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听力筛查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效果研究

时间:2022-10-01 08:26:34

新生儿听力筛查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效果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新生儿听力筛查中的作用和实施效果。方法:2008年1月至2012年2月,选取在我院产科分娩的产妇480例及其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240例和对照组240例,观察组按照健康教育的临床护理路径实施,对照组应用传统方式的健康教育。比较两组的初筛率、复筛率、对假阳性的理解率、满意度、健康教育达标率。结果:两组新生儿听力初筛、复筛及家长的健康教育达标比较,选取指标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关键词:新生儿;听力筛查;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6-0140-02

新生儿听力筛查是妇幼保健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运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仪,在新生儿出生72h后安静或自然睡眠的状态下进行的无创伤、客观和快速的检查[1]。新生儿先天性听力障碍可影响患儿的语言情感认知等功能的发育,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而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可以早期发现听力障碍儿童,以便于早诊断、早治疗[2]。听力筛查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到家属及产妇的情绪,有效而连续的健康教育以取得家长的信任、合作和理解,保证新生儿听力筛查的顺利进行。我院近几年来对需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的240例产妇及其及其新生儿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效果比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1月至2012年2月我院产科分娩的产妇480例及其活产新生儿为研究对象,产妇年龄25~43岁,平均29.5岁,其中初产妇占63.3%(382/480),经产妇36.7%(98/480)。自然分娩268例,剖宫产212例。文化程度:大学420例,高中54例,初中及以下6例。新生儿出生体重2100~4500 g,平均(3250±650)g,胎龄平均(38.6±3.2)周。早产儿43例,足月儿437例。新生儿出生后Apgar评分平均为(9.4±21)。将该组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240例和对照组240例,两组产妇在年龄、分娩方式、文化程度及新生儿出生时体重、Apgar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我们对对照组产妇实行传统方式的健康教育,观察组按照健康教育的临床护理路径,从入院一直到出院进行有计划、有规律、有次序的健康教育。自行设计新生儿听力筛查相关知识问卷以及工作满意度问卷,满分100分,得分≥80分的产妇视为健康教育达标。住院分娩的正常新生儿于生后2~5d进行初筛测试,出生后42~45d进行复筛测试,诊断性听力评估选择在生后3个月进行测试。对两组产妇对新生儿听力筛查知识的掌握程度,满意度以及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的初筛率、复筛率、对假阳性的理解率等情况进行比较。

1.3临床护理路径

1.3.1产妇入院时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患者入院时,向产妇或家属介绍住院的环境与一些医疗设施的使用方法,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和恐惧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讲解新生儿筛查的相关知识,要告知产妇筛查的时间、目的、意义及注意事项。给产妇及其家属播放影音图片,发放相关资料,指导孕妇孕期保护胎儿听觉发育的具体措施,告知其筛查方法及筛查对新生儿身心无损害性,指导听力高危因素评估登记、预防感染、安全用药、科学胎教,认真回答他们的提问,同时认真评估准父母对听力筛查了解和认知情况,必要时进行一对一的讲解,解除他们的思想顾虑。

1.3.2初筛及复筛时的健康教育:在新生儿出生2~5d内,向产妇介绍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基本程序,让产妇填写筛查告知书,筛查测试中指导配合检测,嘱家属在筛查前将新生儿喂饱,听力筛查测试时新生儿处于安静或自然睡眠状态,以防止因新生儿喘气、吸吮、哭闹等以及筛查室噪音超过40dB而影响筛查结果[3]。测试时清洁新生儿的耳道,轻轻放入测试探头,测试后进行结果解析、阐明阴性结果和阳性结果的意义。对于初筛未通过的新生儿家属,要向其讲解有关听力学知识,耐心地解释可能造成未通过的原因使之理解,告知家属孩子不一定有听力障碍,但需接受进一步的听力复筛,并使之认识到复筛的必要性重要性,消除家长紧张、恐惧或无所谓的情绪,使他们都能积极配合复筛工作。对于复筛未通过的新生儿,将其转诊至成听力筛查中心作进一步检查,诊断,治疗,干预。出院前指导婴幼儿各阶段听觉行为和言语发育的观察方法和注意事项。

1.3.3跟踪随访:对于通过初筛或复筛的新生儿家属,要指导其注意观察婴幼儿各阶段的听觉行为,指导其帮助新生儿言语发育的方法,告知家属孩子成长过程中应避免的相关危险因素,如某些传染病、噪音、药物、感染等,对新生儿的听觉发育给予合理的语言刺激环境,如果发现听力变化时及早检查。并通过电话、、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得婴幼儿各阶段的听觉行为和言语发育的反馈信息。对于有听觉障碍的新生儿的家属进行助听器或人工耳蜗的干预康复指导,新生儿的言语康复指导及做好家属的心理疏导。

1.4数据分析:用SPSS11.0统计软件。记数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的初筛率、复筛率、对假阳性的理解率、满意度、健康教育达标率分别为:95.8%(230/240)、97.9%(235/240)、97.5%(234/240)、96.7% (232/240)、95.0%(228/24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每项指标,P均

表2-1两组新生儿听力初筛、复筛及家长的健康教育达标比较

组别初筛率复筛率对假阳性的理解率满意度健康教育达标率

观察组95.8%(230/240)97.9%(235/240)97.5%(234/240)96.7%(232/240)95.0%(228/240)

对照组86.7%(208/240)88.8%(213/240)70.0%(168/240)82.5%(198/240)73.3%(176/240)

P值

3讨论

新生儿听力筛查通过及时发现有听力障碍的儿童,给予及时的干预,以减少语言发育和其他精神发育的影响。有效而连续的健康教育可以保证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的顺利进行。本研究中,新生儿临床护理路径阶段目标明确,通过产妇入院时的健康教育、初筛及复筛时的健康教育及对出院后的新生儿进行跟踪随访,每一阶段的教育目标、侧重点和内容都根据新生儿听力筛查的不同阶段而制定,使其更有针对性。通过对我院的240例产妇及其及其新生儿实施新生儿听力筛查临床护理路径,结果表明,观察组的初筛率、复筛率、对假阳性的理解率、满意度、健康教育达标率均显著高于传统健康教育组,P均

上一篇:2001~罗城县儿童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分析 下一篇:80例骨盆骨折手术的临床护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