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县农机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10-01 06:08:52

无为县农机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发展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建设中带有方向性的战略任务。该文分析了无为县现阶段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制约因素;提出实现无为县农机化有序发展的对策及今后的发展重点,以期促进全县粮食稳产增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关键词 农机化;现状;问题;对策;安徽无为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2-0282-02

1 无为县农机化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无为县农机化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截至目前,在购机补贴等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引导下,全县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长。全县农机总动力达68.24万kW(总动力因二坝、汤沟镇划入芜湖市鸠江区有所下降),拥有各类拖拉机2.22万台,其中农田作业大中型拖拉机1 119台,联合收割机1 056台,水稻插秧机472台,谷物烘干机367台。大中型动力机械和配套农具保持较高增幅,植保机械、设施农业机械、农副产品初加工机械保持较快发展,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县机耕、机播(插)、机收作业面积分别达到12.26万、3.21万、8.24万hm2。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5.1%,较上年增加4个百分点。水稻机插、油菜机播、机收呈现较快发展态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为全县粮食丰产丰收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拥有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34个,已登记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到34家。全县农机化从业人员达4.32万人,实现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7.84亿元,其中利润3.98亿元。农机服务收入已成为当前农民增收的一个新亮点,全县有310个农机大户的年纯收入在10万元以上。大中型拖拉机、水稻高速插秧机、油菜联合收割机、旋耕施肥播种机等大功率、高性能、复式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提高了作业质量和效率。一批先进适用的农机化重点技术,如机插秧、油菜机播、机收等在全县得到大面积推广,提高了农业科技应用水平。

2 无为县农机化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程度低

单家独户的生产方式是无为县农业生产的主导,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缺乏规模经营效益,种植品种不一,农机连片作业难度大,购买的农机使用率不高,购机投资大、回报率低。

2.2 作业成本高,农民热情降低

目前,油料价格上涨、机车空行程多、机车老化耗油增大等诸多因素降低了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

2.3 机具选型难度大,适应农机少

无为县田块小,梯田多,水田泥脚深浅不一,每块连片面积小,这样就构成了选型农机具的差异性较大。

2.4 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不合理

无为县的大多数农机具配套率过低,农机作业范围狭窄,装备结构不协调,主机发展较快,配套机具发展较少,机具利用率不高,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3 无为县农机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3.1 小田块制约了大农机作业

无为县人多地少,地形地貌复杂多样,田块小,且田地分散、高低不平,影响了适合规模操作机械如联合收割机、播种机械、耕整地机械等农业机械的使用。

3.2 家庭生产方式钳制了农机化的发展

无为县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仍以家庭为单位,影响了大型农业机械的发挥。同时,土地分散经营加大了单户农民购置农机投入成本,降低了农机使用率,影响经营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机结构优化调整和大中型农业机械的发展[1]。

3.3 农民的劳作思维惯性阻碍了农机化的发展

无为县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整体较低,对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新知识缺乏深层次的理解,阻碍了农业机械化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和使用。

3.4 农业基础薄弱

无为县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农民即使有购机愿望,也因作业量小,投资回收慢,而不得不放弃;无为县农机主要以小型和轻便型农机具为主,且多用于自家的农作生产,造成农机作业量小,使用率低。

3.5 农机化总体水平较低,发展不平衡

不同作物种类和不同作业环节的机械化发展不平衡,影响了无为县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和服务能力的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多外出务工,使得土地撂荒现象严重,从根本上减少了农机具的使用,降低了农机普及率[2-4];农村有文化的劳动力大量转移,削弱了农机发展后劲。

3.6 农机发展缺乏健全完善的农机农艺结合的机制

当前,无为县农机农艺结合还处于尝试与摸索阶段,方式单一、领域不宽。如何推进农机与农艺在组织领导、重点作物、技术模式和应用规范上的结合,亟待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创新。

4 发展对策

4.1 大力发展小型适用农业机械

要针对农业结构调整需要,有选择地加快农业机械发展步伐,推广田间节水灌溉技术和机械,逐步缓解用水矛盾。在推广原则上,应把握机械轮宽不超过1.2 m,工作幅宽不超过0.8 m,播种或插秧不超过4行,如水田耕整机械、步行式插秧机等及中小型加工机械设备。

