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利用课堂教学提升大学生的“向师性”

时间:2022-05-05 06:02:21

浅议利用课堂教学提升大学生的“向师性”

摘要:提升学生的“向师性”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内在要求,而课堂教学是提升学生“向师性”的基本途径,因此,必须从诸多因素着手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大学生;向师性

“向师性”是指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在自身的思想、文化、道德等素质提高过程中形成的听从老师教导、服从老师管理,崇拜与依附老师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与“向师性”相对应的是独立性。“独立性”是指学生在接受老师教育的同时,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独立思考能力逐渐提高,对人与事形成自己独立看法与观点的一种心理倾向。其实,“向师性”与“独立性”是两种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心理倾向,在每一个学生身上都同时存在,只是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向师性”与“独立性”所处的地位不平等。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的增加、知识的累积、技能的提高,会呈现出“向师性”越来越弱、“独立性”越来越强的趋势。学生进入大学后,这种趋势更为强烈。笔者想就大学生“向师性”越来越弱、“独立性”越来越强的原因及如何利用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向师性”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学生“向师性”越来越弱,“独立性”越来越强的原因

1.自我意识增强引起学生独立性趋增。中国历来就是一个尊师重教之国,从孩子懂事起家长就不断灌输尊敬老师的思想,使孩子从小就知道必须尊敬老师,听老师的话。上小学后,学生发现自己不懂的、不知道的东西,老师却知道,并且知道得很多,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在学生心目中,教师就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无所不能、无所不会。于是,对老师的敬佩、崇拜、依赖之情由然而生。这一阶段学生向师性最强、独立性最弱。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生活阅历的增加,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主能力不断得到发展,独立思考能力也迅速地提高。老师传授的知识、阐述的观点,他们会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思考,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需要有选择地学习、接受。在进入大学后,随着学习方式与时间支配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学生对老师由原来的崇拜、依赖转向尊敬、尊重,由仰视转向平视,把老师从无所不能的“神”还原到了一位普通、平凡的人的位置。

2.松散的师生关系导致师生关系淡漠。随着教育的大众化以及学分制改革的推行,高校大部分公共课实行合班上课。有的教学班学生人数多达一、二百人,教师面对如此众多的学生,课程结束时学生的名字与人也对不上号,更谈不上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等情况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了,师生之间建立密切、和睦的关系变得异常艰难。独特的工作制度,使得大部分教师踏着铃声进教室,踏着铃声离开教室,与学生的交流大多局限于课堂教学过程,课后与学生没有太多的交流。冯宗侠对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在当前师生关系的总体评价上,68.3%的学生认为和教师的关系一般,19.8%的学生认为和教师的关系冷漠,高达80.4%的学生坦承和教师的沟通情况一般或缺少交流。[1]没有交流自然也就不可能产生师生之间的感情,没有感情也就不可能产生对教师的崇敬之情,也就不会产生向师性。

3.个别教师业务素养欠缺。近年来,教师考核、晋升职称的依据主要是看教师的学术研究水平,对课堂教学水平与能力的要求相对弱化。因而,个别教师把自己的大部分精力放在科研上,教学工作得过且过。他们不再研究教学规律、更新教学观念,不再研究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不再分析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知识结构,教学工作只是任务。

4.知识获取途径多样。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人类文化的创造者与传递者,头顶着知识化身的光环,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观念、思想、技能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多角度、多渠道、多层次地传播着各种信息、观念、思想,广泛地传播着社会文化。学生既可以从教师那里获取知识,也可以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获取知识,教师已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这就降低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心理。

二、利用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向师性”

1.提升“向师性”的前提是提高教师道德素养和业务素养。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以身立教,形成良好的师德修养。高校教师的师德素养主要体现为公平、正直、热忱,有责任感、事业心,有高尚的情操和人格。在教学过程中,对所有学生不管是成绩好的还是成绩差的,家庭背景好的还是家庭背景差的都一视同仁,公平对待;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对自己所教授的学生都持有强烈的责任感与满腔的热情,并善于以自身行为去影响学生、鼓舞学生、教育学生,培育学生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意识。

2.提升学生“向师性”的关键是更新教学理念。当今社会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传道、授业、解惑”,更在于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的工作已经由原来的传授知识转变为“转化智慧”,在于教会学生使用终端机的方法和技能,在于教导学生新的“语言游戏规则”,在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话能力和创新能力。[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提出:“教师的职责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教会交流沟通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因此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自身角色的转换,自觉地将培养学生观察社会、观察生活,从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作为自己教学工作的重点,以适应学生迫切要求提高自身能力的需要。

3.提升学生“向师性”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殿堂,也是培养能力的地方。许多学生进入大学时都不仅希望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希望提升各方面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确立的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目标,而且包括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与德育目标,并将能力目标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会收集各种社会信息,并对各种社会信息进行正确区分、选择,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去分析社会热点问题、分析自己身边的事,使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升学生“向师性”的中心环节是改进教学方法。在传统“重接受、轻思考”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注重的是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将学生视为知识的接受器,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与能力的培养,使得课堂教学演变成教师讲笔记、学生记笔记。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也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认真分析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如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案例教学法等。同时,要对学生实行差异化教学,不同的学生其知识结构不同,采用的教学方式也不同。文科类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知识面相对宽些,可以由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在分析、探究过程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提高学习兴趣;而理科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可以将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后带着问题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并将分析结果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这样既能培养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5.提升大学生“向师性”的核心是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师生交往的基本渠道是课堂,课堂教学氛围如何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关系到师生间关系的融洽与否,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务必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要尊重学生,给予每个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建立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和谐融洽关系。其次要擅用激励词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调动其潜能,使其处于情绪高涨、思维敏捷状态。最后要注意师生间的信息交流,这种交流包括有声交流与无声交流,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信息的传递。通过这些信息交流,师生间就会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知识的共享与共进,情感的沟通与理念的和谐共振。

当然,提升学生“向师性”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但课堂教学是师生间交往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渠道,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冯宗侠.当前高校师生关系现状调查与思考[J].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03,(4).

[2] 邹宽生.大学师生关系疏远的原因分析及建构[J].科技信息,2007,(25).

上一篇:浅议基础学科教学内容的现代化 下一篇:浅论教育与社会分层\社会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