互学习提供基础。它对教学的组织产生深远影响,使传统的教育方式真正发生一场革命。首先,多媒体技术将使教材发生巨大的变革。教材不再仅仅是印刷体的书本,还有融文字、声音、图画为一体的电子教科书。其次,这种技术将使教学形式更为活泼,教学手段更为多样化。可以通过计算机反馈每个学生学习情况,及时修改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校正学习中的错误,真正体现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第三,这种技术支持不同的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信息为主动接受信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第四,这种技术能更好地实现远距离教育。使学生都能听到著名科学家、教师的讲课。

3.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手段的变化,必然要求教学内容与之呼应,并引发教育课程发生质的变化:(1)多样化。在课程的开设上,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更加多样,提供多种方案,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2)综合化。随着学科的高度分化,现有学科之间的边缘地带可能出现许多新的交叉,必然要求内容的综合化。(3)软件化。软件化可以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通过专家聚集开展一些专门化的或专题性课程,无疑比现在各自为政的封闭型课程设计要强得多,他们开发的软件可以随时供学生选择学习。(4)自主化。依托现代技术学生可以设计各种知识的结构,像搭积木一样,产生许多新奇的功能,这有助于学生本人的知识建构。(5)模块化。课程设置和内容的模块化,就是将课程或内容分为基本性、扩展性模块,由学生选择装配。

二、教育现代化呼唤基础学科教学内容的现代化

1.重系统性,轻交联性。由于过分注重单个学科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和完整性,往往在无意中形成了学科的壁垒,忽视了知识间尤其是不同学科知识间的网络交联性,从而导致学生内化的知识结构不科学。造成的后果是,不同学科的公共知识点,往往是教学的“盲区”或“重复区”。例如,《普通物理》、《高等数学》和《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的有些内容就是这种情况。

2.重完美性,轻缺陷性。传统的教学内容的编排,大都是基于逻辑结构成功的一面,而以发现知识过程编排的内容较少,即对非成功的一面,也就是对问题或方法的残缺之处讨论较少,这是致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较弱的最主要原因。

3.重线性,轻非线性。在内容组织上,比较注重知识之间的一因一果关系和直接的因果关系,对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和间接的因果关系,即具有非线性特点的问题讨论较少。比如,很少有没有确定性答案的问题、一题多解的问题也很少。

4.重均衡发展,轻非均衡发展。内容编排整齐划一,步调一致,缺乏弹性,只强调了共性要求,对个性差异性顾及得不够,因而,不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发展。

5.重单一思维,轻全面思维。总的来说,内容编排重视逻辑思维、聚合思维、抽象思维的训练,忽视对非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形象思维的训练,从而导致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失调,创新思维能力弱。

6.重“小”方法,轻“大”方法。以知识或学科为中心的内容设计,往往对其内部的具体方法和技巧介绍的比较多,即对“小”方法比较重视,而对跨学科的具有宏观意义的方法,即包括哲学方法在内的“大”方法,尤其是创新技法介绍的较少。内容的组织,要让学生透过“小”方法学到“大”方法。

7.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只注重全面介绍知识,对其趣味性重视或挖掘得不够。没有充分站到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因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三、基础学科教学内容现代化的基本对策

1.努力提高教学内容的层次适应性,将规定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基础等方面存在客观差异,必然要求内容上有所区分,以便于学生根据个人情况,有所侧重,发展特长,形成优势。基础教学内容并不一定对所有学生都一成不变,并不见得针对每个学生的所有方面。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应该使其最大限度地富有弹性,给学生充分选择的余地和自由发展的空间,以利于培养个性和创新能力。为达到上述要求,可采取以下措施:(1)内容模块化。将基础教学内容按层次划分为基础性模块、扩展性模块、研究性模块,并分别赋予学分。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学习,要求基础性模块必选。对课程之间、课程内部都可以采取这种思想。(2)尽量减少必修内容,增加选学内容、专题性内容和讲座内容。只有这样,才能解决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一部分学生吃不饱的问题;才能使学生既打好共同基础,又打好分流基础;才能保证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相统一。

2.努力实现教学过程的开放化和学习过程的一体化,将第一课堂内容和第二课堂内容相融合。实现途径:(1)充分利用网络教育的优势。在校园网平台上,配合课堂教学,建构各类自主学习网站,实现两者之间的成龙配套和有机融合,既使网络手段进入课堂,真正辅助教学,又使学生课后学习更具目的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2)全方位营造环境,激励学生发展个性、特长和创新能力。比如,围绕第一课堂内容,开展各类竞赛、讲座、制作、研讨、社会调查等,从而延伸第一课堂,同时也指导第二课堂。

3.依据现念,改进现行基础教学内容。一是要增加非线性内容,以培养学生善于非线性思维;增加方法论内容,以强化对创新技法的指导;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识的趣味性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好至关重要。二是要对部分内容进行融合,构建整合性内容,以利于学生知识交联。整合性内容可以专题形式融入课堂,或以选修课形式开设。三是要将部分重复性内容归属某一课程,明确分工。

上一篇:浅谈“情景教学法”在妇产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浅议利用课堂教学提升大学生的“向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