4.2 重点发展特色农业机械

重点围绕水稻、油菜、蔬菜、茶叶、棉花、水产等特色经济产业广泛开展先进适用机型的示范推广和宣传,狠抓新机具推广,把各类示范演示活动送到基层,把机械化示范点办到每个乡镇和重点村,办出一个亮点,带动一个产业,形成一个特色,造福一方百姓,使广大农民真正享受到国家的惠农政策和改革创新的成果[5]。

4.3 因地制宜突出重点

在经济条件较好的丘陵地或平坝地区,着力优化大中小型农业机械的装备结构,全力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在经济条件较差的低山丘陵,着力发展经济适用的中小微型农业机械,重点在多种经济作物如油菜、棉花主要生产环节上实现机械化生产的突破[6-7]。

4.4 引进开发和推广是途径

通过引进、试验和示范,逐步筛选确定适合无为县机械化发展的主推机型,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消化、吸收,改进或研制出适合当地的特色农机。

5 今后的发展重点

5.1 抓好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力度

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以提高粮食和主要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为重点,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化新技术[8]。重点加快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的示范推广步伐,使机插秧面积和插秧机保有量都有大幅增加;做好油菜机械化直播和收获技术的示范推广,扩大此项技术在无为县的应用;蔬菜生产基地重点推广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要注重各项农机、农艺技术的组装配套,装好示范片建设,增强项目辐射、示范带动作用。

5.2 扎实组织好农机化生产服务

在春耕、三夏、三秋农业生产关键环节,要扎实做好服务、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组织农机开展社会化服务,做大做强农机跨区作业这个品牌。巩固跨区机收,发展跨区机耕、机插,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大力引导和鼓励发展各种农机服务合作组织及农机大户,扩大服务规模,提高经营水平,规范和引导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快速健康发展。

5.3 依法抓好农机安全生产

进一步贯彻《安全生产法》和《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依法加强农机牌证管理,严把农机检验登记关和机手的培训考核关,从源头上治理。进一步完善农机安全村建设,逐步扩展农机安全村覆盖面,创建平安农机,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农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和重要农时季节及作业安全生产大检查[9]。加强对农机作业、供应、维修市场的监管。要加大力度,抢抓机遇,开展好农机维修、供应网点和农机操作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5.4 切实加强农机培训工作

充分利用农机校场地条件和师资力量,大力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机化技术和热门技术培训。组织农机科技、教学人员走出校门、送教下乡,为农民传授适用技术。进一步强化拖拉机培训机构管理,规范培训行为,提高办学水平,扎实做好新型农民转移就业能力[10]。

5.5 认真落实购机补贴政策

立足无为县实际,根据补贴资金规模,科学制定实施方案。坚持公开、公正、农民直接受益的原则,把政策直接宣传到户、机具落实到户、监管服务到户,真正使农民满意,政府满意,社会满意,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补贴资金的拉动效应[11]。在国家宏观调控扶持和引导下,构造无为县结构合理、性能优良的农机装备体系。

总之,推进全县农业机械化,必须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实施农机化推进工程为抓手,以调整优化装备结构布局、主攻薄弱环节机械化、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为重要任务,认真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强化公共服务,加强农艺结合,培育发展主体,努力实现无为县农机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6 参考文献

[1] 钱录庆.日本发达的农业机械化和良好的服务体系[J].南方农机,2005(1):45.

[2] 强维青.发展农业机械化 推进新农村建设[J].农业开发与装备,2008(2):38-40.

[3] 山宝琴,刘亚锋.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18):5581-5582.

[4] 中国农业机械化重要文献资料汇编[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8.

[5] 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1949-1957)[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1.

[6] 张冬平,史国栋,陈俊国.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劳动力剩余的影响[J].农业机械学报,1996(4):2-7.

[7] 邱立春,崔国才,王铁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在农机化系统分析中的应用[J].农业机械学报,1997(1):99-102.

[8] 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农业机械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9] 蒋恩臣.农业生产机械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10] 杨怀茂.无为县农机化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5):237-238.

[11] 郭凤华,王同全,邵丽,等.定陶县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机械,2009(4):64-65.

上一篇:巴星坤县大河镇饲用地膜玉米规模化发展探讨 下一篇:崇阳县夏季人工增雨抗旱作业方案设计探讨